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4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503757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69.56KB
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4Word下载.docx
《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4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4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
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识见深浅大不相同。
……
——《中国全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帝,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
康有为、光绪帝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
(2)材料二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2018·
长沙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
“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
”
——《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材料二(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
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康有为与刘逢禄观点的异同之处。
(2)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叶德辉观点的认识。
4.(2018·
苏州模拟)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重要手段。
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对时局诉求的回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
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
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
“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
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
”辩者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康有为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特点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
又有哪些保留?
(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
5.(2018·
黄冈模拟)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四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
(2)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
(3)材料四从哪个角度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主要是什么?
(4)据材料,你认为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备选习题
1.右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
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
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
C.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
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
2.(2018·
海口模拟)“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
3.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A.强学会的成立B.《中外纪闻》创办
C.“公车上书”D.保国会成立
苏州模拟)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5.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
下列措施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①裁撤冗员②取消旗人特权③废除八股④裁汰旧军⑤设立京师大学堂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③④⑤
6.(2018·
怀化模拟)“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
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
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
③设立京师大学堂④改革科举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西人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提出这一主张的是中国近代()
A.地主阶级改革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8.(2018·
南阳模拟)戊戌变法使大小官僚及其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因为变法规定()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C.废除八股取士D.裁汰绿营
9.康有为认为,在“公车上书”四项主张中,只有一项是“立国自强之策”。
这就是()
A.“下诏鼓天下之气”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D.“变法成天下之治”
10.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
“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
11.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回答问题:
图一:
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足”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二:
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两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
图三:
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1)图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
简要说明图一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为什么说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3)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
答案解析
1.【解析】第
(1)题“变化”由材料中的“集体”得出,“原因”要从经济、思想及社会环境分析。
第
(2)题第一问要从社会经济和国家政治总结,第二问从婚姻自由、平等等方面概括。
答案:
(1)变化:
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
民族危机的加深。
(2)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
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分析、理解、判断能力。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别介绍了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失败的主要因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归纳概括。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
(2)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
(3)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
改革缺乏周全设计;
缺乏群众基础。
3.【解析】第
(1)题考查的是对康有为与刘逢禄观点的异同之处的理解。
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加以概括。
第
(2)题考查的是对叶德辉观点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看出了康有为思想的实质;
但倾向于对康有为的批判,坚持夷夏之辨,态度较为保守,反对变法。
(1)同:
两者都怀疑《左氏春秋》的真实性。
异:
刘逢禄多从学术角度考虑;
康有为则为其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2)有道理。
叶德辉看出了康有为思想的实质;
但作者倾向于对康有为的批判,坚持夷夏之辨,态度较为保守;
反对变法。
4.【解析】第
(1)题要从经济技术和政治、教育方面分析。
第
(2)题回答政治制度。
第(3)题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 历史 第一轮 复习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