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发展.PPT资料.ppt
- 文档编号:13491279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PPT
- 页数:33
- 大小:183.50KB
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发展.PPT资料.ppt
《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发展.PPT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发展.PPT资料.ppt(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两种代表性看法:
一是狭义,仅限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变革。
二是广义,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整体考虑,研究如何通过社会生产关系变革,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西方国家的农业现代化:
英国、日本和韩国。
二、新时期的农业现代化问题,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时期: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四化同步、一二三产业融合。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但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人均GDP、农村人均纯收入、农业劳动力人均生产农产品数量三项指标超过初级实现阶段标准值。
技术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率、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上比重接近初级实现阶段标准值。
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农业劳动力人均GDP、每公顷耕地农业总产值小于初级实现阶段标准值。
二、新时期的农业现代化问题,政策推论一:
在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生产制度或者生产关系的创新,比农业技术进步更为重要。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现代化贡献有限。
原因一:
与国际比较,我国的土地生产率已相当高,土地单产提高空间有限。
原因二: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技术进步对农业的贡献有一个上限。
二、新时期的农业现代化问题,政策推论二:
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面临着一系列制度约束条件,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
农业现代化还承担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任务,让“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如何养活中国”等问题难以破解。
三、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现代化变迁,
(一)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需要一个过渡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比较公认的有“刘易斯拐点”的提法,所谓的“拐点”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阶段,指的是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间段。
我国在2003年人均GDP达到10达60%左右。
加之,城乡差距还是比较大,距离农村收入00美元,2008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社会转折期。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农村人口占全社会人口的比重仍高和城市收入基本持平,农业生产率和工业生产率基本相等,还需要较长时间。
农业现代化在我国的实现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必然要走渐进式改革路径。
三、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现代化变迁,
(二)家庭农场是世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方式以自然人为基础的家庭农场仍是农业最主要的经营单位及经营形式。
人地关系的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家庭农场的规模因此不同。
家庭农场大致分为:
人少地多型,如美国、加拿大,大规模农场比较普遍。
人多地少型,如日本、韩国,小农场比较常见。
人地比例中等型,如法国、德国,选择了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
主要原因:
规模经济不明显、难以标准化和控制、难以监督。
资源禀赋先天条件决定了我国不能走大规模土地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国农业的现代化更多程度上其实是一种集约化。
一个地区的农业经营集约化,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土地集约化、技术集约化、资本集约化、劳动力集约化等。
林毅夫(2000)等研究指出劳动和资本双重密集型的适度农户规模经营更加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三、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现代化变迁,(三)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一定模式可循美国和日本发展模式。
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进步,从有限的农业劳动力获取最大的产量,实现方法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以机械代替部分人力,增加了劳均耕种面积。
日本模式主要依靠土地生产率的提升,从有限的土地中获取最大的产量,实现方法是通过改良种子及增施化肥。
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中虽道路不同,但有一定模式可循:
(1)农业的机械化。
(2)农业的化学化。
(3)农业的一体化。
(4)农业的补贴化。
美国“石油农业”模式,高投入、高产出,不计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不符合我国国情。
以日韩等国为代表,政府一味地对农业、农民予以高额补贴的东方模式,导致农业陷入过度保护而缺乏竞争力的“日韩陷阱”,也不可取。
四、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
(一)推进土地由分散粗放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必须适当加快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要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是以土地产权制度建设为中心,采取多种政策支持土地流转。
三是土地流转要与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
(二)推进农户由兼业经营为主向专业农户(家庭农场)为主转变首先,必须正视农户兼业这一基本事实。
其次,农户兼业会引起农业的粗放经营。
最后,从宏观层次上看,即从农业现代化、专业化角度看,兼业是不合理的,农户兼业经营阻碍了农业现代化。
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作用比较有限,主要仍面临来自制度方面的问题与困难。
一是小生产与大市场不能有效对接。
二是家庭农场与新型职业农民有待进一步培育。
三是土地流转、农村金融等方面缺乏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力政策支持。
