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doc
- 文档编号:1351006
- 上传时间:2022-10-21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51KB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doc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一)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1、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
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1)从对象上:
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
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2)从语言上:
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二)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
二是抽象事理。
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
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
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
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
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
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分析标题入手。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死海不死》:
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看云识天气》;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
2、从分析材料入手。
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
然后归纳小结。
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
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
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
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
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
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
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
(三)理清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
3、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等等。
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有三种:
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
“读”出说明顺序。
3、分清主次。
综合归纳。
(四)领会“十大”说明方法
巧记方法:
分列作下举,打摹作图引
1、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
有条理地说清楚事物或事理。
2、列数字:
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
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中介绍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就是典型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作比较:
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
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如《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就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北京的园林作比较,说明了它极少使用彩绘的特征。
4、下定义:
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
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
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
作用是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能够科学、严密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
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
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中对克隆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即下定义为“不仅仅指无性繁殖,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个群体,都叫克隆”。
5、举例子:
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
其作用是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为了说明“纬度位置对物候的影响”,作者便例举了南京和北京的桃花、刺槐花开花的时间加以说明。
6、打比方:
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
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摹状貌:
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作用:
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道:
“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这样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8、作诠释:
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
能够通俗易懂地介绍(解说)事物(事理)的性质和特点。
9、画图表:
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的认识,便于理解和记忆。
10、引资料:
就是引用有关资料、故事、名言、诗词等来充实说明的内容,或者作为说明的依据。
其作用是能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也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
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如:
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
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
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
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五)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1、准确:
用最恰当的词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表达出来。
2、简明:
简练明晰,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的清清楚楚。
3、周密:
说明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的。
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
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
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二、说明文考类题及答题技巧
1、考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
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
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
如:
《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
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考察说明顺序。
常见题型:
对某些段落或语句的顺序是否能调换。
4、辨别说明方法及作用。
近几年中考试题,不但要考查考生辨别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而且还要指出具体说明方法的作用。
(见上面第一部分说明方法部分)
5、考察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把握。
类型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
答:
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对策:
答: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答: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
“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6、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这类题,其答案的形式通常为:
说明了……介绍……。
解题目方法:
先找中心句;然后结合语段中对说明特征的概括,进行认真提炼。
7、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1)理解说明文结构:
事物说明文一般用总分式的结构(包括总分式和分总式);事理说明文一般用递进式结构。
阅读中“分”是如何组合的,是并列,还是递进,若是并列关系,分清是总分关系,还是分总关系。
若是递进关系要分析各层是按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逐层深入的。
题型是划分段落层次。
(2)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求信息,对段落内容的归纳;或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3)从文章中进行拓展延伸阅读式的题型。
(材料链接类)
主要考查观点的提炼,相同点或不同点的准确捕捉,以及链接材料带来的启示,感触等。
题型:
(1)用文中的知识解释材料中的问题。
(2)给出与文中相同的链条,找出探究结果,找共同点。
8、考查发散创新的能力。
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
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这种题考查的是综合能力。
考查的是对生活的关注情况。
做好这类题首先要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再迁移到文段中来。
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
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
不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说明文 阅读 知识 考点 答题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