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再别康桥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404372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1.07MB
2再别康桥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2再别康桥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再别康桥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再别康桥》
徐志摩:
(1897~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现代诗人、散文家。
笔名云中鹤、南胡。
徐志摩能够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
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诗风:
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思想感情:
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
如多情郎之于恋人,含情脉脉,又默默示爱。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的心。
有一位文学家说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第一部是胡适之的《尝试记》,第二部是郭沫若的《女神》,第三部是徐志摩《志摩的诗》,就是现在很多青年朋友也喜欢志摩的诗,那么,志摩的诗魅力何在呢?
诗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下面我们走进他的一首名诗《再别康桥》,一切皆知。
一.徐志摩个人资料与康桥的渊源。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理解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在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不过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仅仅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成为北平少女界“大众情人”。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能够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
二、新诗?
(上接板书)
三、如何鉴赏新诗?
四、欣赏诵读课文范读正音
青荇(xì
ng)长篙(gāo)漫溯(sù
)笙(shēng)箫
五、研讨体会:
(教科书分析接板书)学生分析
分析首尾看首尾呼应
1。
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轻轻地、悄悄地
2.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
),害怕惊醒了它。
三个“轻轻地”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象清风一样悄无声息来,又悄无声息的去的难舍之情。
三个“悄悄地”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的来,又潇洒的走。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
指康桥美好的一切,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样宁静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样宁静的惜爱之情。
为全诗歌确定了情感基调
分析2-6节
[建筑美]全诗7节,每节两句,四行一节,单行、双行错开一个排列,整齐划一,形式上给人美感。
[音乐美]同时都押韵,音节和谐,朗朗上口,错落有致,节奏感强。
[绘画美]
4.
诗人重回康桥,漫步于秀丽的康河之畔,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榆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5.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既与夕阳相映,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
这里的柳树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暗喻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
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古诗中有折柳送人习惯。
故夕阳中的河畔的金柳,就别具意义了,别离愁情就更浓了。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但这里的青荇,仅仅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这里是贬义褒用。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在这里,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而在康河波水的柔情款款之中,怎能不让青荇招摇呢?
因为招摇得殷切,所以诗人心甘情愿地做柔波中的一条水草。
“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
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
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
7.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榆荫下的那一潭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
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
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不正像天上的虹霓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
这清泉是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他如何能不如痴如醉地爱着它呢?
小结:
上述三节诗,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能够画得出来的画面。
这些画面涂上了“金”“艳”等亮丽的色彩,描写了七色的“彩虹”。
由此可见,这些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意境鲜明、色彩绚丽。
作者还使用了“荡漾”“招摇”“揉碎”和“沉淀”等大量动词去描写意象。
所以,画面还具有怎样的特点?
画面生动,富于动感。
8.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
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
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
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
9.感受一下第6节,是什么使得诗人的感情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是离别之情,从“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能够看出来,连热闹的夏虫也沉默了,连昔日热闹的康桥也沉默了。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
一语?
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
何以见得?
——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
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箫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这是多么沉重的痛苦啊。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悄悄有孤寂的意思,离别的笙声更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又回到第1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第七节
11.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X,到此一游。
”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
不过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12.“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
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仅仅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样复踏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踏,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
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13.诗中还有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14.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15.这让你想到了什么?
——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这样爱不是占有,不是征服,不是掠夺,纯洁无瑕。
六、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意境美(上接板书)
在前几课里,介绍并使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个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课接着使用这样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意境之美,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体会意境美
[问]:
读了很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能够说是风光如画。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能够称得上“诗中有画”。
(板书:
风光如画)
找寻意象:
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仅仅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
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总结全诗——领会韵律美
“五美”:
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
原因——眼到情到,情到意到,意到功到,功到自然成。
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这首诗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
但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诗却地位崇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1)意境悠婉怡人。
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
(2)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
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
(3)形式结构,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
(4)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再别康桥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