四、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三)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农业经营体系形成合作社现在已经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农户与市场的接轨大部采用了合作组织的形式,日本几乎全部、美国、法国80%以上、德国70%以上农业生产者加入了各类农业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组织培育中,应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农业龙头企业主要在农产品加工及市场营销等环节发挥作用。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应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导向,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良性服务机制,具体来说: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以现有的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机构为基础,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服务职能,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及监管体系。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五个创新,
(一)内涵创新:
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运行机制一是农业生产社会化与分工协作推动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化分工与专业化发展。
二是农业产业分工推动形成农业产业集群。
三是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使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和高成长状态转变,从而推动产业优化与升级。
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等成为了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组织形式。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五个创新,
(二)外延创新:
实现“三体共化”、“十农并举”农业是本体,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村是农业的载体。
本体是核心、主体是关键、载体是基础。
(1)本体现代化:
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植农业服务业,着力构建一二三产联动的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2)主体现代化:
培养“农才”(职业化农民),发展“农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工”,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职业化农民队伍;
(3)载体现代化:
着力解决“农水”、“农路”、“农金”、“农地”、“农价”、“农场”和农业污染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诸多问题,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五个创新,(三)目标创新:
农业现代化综合目标创新现代农业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以及农产品商品率,也就是提高经济效益;
而农业现代化除了追求实现现代农业的经济目标外,还要实现农业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必须承担的社会目标、政治目标、文化目标和生态目标。
总之,现代农业主要追求的是单一经济目标,而农业现代化则是承担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目标,是多领域、多因素、多目标的集成综合。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五个创新,(四)路径创新:
外延扩张带动与内涵改造提升并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大国、农村大国的特殊国情,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在刘易斯模式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舒尔茨模式,将刘易斯模式与舒尔茨模式相结合,即外延式扩张与内涵式发展相结合,两个轮子一起转,才能实现工农城乡的均衡健康可持续发展,保证经济社会的成功转型升级。
如果仅按照外延式扩张的刘易斯模式发展,即使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仍然是输血型的,难以形成农业农村自身健康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五个创新,(五)结构创新:
重构农业生态系统
(1)构建优化的经济生态系统,包括强力注入现代元素、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发展以健康休闲为主的绿色产业、发展农业循环经。
(2)构建民主的政治生态系统,包括保障农民各项合法权益、克服村干部公职化和村委会行政化的倾向,改变精英民主缺精英、草根民主不草根的状况。
(3)构建繁荣的文化生态系统,包括挖掘传统文化精华,继承和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农业哲学思想,发展农村教育,培育地域品牌、培植文化主体,建设文化载体,弘扬地域文化和构建多元文化体系。
(4)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加快社会组织发育、畅通阶层流动通道、完善村社功能。
(5)构建文明的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建立科学全面的规划体系、建立城乡和区域生态利益补偿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链完整性、改良土壤、防治污染、改善提升人居生态环境质量,真正落实责任终身追究制。
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中央提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原因中央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是基于当前无序的生产发展和滞后的产业链建设之间的矛盾。
解构这一矛盾,可以将其归纳为“两个脱节”。
从产业链上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相互脱节。
从价值链上看,产中环节的收益与产后环节的收益脱节。
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六次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概念区别六次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3个概念,都强调三次产业的有机联系,但也有区别。
其中,六次产业化强调以当地农户和当地资源为基础,通过发展第一产业并向二三产业延伸,重视农村的内生发展和农业的多功能性;
而农业产业化则强调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龙头企业向上游建立原料基地进而延伸产业链条,其本质是依靠龙头企业的嵌入实现农村外生性发展。
与前两个概念相比,一二三次产业融合的内涵更为宽泛,其既可以以当地农民或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向产业链下游延伸,也可以依托外部的龙头企业向上游生产环节挺进,其精髓在于不管以何种方式实现各主体和各产业的联结,都必须让农业得到稳定发展、让农民得到真正实惠。
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三)一二三产业融合典型模式1、农户主导型指在产业链建设中,依托当地农户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并逐步由农业生产向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乡村旅游等方面拓展,最终形成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
农户主导型主要包括农产品地产地销模式、农家乐模式、家庭手工艺品产销模式等。
案例:
地产地销模式南京市江宁区郄坊村郄坊村位于南京市近郊,其所在的汤山街道也是江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现代化 创新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