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课标解读.docx
- 文档编号:1337956
- 上传时间:2022-10-2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74.11KB
八年级物理下课标解读.docx
《八年级物理下课标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下课标解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下课标解读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标解读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阶段教育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
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
初中物理课标就是初中物理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物理的直接依据。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
课标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阶段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它是国家(或地区)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估计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的三个领域:
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二、课程标准的结构
对“知识与技能”维度,制定了六条目标。
提出了最基本的、定性的且有弹性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方便了教师的因材施教。
初步认识电和磁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等内容。
了解新能源的应用,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制定了六条目标。
它们分别是关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分析概括以及信息交流等能
力的要求。
在这里,技能与能力是有区别的,技能侧重于具体的操作,而能力则侧重于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
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
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制定了七条目标。
除了强调《课程标准》中已有的科学求知欲、学习兴趣、科学态度外,还提出了科学探究勇气的培养,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合作与交流的精神,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责任感与使命感等。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课程标准的理念
《物理课标》提出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人为本”的体现)。
课程理念从目标、源头、学法、视野、评价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a.目标: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突破学科本位,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物理内容作为教材或载体,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孤立地呈现给学生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b.源头:
一是贴近学生生活,二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与课程标准相似。
c.学法: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探究性学习是贯穿课程始末的一根红线,也是课改理念的精髓——核心。
d.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借鉴国际理论,注重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如:
人眼的凸透镜功能,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如:
“流水乐谱”、“毕加索的星空画”等吸纳入教材。
e.评价:
课程标准不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
新的评价观: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多元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重视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
四、课程标准的内容
《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主要是知识点(科学内容)。
《物理课标》中,内容标准为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
科学探究在《课程标准》中只作为一种精神培养,并不作为一项专门的学习方法和内容。
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标准》还给出了科学探究的能力目标和一些事例,教师在实施中便有章可循。
第七章 力
课标要求: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攘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用示意图描述力。
会测量力的大小。
第一节 力课程标准的细化: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5)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6)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第二节 弹力课程标准的细化: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第三节 重力课程标准的细化: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4)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5)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6)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本章教学建议:
教材是围绕“力”这个概念展开的,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建议教学中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
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课堂上应多举实例,通过多媒体、图片、或动画,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最好在课堂中再安排一些学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第八章 运动和力课标要求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攘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4.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5.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课程标准的细化: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 (3)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第二节 二力平衡课程标准的细化:
1、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3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5、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
第三节 摩擦力
(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关系,并使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3)知道摩擦力的利弊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4)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5)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6)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理解,首先讲明这一重要定律的得出的历史过程,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然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中“一切”、“不受外力”和“总保持”的含义的理解,最后指出该定律的建立具有两方面重大意义:
一是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二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说明,不能直接用实验验证的规律,可以在实验基础上,以合乎逻辑的方式推理出来。
课堂中应多举实例,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的分析讨论活动。
通过大量练习使学生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摩擦与我们息息相关。
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指出有时摩擦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
应该研究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阅读这段课文。
读完课文后,通过讨论先得出增大摩擦的方法并举出实例;再得出减小摩擦的方法并举出实例。
第九章 压强 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一节 压强课程标准的细化:
1.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2.理解压强的概念。
3.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课程标准的细化: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第三节 大气压强课程标准的细化: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论。
(4)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第四节 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课程标准的细化:
⑴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⑵了解飞机的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物理 下课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