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嘉定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二模上海长宁嘉定二模押题.docx
- 文档编号:1339758
- 上传时间:2022-10-20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98.92KB
上海市长宁嘉定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二模上海长宁嘉定二模押题.docx
《上海市长宁嘉定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二模上海长宁嘉定二模押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长宁嘉定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二模上海长宁嘉定二模押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长宁嘉定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二模上海长宁嘉定二模押题
2022年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为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3.答题纸与试卷上的试题编号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文明成果出自两河流域地区的是
A《摩诃婆罗多》B帕特农神庙
C《吉尔伽美什》D狮身人面像
【答案】C
【解析】考察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
A是古印度的,B是关于古希腊的遗迹,C是两河流域的,D是属于尼罗河流域的建筑。
故应选C。
2.某考古队在雅典公民大会遗址处发掘出如图所示文物,文物上刻有某些人的名字。
对这些文物的分析,正确的是
A.它可作为古代雅典直接民主的证据B.这些文物全部出自于梭伦改革时期
C.陶片上有名字的人都要被放逐国外D.陶片上刻的不可能是执政官的名字
【答案】A
【解析】考察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
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三个时期,梭伦改革时期奠定基础的时期。
克里斯提尼改革,实行陶片放逐法:
票数超过6000飘的人要被逐出国门10年。
陶片放逐法针对的是所有雅典居民。
公民大会上,如果公民们某人的行为损害了公民利益,就可以将其名字写在陶片上,放进陶缸,体现的是雅典的直接民主。
故应选A。
3.《十二铜表法》的颁布被视为是平民的胜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它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B.法律内容基本上都是习惯法的汇编
C.它是由平民起草制定的法律D.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特权
【答案】D
【解析】考察古代罗马的法律。
罗马习惯法体系下,贵族随意解释,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就损害了平民的利益。
由于平民的斗争,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这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这就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故应选D。
4.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
下列对当时的欧洲社会权力结构含义理解,准确的是
A.国王高高在上,市民与贵族屈居其下 B.国王与贵族权力处于至高无上地位
C.教皇与贵族相互联合以共同对付国王 D.国王借助等级代表会议来实施统治
【答案】D
【解析】考察古代欧洲的等级君主制。
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要求打破封建割据状态,等级议会产生,在其支持下,封建王权逐渐得到加强。
欧洲封建等级制形成。
故应选D。
5.《孟子·告子》载: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
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
”此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时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B.春秋时诸侯争霸
C.周王室对诸侯已失去控制 D.周代分封制崩溃
【答案】A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时候,实行分封制。
受封的诸侯要定期对天子述职,缴纳贡赋,听后天子的调遣,否则将受到惩罚。
材料正是体现的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故应选A。
6.有学者在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答案】D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中国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社会上各种思想流行。
其中,法家思想最受关注。
法家主张君主依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法家的这一主张,迎合了战国时期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要求,在当时备受推崇。
故应选D。
7.北魏孝文帝亲政后,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反映了
A.提高鲜卑民族自身素质的需要B.满足游牧民族发展畜牧业的需要
C.出于笼络利用汉族地主的目的D.北方少数民族适应农耕文明的需要
【答案】D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民族融合。
随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族原先的游牧生产方式已不适应汉族地区先进农耕制度。
为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孝文帝进行了汉化的改革。
通过改革,巩固了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封建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接受,也为后来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故应选D。
8.唐朝时期,有两位学者发表对“秦国统一天下,但享国十五年即亡”的看法。
萧瑀认为:
秦并六国后,罢诸侯置太守,故二世而亡;柳宗元认为秦之亡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以下对两位学者的观点评价正确的是
A.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过于暴虐无道而导致速亡
B.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废除封建体制而导致速亡
C.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封建,柳则肯定秦实行封建
D.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郡县,而柳未否定秦行郡县
【答案】D
【解析】考察古代政治制度。
解答此题首先要正确理解选项中“封建”一词的含义:
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该区域内建立邦国。
亦即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并不是后来的封建社会的意思。
“萧否定秦行郡县,而柳未否定秦行郡县”,萧认为秦亡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制,而柳认为秦亡暴政。
故应选D。
9.1775年一位英国作者写的《中国旅行者》中对某制度的优越性有这样的描述:
“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可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第三,能人为官……;第四,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的黜退那些无能之辈。
