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的潮流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507691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60KB
湖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的潮流文档格式.docx
《湖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的潮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的潮流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B.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
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D.维新变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考点】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主张
【解析】材料“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说明他的
思想冲击了正统派学术文化,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故A项正确;
维新派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故B项错误;
维新变法是一场不成功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群众基础有限,故C项错误;
维新变法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改革,没有动摇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
湖南株洲一模·
8)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
“男女皆平等独立,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只许订岁月交好之和约而已,行之六十年,则全世界之人类皆无家矣。
……全世界之人既无家,则去国而至大同易易矣。
”在这里,康有为所要表达的思想主张是( )
A.消灭家庭私有制实现人人平等
B.和约婚姻是实现人类平等的基础
C.婚姻与家庭革命是实现人类大同的重要途径
D.男女独立式的婚姻制度将导致全世界的人无家可归
【解析】材料最后强调“去国而至大同易易矣”,可知其主张大同社会。
实现人人平等材料体现不明确,故A项错误;
材料只是讲合约婚姻导致无家,故B项错误;
材料主张通过合约婚姻导致无家,从而实现大同,故C项正确;
男女独立式的婚姻制度与材料没有联系,故D项错误。
4.(2015·
湖南岳阳一模·
10)严复《法意》(今译《论法的精神》)卷一按语:
“盖在中文,物有是非谓之理,国有禁令谓之法,而西文则通谓之法”。
这一按语表明( )
A.西方的“法”与中国的“理”本质相同
B.法治成为中国与西方的共识
C.中国的“理”与西方的“法”相通
D.“法”、“理”各异互不兼容
【考点】维新思想——严复思想主张
【解析】翻译材料,可见严复说明的是:
中国的是非道理和国家禁令法规,在西方通称之为法律。
可以判断出:
西方的“法”与中国的“理”本质相同,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
法治是指依法治国,并未成为中国与西方的共识,故B项错误;
中国的“理”在西方就是“法”,两者是相通的,故C项正确;
“法”、“理”各异互不兼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5.(2015·
湖南衡阳一模·
26)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古代以传播宗教与科技知识为主;
进入近代,学西方以科技、政治内容为主;
民国初则由制度转向文化。
由此得出( )
A.传播者的身份影响传播的内容B.整个过程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C.西学逐渐取代中学的文化主流地位D.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早期西学东渐;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思潮
【解析】在古代中国传播西学的主要是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进入近代,传播西学的主要是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传播内容主要
是科技和政治制度,民国初期,传播西学的主要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传播内容是西方文化,故A项正确;
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因此,古代的西学东渐并没有受其影响,故B项错误;
在西学东渐的传播过程中,西学并没有取代中学的文化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并不是都由政府主导,故D项错误。
6.(2015·
湖南怀化二模·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
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
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
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
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微。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材料二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
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
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对中、韩两国的影响有何相似之处?
并分析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
(10分)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儒学衰落;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的“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可以得出,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以及政治变革和社会运动的兴起等因素有关;
依据材料一中的“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可以得出,自然经济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等因素有关;
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西学的冲击、科举制的废除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等方面回答。
(2)第一小问相似,比较分析材料一“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材料二“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信息可知,儒学对中、韩两国都起到了丰富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性格、稳定社会秩序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二小问根本原因,从是否适应两国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的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
(1)原因:
①儒学不能适应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是其衰落的社会根源。
②自然经济的逐惭解体,使儒学失去了与之最佳匹配的经济基础。
③政治变革和社会运动的兴起,作为封建统治精神工具的儒学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儒学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日渐薄弱。
⑤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导致儒学失去赖以存在发展的政治基础。
⑥封建帝制的推翻,使儒学丧失官方哲学的地位。
⑦西学的传入及倡导,使古老儒学相形见绌,从而导致对儒学的怀疑或否定。
⑧“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并逐渐取代文言文,使传统儒学逐渐失去传承的文字裁体。
⑨科举制的废除,使儒学失去制度依托。
(15分。
每点3分,任答5点。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记分)
(2)相似:
丰富了两国的民族精神;
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
为两国国家的稳定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
(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记分)
原因:
是否适应两国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4分)
7.(2015·
28)(12分)表格能将各种信息很好地综合在一起,是我们学习历史很好的一种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汤若望、徐光启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欧洲古典哲学
李之藻、傅汎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著)
建筑
教堂、圆明园
(注:
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
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
材料二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鸦片战
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例》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
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一到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
维新思想;
【解析】首先,确定提取信息的一到两个方面,例如译书内容、主持者、译书的影响,等等。
然后答出变化的具体内容,最后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多个角度寻找变化的原因。
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必答,6分)信息:
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
(2分)
说明:
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西方传教士积极传播基督教与推介欧洲先进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
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
译书内容先是以西方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民国以后偏重翻译西方思想文化。
示例二(6分):
信息:
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随之变化。
明末清初时,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他们与中国士大夫合作译书,反映其向中国传播基督教、进行殖民扩张的初衷;
近代以来,主持者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19世纪60年代官方译书系统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间译书剧增,体现了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的时代要求。
示例三:
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影响发生变化。
明末清初时,西学东渐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科技知识,同时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要有助于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
(2分)(或者:
19世纪4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人们解放思想;
19世纪6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译书有利于中国人的政治启蒙,推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民主化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高考 历史 模拟 试题 分解 中国近代史 思想解放 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