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民俗传说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380354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33.67KB
二月二龙抬头民俗传说Word文件下载.docx
《二月二龙抬头民俗传说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月二龙抬头民俗传说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山东等地区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
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
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
江苏南通民间有用面粉制作寿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是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
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
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
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
过去,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
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
▲ 北京地区
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
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
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
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北京人的春饼讲究有几样小菜:
凉拌豆芽、摊鸡蛋,天福号的酱肘子。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面酱)。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
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在北京,还有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
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因而经营这种食品摊贩和推车小贩很多,以天桥市场白姓食摊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气。
▲ 山西地区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
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 陕西地区
陕西西安地区这一天,一般是外婆(舅家)给外甥(女)送爆米花及饽饽馍。
妈妈会前一天炒好齐子豆,准备给家里人。
齐子豆是用油、水和面,然后切成小的立方体,再用油炒了。
有的地方会把花生和齐子豆一齐炒。
▲ 广西中北部地区
桂中、桂北壮族地区也有二月二的传统习俗,桂中北地区的壮族都流传这一句“二月二,拜村社;
龙抬头,祈丰收;
八月二,祭村堂;
龙收尾,送龙归”,二月二和八月二过法性质是一样的。
准备的
节前,会预先制定采购小组作为庆典头领,头领采用分组轮流制,每小组5人组成。
每当块到节时候,被轮流到的“头领”挨家挨户收集资金和大米。
节日那天“头领“负责买菜、做饭等一切工作。
”血肠“是龙抬头和龙收尾不可缺少的祭品。
”血肠“壮语叫”bong“有禾苗速长、五谷丰登的含义。
做完祭拜仪式,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代表去村社吃集体餐。
吃完集体餐,“头领”负责给每位村民评价分配一段血肠和扣肉。
▲ 芮城合河地区
有一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可称为奇俗。
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
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届时,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传统的民歌小戏,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祗武将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骑马坐轿、乘牛、抬杆;
或赤身裸体,腰系野布;
或土布裤衩,身背铡刀、冰凌、粗檩、石磨,大展阳刚之气。
当地戏称“合河二杆”。
社火氛围由锣鼓组成并渲染,打击法古朴、原始,俗称“撇锣鼓”。
传统节目尚有耍狮子、跑旱船、高跷、背人等等。
整个活动从村外出发,浩浩荡荡,一直到泰山神庙旧址结束。
▲ 沿海地区
一直流传着二月二“剪龙头”的习俗,这天大人、孩子都剃头,叫“剃喜头”。
特别是男孩子,都要理发,谓之“剪龙头”,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也有要想鸿运当剃头的寓意。
▲ 黄河三角洲地区
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
山东内陆地区对“二月二”的讲究更多,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那就是围粮仓。
农历二月初二清晨,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
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
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 其他地区
▲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
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
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
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
“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
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
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
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
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
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
“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
二是蘸酱汁吃;
三是卷煎饼吃。
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
“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
“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过去民俗,过了青龙节,整个“过年”才算结束。
▲ 唐山迁安地区
迁安地区的风俗是登山。
民俗学家认为,“剃头死舅舅”本是汉人对清朝的反抗,经过三百多年的口口相传已经演变为另一种含义,如今更多的体现为中华民族注重血脉亲情的个性和文化传统。
“社会在进步,民俗在发展,人们更应该注重的是民俗在文化方面的传承。
▲ 满族二月二
二月初二,亦称龙抬头的日子。
在满乡新宾居住的满族人十分重视这个民间节日,如同过年或过大节一般。
妇女们在头节就忙着筹备东西,首要的是“山房草”(亦称苫房草),以及各色布块、五彩绒线等。
二月初一动手串龙头、龙身、做龙尾。
她们把山房草叶去掉,将秸杆剪成大则二寸有余,小则一扁指宽的节骨,再把各色花布剪成食指指甲大小的圆布。
先将二寸来长的山房草杆,串成不超过手掌大的盖帘,用剪刀剪成椭圆形圆帘子,这就是“龙头”。
将红、绿、黄、蓝及各色小圆布串起,每个中间串连山房草骨节,作一大一小两个龙身。
再把各色布剪成四寸或二寸长的小布条条,将各色布条串拢在一起,也作成两条龙尾。
将这两条龙尾、龙身用五彩线串在帘子式的龙头上,整个龙就做成了。
大龙即满族老人讲的山苍龙,小龙标志着蛇。
大人把它戴到孩子大襟上,祈祷在夏天老天打雷天龙行雨时吓不着孩子;
上山采菜、捡木耳、采榛子、捡蘑菇,有龙岗山大苍龙保佑。
据说各色布龙身子和五色线避邪,孩子受不着灾,人人健壮结实,个个平平安安。
“萨满教”认为万物均有神灵,依照“萨满教”的说法,各种神仙从二月二这天起,都活跃起来了。
满族人家在二月二头几天就磨黄米面,二月初一烀小豆馅,到二月二,早早起来炸油炸糕,做豆面卷子。
头年腊月宰的猪,先留给祖先,在年三十上供,过了初六,就把猪头放到仓房,这个猪头一直等到二月二磕开烀着吃,此举为“龙抬头”。
这一天满族人还有“领龙”之俗,用草木灰从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灰道弯曲如龙,称“引龙”。
然后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
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满族人正月不剃头,大都等二月二这天剃头,其名曰“剃龙头”。
旧时民间有一种说法:
人们要赶在年三十以前把头剃了,是因为正月里不准剃头。
为什么呢?
据说“正月剃头死舅舅”,既然关乎娘家人的性命,则兹事体大,也就马虎不得了。
因此,在北京,进了正月,理发馆的生意是很清淡的。
大家都期待着“二月二,龙抬头”的这一天。
其实正月剪头死舅舅是属于误传。
不剪头是“思旧”,而不是“死舅”,这是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的风俗。
据了解,因明清两朝发式不同,明末清初,清朝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
当时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一直流传到至今。
年年剃龙头,长大成人定会龙腾虎跃、金榜题名有出息。
老满族人崇拜各种龙,认为全家吃猪是为苍龙祈祷,孩子们剃龙头也是为使这条神龙早抬头,特别是孩子们都戴着龙头龙身龙尾嬉乐游戏,把龙的全身都摆动起来,这是祈祷苍龙一跃千里,龙腾高空。
二月二印脾
这天天刚亮妇女们就起来,她们在院子里和大门外的平地上,用硝灰画上各种不同的圆圈,圈内画个十字,在八点来钟,她们把孩子前襟和兜肚解开,让孩子们趴在十字中间,肚子帖地印脾,孩子妈妈则在圆圈旁边祷告着:
“印脾十字中,龙盘圈里形,带走腹中病,肚子永不疼”。
这段祷语并不是人人都会的。
一般妇女的祷词是:
“龙王爷、蛇仙,你们保佑我的孩子,不得大肚子食水病。
请龙王、蛇仙顺着硝龙画的圆圈行走,多走几遍就把孩子的食积带走消除了”。
这种“印脾”的举动,是提醒妇女养育孩子,饮食有节,不知己吃生冷零食,以免孩子们得上“食积”,亦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月 抬头 民俗 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