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课内古典诗歌鉴赏练习1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418838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56KB
届高考语文课内古典诗歌鉴赏练习1Word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语文课内古典诗歌鉴赏练习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课内古典诗歌鉴赏练习1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另外,以“空”字开篇,也给诗歌蒙上了一层禅味,表现了诗人对山中景象的独特感受。
问题2.从意象入手,分析中间两联的内容和情感,并谈谈你对这两联写作技巧的理解。
答:
诗人在中间两联通过“明月”“清泉”“松”“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的描绘,写出了山景的自然美和山民的生活美,建构出了诗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这两联在写作技巧方面很有特色,主要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运用了高低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有声和无声相结合以及色彩的对比映衬等方面,而且融情入景,描绘了一幅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的山居秋景图。
问题3.尾联运用什么写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尾联运用《楚辞招隐士》中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表现了作者对山中景象的热爱和乐于归隐的情怀。
二.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联系全诗,谈谈你对诗歌抒发的沉痛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字是这首诗的诗眼,是诗人沉痛而又复
杂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浓缩。
这“悲”字里包含了因离家“万里”、“作客”异乡而产生的浓重的思乡之情,包含了因满鬓“繁霜”、“百年”而产生的悲凉的迟暮之恨,也包含了因身体“多病”、“新停浊酒杯”而产生的肌肤之痛,包含了生活“艰难”、穷困“潦倒”而产生的落魄之愁,因朋友已逝、孑然一身的孤独之感,更包含了因时局“艰难”,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而产生的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问题2.诗结合意象,分析前两联的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景物描写的方法和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
前四句一共写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八个意象,描绘了深秋江峡空旷寂寥、肃杀凄厉的景物特点。
诗人在写景的时候,运用了视听结合和高低映衬的方法,把风声、猿啸声、萧萧的落叶声、滚滚的长江流水声等听觉形象和高天、清渚、白沙、飞鸟以及山中落叶、长江流水等视觉形象结合起来,把登高仰望看到的高天、落木和低头俯视看到的清渚、白飞、江水等形象结合起来,既有细腻的工笔描绘,又有奔放的泼墨写意,组成了一幅深秋江峡图。
这两联景物描写景中含情,蕴涵着浓重的思乡之情,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凉的人生感慨。
问题3.作为格律诗,这首诗在对仗方面有什么特色?
律诗一般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而本诗四联都对仗,这在古代格律诗中是极为罕见的。
不仅两句相对,而且还有句中相对,如首联出句中“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
全诗的对仗贴切工整,严谨精美,体现出诗人写作律诗的炉火纯青的技艺。
三.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题1.这首词句句写景,无一“情”字,但句句有情,这是什么写法?
请指出本诗抒发的情感的内容。
这首词句句写景,无一“情”字,但句句有情,这是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诗歌以寂静的群山,悲凉的涛声,朦胧的月色,烘托和渲染了石头城的没落荒芜,暗示了六朝繁华以一去不复返,寄寓了诗人对山川萧条、人生凄凉的伤感和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大唐帝国国运衰微的感慨
四.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问题1.作为一首边塞诗,这首诗所描写的边塞景物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歌意象回答。
这首边塞诗描写了“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黄沙”等富于边疆特色的景物,写景壮阔悲凉,有一种压抑感,表现了边塞的荒凉艰苦。
问题2.“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抒发了戍边将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前三句景物描写对这种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答案一: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句豪情壮语,抒发了戍边将士誓扫胡尘,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前三句所写的艰苦的环境、频繁残酷的战争和思乡之情对表现这种情怀起到了反衬作用。
答案二:
“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终不还”是“终不得还”的意思,写出了戍边将士思乡难还,归期无日的无奈和凄凉。
前三句所写的艰苦的环境、频繁
残酷的战争和思乡之情对表现这种情感起道了正衬作用。
五.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问题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词写出了“赤壁”的什么特点?
它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词写出了“赤壁”景色雄奇壮观的特点。
这三句词不仅写出了“赤壁”景色雄奇壮观的特点,而且还让人联想到三国时期复杂动荡的时代特征和赤壁大战时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为英雄人物的出场提供了一个环境背景,渲染了气氛,烘托了英雄人物的气概和精神,同时,还表现了作者苏轼博大的胸襟。
问题2.概括下片中周瑜形象的特点,简析作者描写周瑜的手法,说说作者写周瑜的目的。
下片中塑造的周瑜是一个风流倜傥、年轻有为的英雄形象。
作者把周瑜放在赤壁大战的背景下,通过肖像装束描写(羽扇纶巾)、衬托(美女衬英雄: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和夸张(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变形的艺术手法,塑造这一英雄形象。
并通过这一形象,和作者自己进行对比,写出自己老大无成的现实处境和内心的感慨。
六.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问题1.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这首词是抒写离愁别恨的,为了表现离别之苦,作者不仅写出了男女双方的依依不舍的分手场面,而且把这个场面放在“冷落”的“清秋”时节,通过“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的环境气氛加以渲染表现,突出了离别的难以忍受,这是第一层。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通过想象,设想离别后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人感到,离别苦,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更苦,这是第二层。
紧接着,作者又写到: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思是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中,“良辰美景”尤其痛苦。
这是第三层。
这首词就是这样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得逞的。
问题2.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
“虚”写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
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
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问题3.结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为了抒发离别之苦,词人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把离愁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问题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
第一,虚景实写,词人设想出次日酒醒时的时间(晓)、地点(杨柳岸)和特定环境氛围(寒风残月),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衬托出词人形单影只的古量孤零心境。
第二,意象选择,词人选择“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个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景中有情,把词人请了的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
七.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问题1.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词中的哪些句子和词眼相照应?
词人通过这个词眼字和这些句子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词眼是“空”字。
上片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下片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在,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些句子都密切地照应“空”字。
词人通过这个“空”字和这些句子写出了金人南侵给扬州造成的毁灭性破坏,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表达了对金人的谴责和对扬州人民的同情。
问题2.这首词在写作上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请就其中的一种适当展开分析。
首先:
融情入景的手法。
这首词抒发的黍离之悲是通过以景现情,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表现的。
上片中的“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等景物,呈现了劫后扬州的残破荒凉,表现了作者的感伤之情。
而“竹西亭”“春风十里”和下片中的“二十四桥”“红药”等象征当年扬州繁华兴盛的景物,衬托了今日扬州的衰败,表现作者怀念往昔、痛伤今日的感慨。
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其次:
对比的手法:
这首词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把从古典诗词中得来的印象中的扬州和眼前所见的现实中的扬州进行对比,一个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的繁华的大都市,一个是“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的“空城”,两相对比,写出了扬州昔盛今衰的变化,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
再次:
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实写的是眼前所闻的景象,如所见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在,冷月无声”所闻的“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为我们描绘一幅扬州劫后图。
虚写的是印象中的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是对杜牧重到扬州的情景的想象“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对“二十四桥边红药”命运的推想。
全词由虚到实,再由实入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扬州昔盛今衰的变化,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
第四:
化用前人诗句入词。
为了表现扬州昔日的繁盛,词中多次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如“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用杜诗中蕴涵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之意,来与今日扬州的现实进行对比,丰富了词的意蕴。
增加了抚今思昔的感慨。
八.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课 古典 诗歌 鉴赏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