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食物消费升级与农业转型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501130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6.54KB
居民食物消费升级与农业转型文档格式.docx
《居民食物消费升级与农业转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民食物消费升级与农业转型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生产急需转型升级,以适应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耕地资源稀缺,这就决定了农业转型升级需要在保障粮食供给基本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农业转型升级需要统筹推进生产结构多元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市场监管无缝化和经营主体组织化。
关键词:
食物消费升级;
农业转型;
质量型农业;
矛盾;
路径一、引言十九大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已由过去的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矛盾是导致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低下、效益较差、质量不高以及农民增收困难的根本原因(魏后凯,2017)。
农业转型是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必然过程,也是关系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全局问题,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所在。
明确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能够满足居民食物消费升级的需要,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由植物性食物为主向动植物性食物并重转变,消费层次已由温饱向营养健康转变(李哲敏,2007)。
城乡居民对粮食、油脂、蔬菜等基础性食物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对肉禽类、水产品和瓜果类等高营养食物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王震等,2015)。
随着城乡居民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安全、健康、有机的绿色食品的消费需求显著增加(曹阳,2016)。
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情况下如何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是新形势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术界一般将农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量归纳为市场和行政两个因素(Pincus,1990)。
从目前政策来看,政府对农业转型方向的意图比较明确,主要朝着以家庭农场为核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以资本下乡为主力的农业资本深化(李燕琼,2007)、以劳动节约型技术和作物杂交技术应用为内容的农业技术选择(罗浩轩,2018)、以“还权赋能”为基础的农地市场化改革方向前进(周其仁,2010)。
贺雪峰(2015)则认为,中国农业转型应该在秉持小农立场的前提下,尊重农业生产规律渐进地推进,而不应该是激进主义的规模化和工商资本化。
当前,在国家干预的推动下,中国农业转型呈现两个特征:
一是形成以规模经营主体为主力的农业经营体系;
二是形成以龙头企业等工商资本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整合(龚为纲、张谦,2016)。
国家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实施了一系列的项目扶持,项目扶持的制度逻辑中蕴含着重构农业经营主体的逻辑,即在国家的干预过程中推动农业转型。
尽管不同农业领域的变迁过程存在差异,但是大致遵循类似的逻辑,即市场逻辑与国家干预逻辑相互交织,相互耦合,市场逻辑是初始动因,而国家干预则在粮食安全的考量下,因应市场逻辑而动,进一步推动农业的转型(龚为纲、黄娜群,2016)。
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的关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对营养、健康、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现代农业追求的目标是满足需要为手段的经济利润,难以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檀学文、杜志雄,2010)。
以上学者的研究主要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维护农民利益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农业转型,从居民食物消费升级的视角探讨农业转型的较少,从城乡消费升级差异、不同类型农业探讨农业转型升级路径的研究更少。
本文首先阐述居民食物消费升级基本特征,其次介绍居民食物消费升级与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最后以消费升级为导向,提出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二、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升级基本特征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升级的总体特征是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而向质量型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首先出现在高收入人群,随着收入的增加,逐渐向其他收入人群展开。
居民食物消费升级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居民食物消费向质量型转型升级首先表现为向多元型、营养型转变;
其次,表现为向便捷型转变;
再次,在满足多元型、营养型和便捷型的前提下居民开始追求食物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居民食物消费升级的基本特征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居民食物消费向多元型转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和层次迅速提高,居民食物消费更加多样化,由单一性的粮食为主,转化为多元化的食物消费模式。
从1990-2016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迁的情况来看,1990年城镇居民的粮食(加工粮)年人均消费量为130.70千克,农村居民粮食(粗粮)年人均消费量为262.08千克,到了2012①年城镇居民粮食(加工粮)消费量下降到了78.76千克,2016年农村居民粮食(粗粮)消费量下降到了157.20千克。
城乡居民蔬菜消费量也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城乡居民蔬菜年人均消费量由1990年的138.70千克和134.99千克下降到2016年的103.20千克和89.70千克。
城镇居民鲜瓜果的消费量呈现波动变化的趋势,农村居民鲜瓜果的消费量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城镇居民对鲜瓜果的消费量大于农村居民对鲜瓜果的消费量,2016年城镇居民鲜瓜果年人均消费量为52.60千克,而同期农村居民鲜瓜果年人均消费量仅为33.80千克。
城镇居民对猪、牛、羊肉的消费总量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年人均消费量由1990年的21.74千克上升到2016年的24.70千克。
