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 第5讲 熟语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435370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5.73KB
高考语文第一轮 第5讲 熟语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 第5讲 熟语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一轮 第5讲 熟语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退避三舍、同病相怜;
有的来自古代寓言,如:
揠苗助长、望洋兴叹;
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有的来自古代诗文,如:
豁然开朗、不可救药,等等。
当然,也有很多来自现代人的生活与著作,如:
古为今用、力争上游等。
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
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
如成语“文不加点”“如履薄冰”“七月流火”“石破天惊”“不刊之论”“差强人意”等,常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当然,成语也并非永远固定不变。
有的意义色彩可能有变化,如“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意义和色彩都有变化。
2.惯用语
惯用语是指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短语。
惯用语一般不使用字面意义,往往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这实际上就是它的表意点。
如“打预防针”,字面义指注射防病的针剂,比喻义为提前打招呼,做好思想准备,以防患于未然。
其次,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
如“拍马屁”“穿小鞋”等。
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多字的,如“解铃还须系铃人”“远水救不了近火”等。
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
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成语书面色彩浓;
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
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其间可以依据表达的需要插入定语或补语,而成语一般不能随意插进别的成分,如“敲边鼓——敲了一阵子边鼓”。
3.谚语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简练通俗,意思完整。
它与成语的区别是:
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
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
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谚语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1)交友处世类,如“君子之交淡如水”;
(2)劝学类,如“活到老,学到老”:
(3)军事类,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4)民俗类,如“入庙拜佛,入乡—随俗”;
(5)卫生健康类,如“两头净,不生病”;
(6)道德情操类,如“人穷志不短”;
(7)行为规范类,如“一失足成千古恨”;
(8)世态人情类,如“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9)善恶美丑类,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10)自然气象类,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表意重点在后半部分。
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前半部分“外甥打灯笼”只是引子,称为“头”,后半部分,谐音双关,点明整个歇后语的含义,亦称为“尾”。
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
如“老虎驾车——谁赶(敢)”,用“谁赶”对“老虎驾车”作字面上的解释,实际上它的真正含义是指某件事情没有人“敢”去做。
歇后语的艺术效果主要有两方面:
形象生动和风趣幽默。
这主要体现在“引子”部分。
“引子”部分如下三个特点都有助于形成这种艺术效果:
①取材广泛,人物、鬼神、动物、植物、食品、器物、民俗等等,无所不包。
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②想象新奇,善于运用各种虚构手法塑造出种种人们意想不到的超越常规的形象。
如“老虎戴佛珠——假充善人”(拟人),“三张纸画张脸——好大的面子”(夸张)等。
③富有悬念。
拿去歇后语后半部分,“引子”能引发人们许多联想,待答案揭示,才恍然大悟。
如“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开始人们会先想到老鼠的“麻烦”“讨厌”等,但看到后半部分,自然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5.格言
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大部分是出自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高考一般不直接考查,主要是通过写作体现出来。
例如:
“知识就是力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
格言和谚语的区别:
第一,来源不同。
谚语来自人民群众;
格言是名言记录,大都可见于文献{己载。
第二,意义色彩不同。
谚语通俗,口语色彩鲜明;
格言书面语色彩浓厚,有些必须加以解释才能理解其意义。
第三,格言比谚语的哲理性和教育意义更深刻,大都意味深长,促人警醒。
(三)熟语的辨析
1.从意义上辨析
(1)辨源流,切忌望文生义
熟语源远流长,很多来自神话、寓言、典故等,而且在其演变中不断引申新义,甚至发生转义。
因此,它们的意义常常意在“字”外,需要我们追源溯流,寻根究底,才能准确把握和理解,切忌望文生义,即只按字面意思来理解或臆断熟语的含义。
如“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
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关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一句中的“目无全牛”出自《庄子·
养生主》,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牛在他的眼里已经不是完整的牛,而是由许多小的部分组成的。
这个成语形容技艺精湛纯熟,用于此处,即属望文生义。
(2)析多义,切忌顾此失彼
有些熟语的含义不是单一的,往往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含义。
如“灯红酒绿”除了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还可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再如xx年高考江苏卷“淋漓尽致”,既用来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可指暴露得很彻底。
对于类似的成语,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容易顾此失彼。
(3)审形似,切忌意义混淆
有的成语与另一个成语往往只有一字之差,稍一疏忽,就会混淆了二者的意思,张冠李戴。
