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B第四章重难点解析专科专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3451469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6.94KB
教育心理学B第四章重难点解析专科专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心理学B第四章重难点解析专科专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B第四章重难点解析专科专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
桑代克认为学习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而不是通过推理而顿晤的过程。
二、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
(一)桑代克前期关于学习规律的基本观点
桑代克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规律和五条从属的学习律。
三条主要的学习律是:
效果律、准备律和练习律。
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
准备律是指在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就是一种烦恼。
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
练习律由作用律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
不断地运用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强化二者之间的联结,这称为作用律。
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因练习次数中断或不使用神经的联结而削弱,称为失用律。
五条从属的学习律是:
多重反应、心向与态度、优势元素、联结变化和类比反应。
多重反应又称多变化的反应,是指某反应不能解决问题时,有机体将继续尝试其他的反应,直到找到一个能有效地解决该问题的反应为止。
心向与态度是指有机体学习时的某种暂时的状态,这种状态(如食物剥夺、疲劳或情绪等)决定什么因素给有机体带来烦恼或愉快。
优势元素是指环境中不同的部分或元素会引起不同的反应与之联结。
联结转移是指一个反应在经历了刺激情境中一系列逐渐变化后仍能保持不变,那么这个反应最后可以对一个全新的刺激起作用。
类比反应是指对新情境的反应是以新情境同化于先前的类似学习情况为基础,并依据这两种情绪的类似性作出反应的,即学习者对一个新情境就像对某个与它相似的情境一样作出反应。
(二)桑代克后期对学习律的修正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进一步实验研究在l930年后对他的一些理论观点进行了修正,使其更明确、更有说服力。
1.对主要的学习律的修正;
2.对从属的学习律进行修正。
桑代克可以说是教育心理学的鼻祖,对心理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留下的丰富著述,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材料。
他接受达尔文进化论和联想主义传统的影响,在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试误—联结”学爿理论,奠定了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基础。
桑代克做过的一系列大规模实验研究,都已经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经典之作。
桑代克学习理论最大的缺点是过于简化了学习过程的性质,他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的学习,无法解释人类复杂的认知学习,实质上是抹杀了人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一最突出的特征。
尽管他的理论观点不是完美无缺,而且有许多观点长期引起广泛争论,但是他仍然不愧于心理学界伟大人物之一。
第二节
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一、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建立过程与基本观点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形成过程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巴甫洛夫发现经典性条件反射,并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原理;
第二步是华生将经典性条件反射运用于学习领域,将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发展成为学习理论。
根据经典性条件反射获得经验的实验,华生提出了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对于学习实质的基本观点:
“替代一联结”学说。
这个学说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1.学习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或联结。
这是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基本前提。
2.联结的实现过程,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的结合产生了替代作用,使条件刺激与原来只能由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建立联系,这个过程也就是经典条件反射形成过程。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
(一)消退律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种由抑制过程所引起的较完全较长期的机能性阶段。
如果条件刺激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在某一种情况下,条件反射消失后不久,就自行恢复了。
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为了要达到恢复的目的,就必须再次使用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反复结合或别的方法。
不同的条件反射又会有不同的消退速度。
(二)泛化与分化律
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这称为泛化。
泛化条件反射的强度与两个条件刺激间的相似程度有关,相似程度越高,反应程度越强烈;
相似程度下降,反应也越弱。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为了避免有机体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的泛化,需要在条件反射建立过程或建立后进行分化活动,对条件刺激给予强化,对无关刺激则不予强化,这样就可以使有机体对条件刺激与相似的无关刺激产生分化,对前者做出反应,对后者不予反应。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是有重要意义的,从今天的眼光来看,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确实可以对相当一部分学习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巴甫洛夫提出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揭示了心理活动和学习活动最基本的生理机制,对科学地、唯物地说明心理活动和学习活动是有历史功绩的。
华生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研究引进学习领域,形成了经典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对于促进对有机体学习过程的了解与研究,促进学习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只可以解释部分较简单的低级的学习,相对于复杂、高级认识过程的学习,用这种条件反射原理来解释,就会犯简单化和机械论的错误。
