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六篇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507750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0.56KB
小学教师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六篇Word下载.docx
《小学教师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六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六篇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新课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深入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3节优质课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学习,都可以见到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所有教师的个人素质都比较高,尤其是课堂语言都优美动人,充满激情。
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替代了过去的单纯说教,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师者形象,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了一种兴趣,如曾老师在执教《不同肤色的居民》这课时,重在拓展知识的延伸,因为随着交通、通信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外出游玩、观看影视以及上网等方式,对外国人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不同人种的了解和认识往往不够深入,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种观念。
但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利用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所以,曾老师将引导学生课前先进行自学,通过阅读教材、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世界上主要有哪些人种,搜集关于不同人种特点的资料。
课堂上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智慧教师先进的软硬件功能,多种形式结合,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曾老师的点拨、引导、评价、小结等,让学生在实际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培育情感,促进发展。
我想,这正是新课改的春风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盎然生机。
二、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使单调枯味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蓝老师执教的《我是一张纸》这一课,重在轻松、娱乐的活动中。
正如她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先导,更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原动力。
纸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蓝老师通过设计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猜谜、捉迷藏、体验实践、观看动画、现场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纸的历史,知道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蓝老师还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纸来之不易,我们每天又要消耗很多纸,因此我们应该节约纸,保护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扩展到了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如邱老师执教的《小水滴的诉说》这一课,带领学生(卡通图)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认识社会。
邱老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将此环节设计成一个小水滴跟学生对话的过程,以对话和表演的形式贯穿整个环节,这种形式比较受二年级小学生欢迎。
邱老师还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水的珍贵。
3节优质课,几乎每节课都有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调查探访的活动。
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自主学习和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习惯也都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每一堂课教师都非常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一句具有亲和力的评价语,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激起孩子的成就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五、执教的三位教师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极强,能灵活有效的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
总之,这3节优质课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时,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其特点,实施有效的策略,相信我们学习了《品德与社会》新教材教学理念并且通过这次《品德与社会》优质课的活动之后,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感谢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学习的平台,感谢执教老师的辛勤付出,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我们的教学水平!
【二】
经过一年《品德与社会》执教实践过程,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充分准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本,每一课都是几幅图配几句话。
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
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
上好一节课很难。
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
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
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预先实际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
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了,可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够把这种联系体现在实处。
有的担心生活太大,无处着手;
有的考虑学生的接触有限,难以体验;
还有的顾虑生活太随意,难得控制,会导致课堂学习一团糟……凡凡点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难道走进生活,开展德育教育真的就那么难吗?
在教学《走进残疾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残疾人需要大家的关爱,我设计真实的社会情境,开展体验残疾人生活艰难的活动。
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
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真正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感受到了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
课堂上短短几分钟的生活体验,胜过了教师多少空泛的讲解,可见生活对于德育知识的教学是何其重要,而联系生活组织教学又是多么的简单。
我觉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都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突出课程的社会性
延伸课堂还要求教师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展望未来的世界,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并从中认识社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使课堂真正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生命流程之中。
这样才能立足于各类富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载体,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世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终生发展。
例如《货比三家》就需要学生在课外调查某种商品在不同的商店或超市的价格,再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知道同样的商品,价格可能不一样,影响价格的因素制约着商品的价格,
【三】
我无比荣幸地来到重庆长江师范学院参加了小学品德学科的“国培计划”的培训。
通过培训,我深深地被专家教授们的精辟见解所折服,也被来自宜宾市各区县学员们的学习热情所感染。
虽是秋天,我们却如沐春风,十五天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现将所学总结如下:
此次培训,专家引领我们走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源头活水,让我们走出老式教育的误区。
此次培训,内容广泛,图文并茂。
每个模块都有许多优秀教师进行讲解,学习了做一名智慧型的老师,比较了中西方的德育教育,感悟了品德课教学的新理念,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技能。
这次培训,给我思想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让我懂得要以“情”为纽带,让感情走进课堂,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与学生互动,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成长,教师要充分挖掘品德课的课程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唤起孩子成长的渴望,给孩子一个梦想的天空。
培训中,我们还学习了品德课的备课、上课,评课技能,互动研讨在借班演练中的得失,观摩了郭老师的品德优质课。
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教师这个行业,以至于对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终身学习。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
一是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
同时加强必备知识的学习,如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使自己更好的解读教材,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加合理的选择合适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二是向有经验的专家学者、教师,甚至是学生学习,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可以少走弯路,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用所学知识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并努力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感谢国培!
【四】
4月25日上午我听了关于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的主题讲座。
我认为,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实践的,而不只是知识与观念的。
首先,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规定:
“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可见,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做人”。
“做人”,不只是知识或者观念领域的问题,不是让学生在观念上知道一个或者几个分化的知识系统(历史、地理、社会、生活等);
做人,更不只是技能学习的问题,不是让学生学会诸如刷牙、打扫卫生和叠衣服等生活技能;
做人,也不是单纯的道德与价值观念的灌输,学做人不是关于人的研究活动,也不是关于人的技艺活动,而是关于人自身的建构以及人的美好生活建构的实践活动。
因而,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不是观念的和技艺的,而是实践的、行动的,是引导学生在整合、理解上述知识与观念的基础上,通过现实行动实现生活和人本身的逐步完善。
其次,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不是各领域的学科知识,而是融合性的实践智慧。
从课程设置的过程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取代了原来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课程,在内容上,除小学阶段的历史、地理外,还融合了心理、法律、生活与社会等多个领域,成为一门综合性课程。
但这并不意味着,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就是上述几门学科课程的简单相加,更不意味着,品德课程教学可以按其内容的学科相关性划分为心理课、品德课、历史课、地理课,或者生活课和社会课。
上述划分是当前存在的普遍性误解。
以学科分划观念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是综合课程建设初期阶段的样态。
小学品德课程改革的深化,就是要在实现多学科综合的基础上,突破这种拼盘式的综合观念,进一步明确此综合课程内容的内在结构,使这些综合在一起的多领域的知识,围绕着“做人”这一核心目标,实现内在的有机融合,同时,也要超越单一的“知’的素养,进入到以广泛的知识、切身感受为基础的“做”,从而使这一综合课程,发展成为以儿童发展为本位的、融合的、广域的综合课程。
【五】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教师 品德 社会 培训 心得体会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