如“无所不至”与“无微不至”,“无所不至”指:
①没有达不到的地方,②凡能做的都做到了(多含贬义);
而“无微不至”指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周到细致(含褒义)。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不孚众望”指不能使众人信服,不能达到众人期望的那样;
而“不负众望”指不辜负众人的期望,跟“不孚众望”意义恰相反。
这类成语虽只有——字的区别,但其意义却大相径庭。
(4)辨程度,切忌轻重失度
有些熟语词义较轻,有些熟语词义较重,这就要求根据特定语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以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如“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一句中的“日理万机”,常指君王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
这个成语用在“李老师”身上显然大词小用。
(5)辨语义,切忌重复赘余
在辨析句中熟语使用正误时,要注意分析整句的意思,查看词义是否与句子重复,或者赘余。
如“某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方,影响了学校的声誉”一句中的“贻笑大方”本身含有被动义,即让内行人见笑,因此,“被人”属多余。
2.从色彩上辨析
(1)晓褒贬
有些熟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已经附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使用时应认真辨析。
如“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含贬义;
“东山再起”指失败后集聚力量再干,是褒义;
“明目张胆”原指有胆识,敢作敢为,为褒义,现在形容毫无顾忌地做坏事,就变成贬义了。
(2)知谦敬
由于熟语约定俗成,某些熟语的使用有一定的场合,有的还需要区别尊卑、长幼、主客、男女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时,注意场合,做到自谦敬人,得体合度。
如果分辨不清,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如“我的邀请,的确出于一片至诚,您老就恭敬不如从命吧”一句中的“恭敬不如从命”是谦辞,只能用于说话者表示自谦,不能用于对方。
3.从用法上辨析
(1)辨对象
有些熟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
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
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
有的指人,有的指物;
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
如果对这些熟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与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如:
民谣云: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足见贾府金玉之多,简直达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汗牛充栋”只用来形容图书多,不能指金玉之类,例句中属误用。
又如:
“豆蔻年华”只用于十三四岁的少女,“青梅竹马”只用于男女儿童之间,“举案齐眉”“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
“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望其项背”用于否定句式等。
(2)知功能
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
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
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指手画脚”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应充当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当作形容词性成语,充当了状语。
还有些成语使用时离不开特定的句式,如果不了解,也会出错。
华尔街金融风暴波及全球,冰岛国家经济濒临崩溃,不久英国也望其项背,陷入了严重危机。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这个成语必须用于否定句式,在该句中使用就不恰当了。
4.从语境上辨析
有些成语使用时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与所在的语境不协调,甚至出现逻辑错误。
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安步当车”意思是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
使用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行走速度缓慢;
二是行走者不慌不忙地步行,表现出的是一种闲适平和的心情。
而句中描述的是抗洪抢险时的情景,情况紧急又遇上暴雨如注,该成语与所在的语境很不协调,是不恰当的。
领导者应该在问题出现之时就未雨绸缪,而不应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
例句中“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事先”显然与“出现之时”矛盾。
类似的还有“受贿之初就心有余悸”“曾几何时将大展宏图”“问题未发现前就应防微杜渐”“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成绩下滑”“把中国人民的抗议置若罔闻”等。
三、命题规律
熟语是xx年《考试大纲》的新增考点,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命题呈现以下规律和趋势:
1.考查重点突出
考查范围由原来的成语扩展到惯用语、谚语、歇后语、格言等熟语,但总的来说还是以成语为主,主要涉及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不合语境等几种误用类型。
2.命题材料生活化
熟语考查的语料大多选自报刊杂志中的热点材料,通俗化,贴近生活,考生可以更好地感知材料,有更大的联想发挥的空间。
3.命题形式追求变化
新课标高考熟语仍在第工卷选择题中以熟语正误判断为主,但近几年逐渐出现形式上的多样化,如选择填空题。
今后随着客观题量的减少,有可能会出现在语言表达运用的主观题目当中。
四、技法点拨
1.抓好积累
(1)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
平时要在阅读中注意积累词汇,注意词汇使用的语境,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其规范用法。
有时,即使是名家的文章作品也可能会有词语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要盲从,要有分辨能力。
(2)集中突击,归类复习,重质重量。
在高三复习阶段应该用一定的时间对熟语做集中复习,强化记忆。
应当借助一些资料突击复习,仔细分辨,保证效果。
归类复习可以按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归类复习,还可以按熟语使用中的误因归类复习,比如按望文生义、色彩不清、对象不分、范围不当、特定对象、语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语文第一轮 第5讲 熟语教案 高考 语文 第一轮 熟语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