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PCK模型的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406768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10MB
基于TPCK模型的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基于TPCK模型的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TPCK模型的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TPCK模型;
中职教师;
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15;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727(2020)02-0074-06
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关键点首先取决于教师,目前很多有关教师信息化的研究都定位于中小学,而对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研究较少。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中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仍存在有理论知识薄弱、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信息化程度不高、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对中职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
已有的培训主要分为理论提升和实践操作两种类型。
理论层面的培训可以使教师获得自己所教专业方面更扎实与前沿的知识内容,丰富专业认知,但是可操作性以及针对性不强,不同专业教师无法采用统一的标准实施培训;
实践层面的培训可以快速提升技能,但是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讲解,难以形成研究结论的推广。
加之,大多数学校和培训机构采取集中面授的培训方式,随着信息化工具与课程的融合,这种培训方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如培训时间固定、培训的内容较为死板、培训的地点不灵活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信息化发展的步伐,需要设计一种更加符合教师培训的方式。
在信息化大背景下,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即TPCK模型,在教师信息化及教师应用技术进行有效教学方面具有综合性与整体性特点,涉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内容。
以该模型为基础从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的交叉融合为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一、TPCK模型框架理论
TPCK模型最早是由密西根州立大学的米什拉(Mishra)与科勒(Koehler)在舒尔曼提出的PCK模型基础上于2005年首次提出[1],后来研究者安格里(AngeliC)和瓦兰奈德(ValanidesN)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现场以及教学情境的模式,构建了新型的教师知识框架,即网络化科目教育学知识(ICT-TPCK)模型[2],不断地对技术、学科内容以及教学法这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深化。
该模型由三个核心元素即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識(PK)、技术知识(TK)以及四个由核心元素组合形成的复合元素即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K)、融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学科教学法知识(PCK)和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CK)组成[3],如图1所示。
该框架主要考虑如何在相关的教学情景中实现技术与教学法、知识的相互交叉与融合,实现利用技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为良好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后继研究者提出的模型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在实现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及实现有效教学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加合理地使用教学工具,利用更多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有效地与教学技术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已有的TPCK模型在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发现主要是以此模型作为视角来研究信息技术如何与具体课程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师培养以及应用现状调查、探索教师的成长机制等。
对象一般是面向中小学教师,内容多是通过分析教师的TPCK水平来反映不同教师的差异情况,据此提出关于教师学科知识、技术、教学法发展的建议。
文献表明,教师所拥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实际的教学需求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随着新兴信息化工具不断涌入教育领域,教师关于教育技术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也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尤其对于中职教师这种更需要技术与多学科背景的群体来说,以此模型为基础的相关培训研究几乎是空白,利用此模型的几个不同维度对教师进行培训,会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利用教师本身对知识结构的认识来体现课堂的优势与不足,在普遍趋于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培训能够有效地在具体情景中丰富和完善教师的TPCK能力,实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陆续出台,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人才教育、学生成长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5]。
但是在中职教育信息化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多数学校教师有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并且支持国家推行信息化教育政策。
教师运用多样的手段和平台进行教学,但是学生不能完全跟上课堂步伐,导致纯粹的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以及教师由于年龄的差异对现代化设备具有不同的应用和接受水平[6]。
王燕丽通过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发现很多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偏低、培训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涉及较少提高实践能力的培训[7]。
众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师资培养方面侧重于让教师外出培训,以借鉴师范院校先进的教学经验,接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对于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现状是教师对于本身的根据学科要求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进行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法这样系统化的内容知识比较欠缺,理论与实践之间未能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8]。
