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共5课时 教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465900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28.25KB
秋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共5课时 教案Word下载.docx
《秋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共5课时 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共5课时 教案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你能解释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吗?
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
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二、推进新课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演示]实验3-1。
[归纳总结]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能够运动。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图3-2(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和图3-3(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这两张图片说明了什么?
[归纳总结]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出问题]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10-26kg,1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
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归纳总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第49页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归纳总结]
实验
步骤
实验现象及分析
实验结论
1
现象:
得到无色酚酞溶液
分子总是在
不断运动着
2
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分析:
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3
小烧杯A中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小烧杯B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氨分子,进入小烧杯A中,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归纳总结]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演示实验]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的体积如何变化?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具有什么基本特征?
[归纳总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讨论交流]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①切开成熟的芒果可闻到特殊的香味;
②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③一定条件下可将二氧化碳气体压缩成干冰(固态二氧化碳)。
2.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提出问题]从微观粒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过氧化氢分解有什么不同?
肉眼看不到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着哪些奥秘?
[归纳总结]水蒸发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过氧化氢分解时,过氧化氢分子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新的分子,是化学变化。
一旦发生变化之后,分子将不再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
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特别提醒]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这些分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呢?
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和酒精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氧气、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归纳总结]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拓展延伸]用分子的观点分析混合物与纯净物:
物质
混合物
纯净物
微观解释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由同种分子构成
[投影展示]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思考:
该变化过程中分子和原子是如何变化的?
[归纳总结]①在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可以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板书设计◇
一、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基本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教学时通过演示实验,作为连接学生对宏观、微观世界认识的桥梁,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通过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并能用结构示意图表示。
1.通过交流提问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
2.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来学习微观的概念。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原子的构成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我们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放出了巨大的能量,这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再分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如果抛开化学变化,原子能否再分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原子神秘的面纱。
1.原子的构成
[讲解]19世纪初,许多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产生了兴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用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②少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提出问题]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
①为什么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而不受阻碍呢?
②有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什么呢?
③极少数α粒子被弹回来的原因又是什么?
[归纳总结]①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顺畅通过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②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有少数α粒子会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③金原子中存在原子核,且其体积小,质量大,所以有极少数α粒子与金原子核相碰撞被反弹回来。
[讲解]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过渡]阅读教材第53页第二段内容,并进行归纳。
[归纳总结]原子的构成:
原子
(不带电)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第53页的表格,从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归纳总结]①不同种类的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同。
②同一原子中: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③不是所有原子中都含有中子。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提出问题]含多电子的原子中,电子在核外如何运动?
[归纳总结]含有多电子的原子,电子在核外绕核分层运动——分层排布。
[阅读思考]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54页的相关内容,并思考核外电子会不会改变运动区域?
[归纳总结]由于电子能量各不相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
目前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只有一层,最多的有七层。
离核最近、能量最低的电子层为第一层,从内向外,依次为第二层,第三层……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为最外层,不同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不同。
[拓展延伸]电子层:
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量:
低
高
离核:
近
远
[阅读思考]你会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原子的这种分层排布吗?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54页图3-12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思考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归纳总结]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②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当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③电子总是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里,等到排满之后,才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里(能量最低原理)。
[拓展延伸]画出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和含义。
[过渡]我们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是在一定的轨道中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几种特殊的原子结构(稀有气体原子):
氦、氖、氩、氪、氙、氡,看看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提出问题]投影展示上述稀有气体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引导学生归纳稀有气体原子的结构有哪些特点。
[归纳总结]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为2个电子),这样的结构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
[拓展延伸]①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变为相对稳定结构。
②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获得电子变成相对稳定结构。
[过渡]我们学习了稀有气体原子、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的原子结构特点,阅读教材第55页第一段内容并完成下列表格。
原子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金属原子
(一般
小于4)
易失
去电子
(易)发生
化学反应
非金属
原子
(一般大于
或等于4)
易得
到电子
稀有气
体原子
等于8
(氦为2)
稳定
结构
(难)发生
一、原子的构成
原
子
二、原子结构的特点
1.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电子数不同。
2.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3.不是所有原子都含有中子。
三、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
2.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
本节课中“原子的构成”这一概念比较抽象,难度较大。
在解决“原子构成”问题中,采用了设想、讨论交流、动画启示来逐步完善思维过程的群体探究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第2课时 离子的形成 相对原子质量
1.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1.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效果。
2.通过讨论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离子的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知道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不显电性,当原子得失电子后,还显电中性吗?
1.离子的形成
[投影展示]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
[提出问题]根据所提供的情境,你能说出离子是如何形成的吗?
[归纳总结]离子是由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原子得到电子变为阴离子(带负电),原子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带正电)。
[过渡]判断下列粒子是属于原子、阳离子还是阴离子?
[提出问题]化学中,我们如何用符号来表示阴、阳离子呢?
[归纳总结]离子符号的书写及其表示的意义:
[拓展延伸]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种类
离子
阳离子
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秋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共5课时 教案 九年级 上册 化学 第三 单元 分子 原子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