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doc
- 文档编号:1346325
- 上传时间:2022-10-21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37KB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doc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
课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
班级:
八年级(10)班
时间:
2012年3月29日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通过学习,能体会诗歌流露出的诗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释疑解难。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释疑解难,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诗以言志,歌从心起。
”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们学过很多绝句,如《春晓》、《静夜思》等,也学了《观沧海》这首乐府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那什么是律诗呢?
(介绍律诗小知识)
▲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时期,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六律、七律。
通常的律诗每首8句,每2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颔联和颈联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律诗还要求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相关知识,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通过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朗读诗歌,并背诵。
三、作者简介
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
公元712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
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
四、品读欣赏
(1)听录音
(2)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朗读。
(4)学生齐读。
五、释词明义
出示疑难词语,学生思考后投影,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1)次:
诗人途经镇江,在北固山下过夜,“次”应当理解为“停泊”。
(2)客路:
指驿道,是陆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3)潮平:
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4)风正:
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5)残夜:
夜将尽未尽时分。
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6)旧年:
相对于新年而言,时令上指残冬腊月。
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7)乡书:
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古人说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据《汉书·苏武传》载:
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要求放归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六、诗歌鉴赏
(一)你从诗歌当中看到了什么?
(每人写一到两个,把答案交小组长,由小组长回答。
)
示例: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看到了月光,投射在地上就像霜一样。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我看到了夕阳在山的那边慢慢落下;我看到了黄河的水滚滚流入大海。
▲参考答案:
(1)我看到了山,河岸两边连绵的青山。
(2)我看到了水,在山和草的映衬下有些发绿的水。
(3)我看到了船,帆高高悬挂着的船。
(4)我看到了江,看不到两岸的江。
(5)我看到了风,轻轻吹着的风。
(6)我看到了天开始亮了,太阳刚刚露出来。
(7)我看到了大雁,正在往洛阳方向飞。
(8)我看到一个诗人,站在船上,看着大雁飞往洛阳,他想念家乡。
。
。
。
。
。
。
。
▲注意:
﹫注意“客路”一词,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从陆路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二)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独立思考。
)
参考:
古代交通不发达,船行缓慢,又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大雁给他传递家书。
(三)那些诗句是写景?
那些诗句是抒情?
(独立思考。
)
明确:
前三联写景,后一联抒情。
▲简单介绍诗歌的“情景交融”。
(四)名句赏析,体会诗情
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独立思考。
)
参考:
春潮上涨,放眼望去,江面显得很开阔,似乎与两岸平了;和风顺畅,船帆高高直起,仿佛悬挂在半空。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a)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小组讨论)
提示:
黑夜未尽,太阳已从海平面露出半个头,时令还是冬天,已经能看到春天的绿色了。
(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
(b)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小组讨论)
提示: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一天一天过去了,一年也将过去了,很快就到春节,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家,怎能不产生淡淡的乡愁呢?
▲(五)小结《次北固山下》,过渡到对比阅读。
诗人在隆冬腊月的时令看到江南的春景,感叹时间的流逝,自己却久不能归,引发了他淡淡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来读读这首诗,你能体会当中的情感吗?
七、对比阅读
(1)出示王湾《江南意》,朗读。
江南意
王湾
江南新意多,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2)简单解释个别词语。
伺:
趁着。
从来:
向来。
惟:
只有。
偏:
独特。
▲(3)介绍背景知识
这两首诗写于不用的时期。
开元二年(即公元714年),王湾在高陵县做官,年底得到机会漫游江南。
他长期生活在洛阳等地,早就希望能到南方一游。
隆冬腊月,洛阳一带一片萧条,可江南却是另一番景象,《江南意》正是写于王湾第一次游江南途中。
可是第二年,王湾又一次来到江南,这次可能是有事,逗留的时间比较长,以致到了年关,还未能回乡,才会产生“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的愁绪。
(4)质疑:
(小组讨论,组员回答。
)
a、在《江南意》中,你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是如何的?
B、“失”字如何理解?
“两岸阔”和“两岸失”情景一样吗?
c、两首诗中相同的诗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达的感情一样吗?
(5)师生释疑:
a隆冬腊月,洛阳一带万木萧条。
可是江南却充满了新意,让他眼界大开,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兴奋之情。
b、“失”是看不见两岸之意。
“阔”和”失“都是说春潮上涨,江面辽阔,只觉江水滔滔,海天茫茫,景象壮伟。
c这首诗的主旨是歌咏江南新意。
颈联写的是黑夜将尽未尽,太阳已从海平面露出脸来;时令还是冬天,已经能看到春的景象了,旧的还没有过去,新事物就出现了,这生机勃发的气象让诗人感动无比兴奋,这两句诗也反映出作者积极向上、达观奋发的情绪。
八、课堂小结
诗人在相同的时令,不同的境况之下来到北固山,同样的景色却引发诗人不同的感受。
初游江南,一切都是新奇而独特的,他眼界大开、心情舒畅,诗中流露出诗人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怀;第二次来到镇江,却是因故久不能归,看到江南的春景,竟引起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
中华上下五千年,留给我们的是数之不尽的文化瑰宝,而诗歌,是情感最真实的表达,是“我手写我心”最好的诠释。
九、作业安排
(1)堂上作业—背诵《次北固山下》。
(2)课外延伸:
请你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改写成一段话。
(3)示例:
请用描写和抒情的方式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改写成一段话。
我在钱塘湖附近走着,各种颜色的野花东一丛,西一簇,让人在欣赏它时不禁眼花缭乱。
骑着马儿在绿草如茵的钱塘湖畔游玩,浅浅的野草刚刚盖过马蹄,这美丽的春景,实在是让人流连忘返、心情舒畅。
十、板书设计(板书在“诗歌鉴赏”环节完成。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首联---江旅之景情淡
颔联---江水之景景淡
颈联---江春之景交乡
尾联---思乡之情融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次北固山下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