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学术思想探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502481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135.03KB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可学术思想探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404页)。
李可从经方的剂量、煎服法、冲洗法等方面,发掘经方的不传之秘。
1.1经方的剂量李可认为,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
经方以此量治重危急症,可收到一剂知,二剂已,攻无不克之奇效(142页)。
现附其验案,以为佐证。
身麻脚肿一老妇,76岁,右半身麻,膝以下冷,脚肿不能穿鞋,渴不思饮,漱水即唾。
睡醒一觉,舌干不能转动,心悸头眩,难再入睡,脉迟细,舌干红无苔。
李可予以大剂人参真武汤:
附子30g,白术30g,茯苓45g,白芍45g,生姜45g,红参(另炖)15g。
3剂后肿退,寐安,舌上生出薄白苔,津液满口。
又予大剂补阳还五汤加入附子30g,白芥子10g,全虫3g,蜈蚣2条,6剂后麻木亦愈(61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温某,女,27岁。
怀孕5个月,突然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经急诊治疗两周,病势转重,邀李氏诊视。
询知CT见“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居高不下,频频喷射状呕吐。
近日多次发生短暂性抽搐,一度口眼歪斜,头痛如破,呻吟不绝,目赤气粗,呕吐稠粘痰涎及黄绿色苦水,其气秽臭。
脉弦滑而劲,阵阵神糊。
证属肝胃痰火上攻,气机逆乱,有升无降,内风已动,有蒙蔽神明之险,急则治标,予降气涤痰和胃降逆:
赭石、怀牛膝、生半夏各30g,胆星、天竺黄、柴胡、黄芩、酒龙胆草、枳实、炙草各10g,白芍45g,珍珠母、茯苓各30g,全虫5g、蜈蚣3条(研末冲服),生姜30g,姜汁10毫升(对入),煎取浓汁300毫升,小量多次缓缓呷服,待呕止,顿服安宫牛黄丸1丸。
1剂后,头痛减,抽搐未发,神志已清。
凌晨又见剧烈头痛约1刻钟,呕减而未止,吐出酸苦粘涎,脉弦滑较昨稍缓,舌上水滑,胃中觉凉。
改投镇肝熄风汤合吴茱萸汤加减,重在降逆和肝胃:
赭石45g,怀牛膝、生半夏、茯苓各30g,红参(另炖)、吴茱萸(开水冲洗7次)、炙草各15g,全虫10g,蜈蚣10条,生姜30g,姜汁10毫升。
1剂后痛呕均止,颅压正常。
仍予原方加减,侧重化瘀两剂,诸症均退,未见任何后遗症。
唯输液一侧之下肢肿,予补阳还五汤调理而愈(45页)。
按本例之剧烈头痛,在加吴茱萸汤后一剂而止。
因吴茱萸辛苦大热,其气燥烈,李氏在下笔之际曾有犹豫,恐不合于“脑出血”症。
中医虽无“蛛网膜下腔出血”之病名,但患者头痛如破,剧烈呕吐,吐出物为酸苦涎沫,又自觉胃凉,正是肝胃虚寒,痰饮上冲之吴茱萸汤证,投之“效如桴鼓”。
李可之经验:
吴茱萸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
凡遇小儿、老人、羸弱病人则先煎沸23分钟,换水重煎,则更稳妥(377页)。
其用生半夏,也遵仲景之冲洗法,以温水淘洗3次,加等量生姜佐之,既解其毒,又加强疗效,不可不知(8页)。
经方的基础有效量李可在返朴归真研究经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经方“基础有效量”概念。
他说:
伤寒方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按80年代初,考古发现之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汉代一两,为今之15.625克,则用伤寒方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这是仲景经方的基础有效量(183页)。