”他所描述的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B.军功授爵制C.察举制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是我国隋唐时期形成的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要想从政需先通过考试,再根据才能大小由皇帝任命到各地做官。
中央政府随时进行监控,对不能恪尽职守的,可随时撤换。
故应选D。
10.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北宋时期,强干弱枝,边防松弛,在同辽、西夏的斗争中,北宋王朝败多胜少,最终以割地送岁币而结束。
故有王安石“输与官家事夷狄”之说。
唐代贞观时期,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民族和睦,十分令王安石向往,故有“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之感叹。
故应选。
11.元初高鸣进谏: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注:
阻塞),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
A.行中书省B.三省制C.中书省D.内阁制
【答案】C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元时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结合材料的意思,应选C。
12.康熙帝晚年曾说: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
【答案】A
【解析】考察古代的对外关系。
康熙晚年的时候,西方列强已开始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骚扰,这引起清王朝的警觉。
但这是对西方了解不多,认识不够,并没有认识到西方对中国的威胁。
故应选A。
13.“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的抱怨,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
”这种情形发生在
A.罗马帝国时期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时期D.启蒙运动时期
【答案】D
【解析】考察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们,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对封建王权和宗教神权进行批判。
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反对一切外在权威,包括国王和教会。
故应选D。
14.对下列四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表述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①资本主义萌芽②文艺复兴运动③新航路的开辟④宗教改革运动
【答案】D
【解析】考察资本主义萌芽等的影响。
资本主义的萌芽及其发展是引起15世纪西方社会发生变化的根本因素。
之后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肯定了人的作用。
故应选D。
15.史学家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
导致这一历史性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 B.工业革命迅速扩展
C.各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争夺世界霸权加剧
【答案】B
【解析】考察工业革命。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首先在英国,然后波及到其他欧美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欧洲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如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并出现议会改革运动,德意实现统一等。
故应选B。
16.英国17-18世纪的圈地运动在剥夺农民土地的同时也引发了农业的革命性变化,圈地运动的实质是
A.促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B.促使谷物种植与畜牧业结合
C.促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提高D.为工业革命提供原料和市场
【答案】A
【解析】考察英国的圈地运动。
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以强迫手段将农民的土地圈占起来,迫使广大失去土地的农民从自己的土地上离开,流入城市成为廉价的劳动力。
故应选A。
17.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西方文明占据了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考察日本的近代化。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实行置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的政策,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在学习西方的同时,日本的一些传统得以保留下来,将西方的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文化多元化的状况。
故应选C。
18.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
“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
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
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
”这番话的实质是
A.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B.与英国在全球进行商业竞争
C.发展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D.推行殖民扩张,控制全世界
【答案】D
【解析】考察德国的对外政策。
德国的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随着德国经济的发展,德国的军国主义思想进一步膨胀,尤其是威廉二世即位以后,其野心更是急剧膨胀,改变过去的大陆政策,实行世界政策,要为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获得土地。
故应选D。
19.课堂上同学们进行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专题报告时,讨论起照片和绘画两种资料的价值。
以下观点最为合理的是
甲:
照片是科技产品,不会造假,是过去的真实翻版
乙:
绘画是画家所作,只要不虚构,就是过去的重现
丙:
照片和绘画并非是当时人留下的作品,都不可信
丁:
照片和绘画都不等于过去,只是通往过去的路径
A.甲B.乙C.丙D.丁
【答案】D
【解析】考察对历史的认识。
尽信史不如不信史。
无论照片还是绘画,都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以一定的历史为基础,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而将历史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
故应选D。
20.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情况。
其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②
③
④
①
A.③①②④B.④③②①C.①③②④D.③④①②
【答案】C
【解析】考察德国疆域的变化。
①二战结束以前的德国;②是二战结束后40年代末的德国,英法美占领区合并成立联邦德国,苏占区随后成立民主德国;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长宁 嘉定区 届高三 历史 下学 期二模 上海 嘉定 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