这种教师的信息化培养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培训的过程比较偏重于某一理论或者技能的提升与发展,而没有从教师本身的全面发展与信息化环境相结合,培训存在有一定的片面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对技术的错误理解。
在现实的信息化教学实施情境中,会造成中职教师不能正确地认识和看待信息化工具,将其看作是在广泛提倡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仅仅为了显示信息化教学而盲目地使用各种信息化工具。
教师使用技术工具是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而不是被迫地将培训学到的技术进行展示。
二是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高低不平。
在中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年龄、教学理念等存在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采用的是对教师实行统一培训,培训后以相同的标准对教师进行考核,这会导致两种极端的现象。
能力强的教师学不到想提升的知识和技能;
能力相对比较弱的教师接受不了这么高难度的知识和技能[9]。
培训的效果不太理想,教师回到学校上课就有很大的可能还会采取原有的上课方式,对相关的技术还是一知半解,不能根据实际教学情景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来改善教学效果。
三是教师知识体系衔接性不高。
在中职的实践课程中,知识体系的衔接是技术融合的重要环节。
教师易采用已有的课件或是教案进行教学,技术知识的融合意识较为薄弱,不能更加有效地将课程技术与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有意识地使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以TPCK模型为基础来构建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策略,丰富培训内容及模式,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核心部分得到全面地提升。
三、TPCK模型下教学能力培训框架构建
根据上述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结合顾小清教授提出的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10]和中职教师的特点,设计了培养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模型。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是教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技术、教学法进行培训方面。
而一般的教学过程包括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将上述三方面需要教师掌握的技能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全方面丰富教师的技能。
从TPCK模型入手,将中职教师所需的技术知识、学科内容知识与教学法知识三个方面和相关的信息化技术培训相融合,并应用在上述三个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框架。
如图2所示。
(一)教学设计能力培训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在课前进行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等的一个组织融合过程[11]。
良好的教学设计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构思以及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
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已有的信息化环境和软件进行教学备课、教案编写等工作,使教学准备更加灵活和便利。
在教学设计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全新的视角和基于情景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对传统的教学设计法进行创新,使形式與内容充分融合。
当前,在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教师的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充分理解课程知识,而且还要增强实践能力、强化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分为必修主题和选修主题对教师的知识、方法、情感目标进行培训,参考中职教师能力培训标准,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培训主题。
对教师来说,在教学设计培训过程中要深刻把握中等职业教育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运用工具或软件进行获取、处理和发布多媒体课程资源所需的媒体素材;
运用工具或软件设计开发适合不同学习类型的多媒体课程资源,并具备学科教学知识(PCK)和信息化课程整合能力。
中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发展的重点,我国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行业参与不足的问题,要求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中职教师来说,需要具备能够从事教学活动以及从事相应的职业活动的双重能力。
通过上述培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运用信息化知识和相关的技术来整合学科教学,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和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教学与学生学习、学校管理的紧密衔接与便利。
同时可以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将技术融入到新型教学环境中,实现对教学的革新。
(二)教学实施能力培训
中职教师的培训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框架》提出,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是拥有“信息化教学理念、课程组织与评估、课堂教学与管理、教学法运用、技术与装备运用、学习与专业发展”的能力[1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需要融合信息化的理念,将自己所要讲授的内容更加灵活和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依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需的信息技术应用,编制了如表2所示的培训主题。
在培训过程中采取对教师按照不同能力需求进行分层培训的模式,根据强化理论,采用不间断的课上集中学习和课下个人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课上的内容由理论和实践构成。
其中实践内容占课程的大部分,在掌握相关技能后,邀请行业内的专家来讲解除了课堂上所要达到的技术标准以外的知识。
教师在掌握这一领域内的技巧后,可以进行大胆创新和实践,总结要点,内化形成自己的教学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已有的操作视频进行自主学习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新兴技术,通过网络资源的索引,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学习。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设备改变了中职教师的传统教学角色,使教师利用自身对专业领域的了解,形成多元化的角色,丰富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观看慕课、翻转课堂、在线课程、蓝墨云班课等信息化平台中的知识讲解,进行模仿,开展微格课程来构建学科知识框架和开发情景式的学习活动;
也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构建理实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体,培养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与学科整合能力,积极参与开放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TPCK 模型 职教 信息化 教学 能力 提升 策略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