凡用经方治大症,以基础有效量为准,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
低于此量则无效,或缓不济急,贻误病机,误人性命(141页)。
兹举其案例如下:
发热待诊刘某,男,31岁。
患者以“发热待诊”入院,每日下午38时高热40不退,已半月。
滴注红霉素,服银翘白虎汤无效,请李氏诊治。
询知患者于半月前感寒发病,初起全身骨节、肌肉酸疼,项背强急,不渴,打针服药无效,各项检查无异常。
1周后变为有规律发热,过时便逐渐减轻。
发热时眉棱骨痛,先寒战,后高热,有如疟状。
烧退后头晕,夜间盗汗。
口苦、咽干、呕逆、目眩、便燥,舌苔厚腻,舌中裂纹,脉沉滑数。
证本寒邪束表,初治见热治热,过用寒凉,致遏邪不得外透,渐入少阳、阳明,表寒未罢,里热初结,予大柴胡汤两解之:
柴胡125g,黄芩30g,半夏60g,赤芍、大黄、枳实各30g,生姜30g,二煎混匀,准于正午12时顿服1剂。
患者于11时50分服药,药后全身躁热,约10分钟得畅汗,半小时后通便,热退痛止,诸症均愈而出院(183页)。
按大柴胡汤的基础有效量:
柴胡125g(汉之半斤),半夏60g(汉之半升),大黄30g(汉之2两)等。
午时顿服,药后仅10分钟即得畅汗,高烧半个月竟1剂而解,不能不令人折服。
笔者对李氏用药做过初步统计,仅以葛根为例,在全书医案中出现20次,其中60克为11次,90克以上为4次,30克为3次(少年1例,老人1例,暴喑1例),10克为1次(幼儿1例)。
也就是说,葛根常用量为60,其根据为经方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桂枝加葛根汤等,诸方的葛根均为4两,此为葛根的基础有效量。
从中可以看出:
李可不仅处方遵从“基础有效量”,其用药亦效法“基础有效量”,这是他疗效卓著的关键所在。
3.经方的改良李可认为,仲景在1700多年前,已取得了临床应用乌附剂的成功经验:
一、凡乌、附类方,炙甘草为乌、附之两倍,甘草善解百毒,甘缓以制其辛燥;
二、蜜制川乌,蜜为百花之精华,芳香甘醇凉润,善解百毒,并制其燥裂;
三、余药另煎,取汁与蜜再煎,中和毒性,使乌头之毒性降到最低点(69页)。
但后世由于配伍不当,煎煮不遵法度,偶有中毒事故发生,遂使当今中医界畏乌附如蛇蝎,因噎废食,弃置不用,使仲景起死回生妙方有绝传之虞(145页)。
为此,他对经方乌附剂进行必要的改良。
所谓“改良”,是在经方疗效不变的前提下,对乌附剂的毒性所采取的安全有效措施,以做到万无一失。
3.1乌头剂的改良李可在60年前初,为乌头剂增加了3条安全措施:
配伍:
凡乌头剂,必加两倍之炙甘草,蜂蜜150克,黑小豆、防风各30克。
黑小豆解砒石、甘遂、天雄、附子之百药之毒;
防风解乌头、附子、芫花之毒。
中药大辞典无黑小豆条文,但在黑大豆条文“备考”中指出:
黑大豆入药,其紧小者为雄豆,入药尤佳。
李氏之黑小豆,当指“雄豆”而言。
同煎、久煎:
李氏将仲景蜜煎川乌之另煎法,改为全方诸药之同煎、久煎法,凡乌头超过30克时(包括30克),即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3次服。
煎煮时间3小时左右,可有效破坏乌头碱之剧毒。
示范煎药、以知为度:
凡用乌头剂,必亲临病家,示范煎药。
病人服药后,必守护观察,详询服后唇舌感觉,以知为度,待病人安然无事,方可离去(70页)。
1965年,李可曾参与川乌中毒濒危抢救,因服用川乌9克,3例中毒,其中一例已死亡,另外两例经使用下面方法,均在40分钟救活。
其处方为:
生大黄、防风、黑小豆、甘草各30克,蜂蜜150克,煎汤送服绿豆粉30克(122页)。
日本的乌头加工方法是高压120度,经2小时可破坏乌头碱之剧毒,这样入汤剂就安全多了,也毋需先煎、久煎。
3.2附子剂的改良李可亦为附子剂增加3条安全措施:
凡用附子超过30克时,不论原方有无,皆加炙甘草60克,即可有效监制附子毒性。
文火久煎:
附子剂用于慢性心衰者,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23次服,煎煮时间1个半小时左右。
武火急煎:
危急濒死心衰病人,使用大剂破格救心汤时,则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灌,不循常规,以救生死于顷刻(70页)。
