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375702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13.30KB
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另设宣政院。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
(5)明清顶峰:
明清时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成为这一政治制度的最大特色。
明初,废丞相、权归六部、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制定《大明律》和加强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其核心就是强化君权。
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2、基础和矛盾
(1)两大基础:
①经济基础:
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理论基础:
韩非子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
(2)两对矛盾:
①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②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日益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是其基本发展趋势。
3、作用和影响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着不同作用。
具体说,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主要起消极乃至反动作用。
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消极影响:
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认识:
中央集权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说明它是适应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
分散的自然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生产的发展;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不可能瓦解。
二、两种状态——分裂与统一
历史上的三次大分裂:
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
三次大统一:
秦汉、隋唐、元明清
1、规律特点
国家统一的规律:
①从原因上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根本原因;
民族融合和内聚力的逐步加强是基本因素;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力,统治阶级注意适时调整统治政策都是实现和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②从过程看,是在克服各种分裂割据因素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统一。
⑨从影响看,封建国家的统一保持了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加强了民族融合和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另外,还应注意到,长期统一的局面下也蕴含着种种矛盾,如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
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财政困难引发统治危机等。
国家分裂的规律:
①从原因上看,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民族矛盾的激化;
民族融合的不稳定性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等都是导致国家分裂的重要原因。
②从过程看,每次分裂的时期都充满了战争,其中有民族间战争,也有统治阶级的内战;
在分裂后期往往会崛起一个强大王权,最终由他实现统一;
③从影响看,长期的分裂割据必然影响到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由于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因素,因此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大加强。
2、综合认识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
从空间上看,统一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中原地区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
从时间上看,统一的时间远远超过分裂的时间,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其中真正分裂的时间不过七、八百年左右;
从程度上看,统一的稳定性和可能性越来越大。
国家分裂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所决定;
当然也与中央权威下降、中央集权削弱有关;
另外民族融合不够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也是造成分裂的因素。
因此,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形成统一市场,是消除分裂割据的根本措施;
保持中央政权的强大和政令的畅通,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抬头,也是消除分裂割据的重要手段。
三、三个主要盛世景象——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1、概况
(1)贞观之治
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善于用人纳谏。
调整统治政策:
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
政治上沿用三省六部制;
文化教育上推行隋朝科举制;
民族关系上,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
从而使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2)开元盛世
得力于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3)康乾盛世
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制度虽已走向衰落,但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也采取过一些恢复经济、缓和矛盾的政策调整。
同时,在反击外侵、平定叛乱斗争的基础上,加强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一度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
2、基本经验与教训
(1)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同时也和最高统治者的素质、品质与能力密切相关。
在专制制度下,帝王个人行为有时对国家治乱能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
如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国家就得到较好治理;
后期追求享乐导致朝政紊乱,就爆发大规模长期的动乱,使国家由盛转衰。
(2)就治国方针、制度而言,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①统治者是否能认识到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
②统治者是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③统治者是否注意重用人才。
④统治者是否注意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
⑤统治者是否注意缓和民族矛盾,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
⑥统治者是否重视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⑦比较好的统治政策能否得到连贯性的实行。
(3)从社会矛盾角度看,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三个关系:
①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②农民和地主阶级的关系。
③民族关系,特别是主要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
3、对治乱现象的认识
我国封建社会曾经出现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天下大治的盛世局面,这些盛世局面大多出现于一个朝代的初期或前期,也出现过多次动乱。
除了比较典型的治乱现象外,仅就某一朝代而言,也普遍存在着前期强盛后期衰败的现象。
(1)朝代前期强盛的原因:
①前朝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地主阶级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②王朝初期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③初期,统治者较有作为,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④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民族关系较融洽,中外交流较频繁⑤劳动人民积极参与生产活动,为强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等。
(2)王朝后期衰败的原因:
①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土地兼并严重,对农民的剥削加重,阶级矛盾激化。
②统治者进取心减退,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尖锐。
③皇帝腐败,不理朝政,地方割据势力发展,中央集权削弱。
四、四种重要的政治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少数民族政权实行的政治制度
1、中央行政制度
(1)发展演变
①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
秦朝建立皇帝制,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和军事管理,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直接由皇帝任免。
②三省六部制
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
三省六部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形成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体系。
它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以后历代基本沿袭这一制度。
③北宋集中行政权
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
④元朝健全统治机构
在中央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权。
⑤明朝调整官制。
废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⑥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
清初,中央政权机构沿用明制,设内阁、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后增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2)作用及特点
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其突出特点是皇帝集权,分割相权。
2、地方行政制度
①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内容: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显贵。
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贡献财物,随从作战。
分封的诸侯国:
齐、鲁、燕、卫、晋、宋等。
作用:
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
局限性:
各封国离心力逐渐增大,成为以后春秋战国纷争割据的根源。
崩溃:
春秋争霸战争中崩溃。
②郡县制
秦朝废除分封制。
推行郡县制。
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
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县成为以后历朝皆设的一级行政组织。
③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具有分裂的危险。
④行省制度
元朝除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在其他地方设置行省,由中央委官管理。
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⑤三司制度
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布政司管民政和财政,按察司管地方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管军事。
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归中央。
⑥清初实行行省制度:
把全国划分为18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单位。
在各省区分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有效管辖。
(2)作用及影响
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和巩固边疆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3)分封制和郡县制、行省制的比较
盛行的时代不同: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郡县制和行省制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内容不同:
(参考上文)。
影响不同:
分封制为以后国家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郡县制和行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为历代所沿用,影响深远。
3、古代选官制度
(1)察举制
汉朝为适应统治需要建立的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主要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东汉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它使各方面的突出人才涌现,成为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和国家行政组织的瘫痪,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2)科举制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重大 政治制度 政治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