而对水产品、鲜奶的年人均消费量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水产品由1990年的7.69千克上升到2016年的14.80千克,鲜奶由1990年的4.63千克上升到2016年的16.50千克。
对禽肉、鲜蛋的消费量呈现先上升后保持平稳的趋势,近年来基本上保持在10.00千克左右。
农村居民对猪肉、禽肉、水产品和蛋类的年人均消费量都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分别由1990年的10.54千克、1.26千克、2.13千克和2.41千克增加到2016年的18.70千克、7.90千克、7.50千克和8.50千克。
奶类年人均消费量增加的也较快,由1995②年的0.60千克增加到2016年的6.60千克。
而对牛羊肉的年人均消费量增加的幅度较小,仅由1995③年的0.71千克增加到2016年的2.00千克。
从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差距来看,中国农村居民对猪肉、牛羊肉、禽肉、奶类、水产品的消费量均低于城镇居民,随着收入的增加,未来需求量会不断增加。
从中国居民食物消费来源变动分析来看,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已经由过去以粮食、蔬菜为主转变为粮食、蔬菜、肉类、奶类、水产品等多元化的食物来源。
受城乡收入差异的影响,城镇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总量及增加的速度快于农村居民,未来,随着中国经济更加平衡和充分的发展,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来源构成的差异会越来越小,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来源会更加多元化。
居民食物消费向营养型转变。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地提高,居民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总量和各营养物质的构成呈现不断变化的趋势。
从中国居民摄取能量、蛋白质和脂肪变化趋势及各自的来源变动的趋势来看,居民食物消费向营养型转变,这种转变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居民食物消费的营养摄取数量不断增加;
二是居民食物消费的营养摄取来源更加均衡。
从FAO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990-2013年,中国居民日均能量摄入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1990年中国居民的日均能量摄入量仅为2504千卡,2013年中国居民日均能量摄入量为3108千卡。
从居民摄取能量来源看,主要从植物性食物中获取,增加的幅度较小,从植物性食物获取的能量从1990年2216千卡增加到2013年的2385千卡;
从动物性食物获取的能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从1990年的288千卡上升到2013年的724千卡。
中国居民蛋白质日均摄入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990年中国居民蛋白质摄入量只有64.55克,到了2013年达到98.02克。
中国居民从植物性食物中获取的蛋白质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从1990年的51.38克上升到2013年的58.74克;
从动物性食物中获取的蛋白质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从1990年的13.17克上升到2013年的39.28克。
中国居民日均脂肪摄入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由1990年的52.38克上升到2013年的95.12克。
从植物性食物中获取的脂肪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从1990年的27.19克上升到2013年的36.37克;
从动物性食物中获取的脂肪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从1990年的25.19克上升到2013年的58.74克。
中国居民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不断增加,并且能量、蛋白质和脂肪的来源由植物性食物为主向动植物性食物并重的趋势转变。
居民食物消费向便捷型转变。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对食物消费的便捷性不断提高。
例如,城市居民通过购买净菜来节约制作食物的时间。
另外,周一至周五上班期间,城市居民往往选择在工作单位食堂就餐或者打包的方式来节约时间。
在农村地区,随着农产品商品化率的提高,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也在向便捷化方向转变。
2016年对849户安徽省农村居民进行调查发现:
从农村居民家庭食用粮食来源情况来看,仅选择食用自己种植的粮食的农户占总农户的19.57%,仅选择食用购买的成品粮的农户占总农户的33.48%,而既有自己种植的粮食又有购买的成品粮的农户占总农户的46.52%。
农村居民食用购买的粮食占总食用粮食的比例为49.25%。
调查样本中,仅选择通过将自己生产的油料去油坊加工获取食用油的农村家庭占总调查样本的20.80%,62.50%的家庭选择购买成品油,16.70%的家庭二者兼有。
调查发现,农村居民自己生产的油料加工成食用油的占总食用油消费量的29.10%,购买的食用油占总食用油消费量的比例为70.90%。
而农村居民在瓜果、蔬菜、肉类、奶类、水产品等方面的消费大多数也是通过商品化的食物予以满足。
同时,调研发现,农村居民在红白事中食物消费特征也呈现出便捷化趋势,以前农村居民操办红白事时,食物取材往往来自于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或者周围乡里的农产品,现在农村居民操办红白事时食物品种越来越多,大部分都是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的商品化食品。
居民食物消费向安全型转变。
近年来,中国食物安全问题频发,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问题鸡肉、问题烤鸭、甜味素香瓜、问题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时不时被媒体曝光,引起了城乡居民的广泛关注。
食物安全问题的出现导致居民对现有食物供给模式的安全产生了信任危机,进而催生了一系列试图提供和获取安全食物的农业模式。
例如,基于安全食物消费而产生了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北京、重庆、浙江等省市出现了200多家CSA组织。
2016年对安徽省965位城市居民有关绿色、有机食物消费意愿的调查发现:
85%的城市居民有购买绿色、有机食物的意愿,有65%的居民购买过绿色、有机食品,但是由于受到价格高昂的限制,只有不到0.5%的被调查者会经常购买绿色、有机食品。
在对849户安徽省农村家庭进行调查发现:
大多数农村居民只是听说过“绿色”、“有机”,对其概念并不清楚。
虽然农村居民对“绿色”、“有机”的概念并不清楚,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注重食物的质量安全问题。
调查发现,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农村居民购买食物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大部分农村居民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绿色认证、有机认证等相关认证并不了解。
农村居民大多从电视、手机等媒体中介了解关于食物质量安全方面的信息,由于农村集贸市场或者小型超市难以购买到质量较高的食物,农民往往自己生产安全的食物满足对优质农产品的需要。
这样,农民就出现了两种农业生产模式,一种是供出售的“石油农业”生产模式,另一种是供农村居民自食的安全农业生产模式。
自食的粮食、蔬菜、水果在种植的时候不使用化肥、农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居民 食物 消费 升级 农业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