毕竟,学习远远不局限于条件反射式学习这一种形式。
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一、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提出及其基本观点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创立。
斯金纳在哲学方面深受实征主义和操作主义的影响。
他自己明确宣称其思想观点的形成受了马赫、彭加勒、布里奇曼和罗素等人的启示。
在心理学方面,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除了受巴甫洛夫和早期行为主义的影响外,桑代克的工具性条件反射的研究也给了他重要的启迪。
斯金纳还是一个激进的环境决定论者,深受达尔文主义和卢梭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直接描述行为的科学,必须使用像物理化学和生物所使用的纯客观的自然科学方法,以实验分析为基础,坚持从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部环境入手研究人的行为,去描述行为规律,把内省排除于研究方法之外,这样才能使心理学纳入自然科学的轨道。
斯金纳与其他行为主义者一样,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反射构成的,而反射的基础要素是刺激(s)和反应(R)。
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该理论是根据他用自己发明的一种学习装置“斯金纳箱”做的经典实验提出来的。
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所谓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斯金纳认为所有行为都可以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正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行为,有机体被动的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
而操作性行为则不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而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行为,如吹口哨,出击,小孩丢掉一个玩具又拿起另一个玩具等等,由于这些行为受到强化而成为在特定情境中随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有机体主动地进行这些操作作用于环境以达到对环境的有效适应。
这类行为可以利用安排结果性的(后继的)刺激(斯金纳称之为强化物、强化刺激)而得到巩固或消退。
相应地,他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条件反射(即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反应性条件反射(即操作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刺激(s)一反应(R)的联结,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则是操作(R)一强化(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的强化(即刺激)。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有重要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的前提是有机体所要习得的行为(反应)都可以由某个无条件刺激引发出来,这样,当该无条件刺激伴随条件刺激物同时或者稍后出现,产生刺激替代作用形成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所要习得的行为(反应)是自发产生的,由于行为结果得到强化,有机体才学会在某种情境中作出特定的反应。
以上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斯金纳对操作性反应与应答性反应做了严格的区分,操作性反应是有机体发出的,而应答性反应是由刺激引发的,而不是被试随意发出的行为。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是由无条件刺激引发的,因为无条件反应与条件刺激多次结合,从而产生了条件反应。
这样经典性条件反射代表的是应答性行为,它是有机体对刺激作出的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另一个主要区别是反应和强化之间的关系。
经典性条件反射中,不需要动物的行为就可以得到强化,因而这种强化是必然的。
但是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动物的偶然行为产生的,也就是说是否得到强化依赖于动物是否作出了合适的反应。
最后,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两者的生物学意义也是不同的。
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有机体可以使一个无关刺激作为有关刺激的信号,从而可以辨别周围世界,知道外界事件与事件之间的一定的关系,得以预见与避开有害刺激,预见与趋近有益刺激。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获悉自己的行为与外界刺激的关系,从而可以操纵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当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许多规律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很相似,因此它们在很多地方可以相提并论。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关于学习实质的看法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自发作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为经验。
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反应与晴境刺激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他认为,主要是由于在特定情境中有机体发生的某种行为的结果得到强化而促使联结的建立,这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联结形成的特有的看法,因此,该理论也可以称为“强化一联结”学说。
(二)行为塑造技术与强化
1.连续接近技术
由于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有机体的行为是自然产生的,在其自发产生的多种行为中,如果对所期待的行为给予强化,就会形成该行为与情境刺激的联系。
由此可见,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也暗含着这样的前提,即有机体在情境中会自然地作出实验者期待的准备给予强化的行为。
所谓连续接近技术,是指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使它逐步形成这种行为。
也就是说,实验者有选择地对有机体作出的接近最终行为的各种反应给予强化,而不是等待最终期望的那种行为自然出现后才给予强化。
2.强化原理与技术
在学爿或训练过程中要使学爿者形成特定的反应行为,首先要使学爿者作出这种行为,然后给予强化以巩固下来成为吲定的反应模式,这是斯金纳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学刊原理提出的行为塑造过程。
上面提到的连续接近技术主要用于促使有机体作出所期待的行为,而连续接近技术的实现.以及有机体作出期待行为后如何使它成为情境的特定反应方式,这都需要强化。
因此,强化的原理与技术是斯金纳关于学习规律的核心观点。
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键就在于强化。
斯金纳对强化的原理作了广泛精绌的研究,提出了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则,探讨了强化的类型、来源、方式等与有机体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 第四 难点 解析 专科 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