下面看一则武火急煎案例:
无脉垂死案一老妇,60岁。
1961年7月,当时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附子150克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灌,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
按现代药理实验研究,附子武火急煎1小时,正是其毒性分解的高峰。
余由此悟出:
对垂死的心衰病人而言,附子的剧毒,正是救命的仙丹(3页)。
按此例无脉垂死案,当时为了救急而不得已用武火急煎、随煎随灌,纯属偶然。
结果1小时后起死回生,李氏结合现代药理的提示,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从此附子武火急煎便成为救治危急心衰的必然规律。
4.经方的突破李可认为,1981年汉代度量衡器“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
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404页)。
只有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才能攻克世界医学难题(自序2页)。
李可在改良经方的基础上,又实现了3个突破。
4.1突破经方的剂量李可常和垂死病人打交道,为救危亡于顷刻,其*上急症攻关之路,多破格用药。
例如风心病心衰垂危案(9页),四逆汤中的附子用至200克(原方为50克),日夜连服3剂,附子24小时竟达600克;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65页),乌头汤中的黄芪用至240克(原方为45克);
产后便燥肛裂出血案(117页),黄土汤中的白术用至120克(原方为45克)。
4.2突破经方的容量所谓经方的容量,是指方剂所容纳的“复方多法”多少而言。
广络兼备法(即数方或数法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就是方剂在容量方面的较高境界。
李可治疗疑难重症,因其病证多种,相互牵制,不同时治疗又不足以祛病,故其医案多为广络兼备法。
下面举例证之:
颈椎增生症王某,男,51岁。
初诊:
右肩凝,臂不能上抬后展,阵阵顽麻,项强痛、不能转侧月余。
X片见颈2、3椎唇形增生,肩胛骨增厚。
阴雨天项、背、肩有痛、麻、抽搐感。
口腔及下唇生疮,此起彼伏,经年不愈。
三五日辄感冒,脉沉细涩,舌淡红。
证属精血亏损,络脉失养,卫阳不固,复被风寒外袭,留而成痹;
阴虚阳浮,火不归原而上热。
拟益气养血,滋阴和阳,逐寒通络复方:
生芪120g,葛根90g,当归、川乌、黑小豆、二冬、巴戟肉、茯苓各30g,熟地90g,五味子6g,桂枝、细辛各15g,桃仁、红花、地龙各10g,白芍90g,炙草60g,防风20g,全虫12只、蜈蚣4条(研末冲服),肉桂1.5g(米丸先吞),生姜10片,大枣10枚,蜂蜜150g,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煎煮取600毫升,3次分服。
上药服6剂,诸证悉除(219页)。
按该方融入了乌头汤、桂枝加葛根汤、当归四逆汤、补阳还五汤、引火汤、止痉散等复方多法,突破了经方的容量,其广络兼备法可见一斑。
4.3突破经方的毒量所谓经方的毒量,是指方剂的毒药剂量。
古今本草,早有定论,附子有大毒。
但李可认为,附子为强心主将,其毒性对垂死的心衰病人而言,正是救命的仙丹(3页)。
李可在四逆汤基础上,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救治各种类型心衰急症,其方剂组成:
附子3010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
红参1030g(另炖),山萸肉60120g,生龙牡、磁石各30g,麝香0.5g(分次冲服)。
现举验案,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术 思想 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