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审计》教学案例共37页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369060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5.79MB
《金融审计》教学案例共37页Word格式.docx
《《金融审计》教学案例共37页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审计》教学案例共37页Word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ABC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a目前担任该银行的独立董事;
4.审计小组负责人b在98年曾担任该银行的审计部经理;
5.审计小组成员c自2000年以来一直协助该银行编制会计报表;
6.审计小组成员d的妻子自98年度起一直担任该银行的统计员。
要求:
分别上述6种情况,判断ABC会计师事务所或相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是会受到损害,为什么?
【案例二】
按内部控制的要求工种的最佳组合问题
某行有如下工作,需要在A、B、C三位员工之间分工,请按内部控制的要求完成最佳组合。
(1)编制、复核科目日结单(5)记录现金收付日记簿
(2)审查凭证、记录活期存款分户帐(6)收款
(3)记录“汇出汇款”登记簿;
(7)轧计日计表
(4)记录总帐;
【案例三】
德意志银行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实例分析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取决于银行的规模、经营特色、业务品种、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比如说,一家大型跨国银行总行和一家规模较小的银行、或者一家银行分行和附属机构,双方内部控制体系的内容和侧重点将会大不一样,前者会把政策的制定业务协调经济效益考核等作为重点,而后者将会把保证业务的正常发展作为重点。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德意志银行是一家规模巨大的跨国银行,它的机构多达2494个,遍及50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涉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各类金融业务,资产规模达7200亿马克(1995年)。
对于这样一个巨型“金融百货公司”,其总行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手段有以下几个:
(1)建立高度集中、资源共享的信息中心。
为达此目的,在全集团范围内推行标准化的数据结构。
(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并重,在全集团内推行单位经济效益考核(这实质上和我们所经常提到的分部门核算是相似的)。
(3)在全集团内,推行标准、统一的风险评估、衡量、控制手段和政策。
从这几个手段来看,德意志银行总行把内部控制的重点放在了集中、协调、作业和行为规则标准化等方面。
德意志银行在伦敦有一个全资附属的商人银行机构(简称DMG),主要负责全集团的投资银行业务,诸如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的承销、包销、投资基金管理、企业合并、兼并咨询等。
DMG作为德意志银行的附属机构,自然要贯彻、执行总行关于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的方针、政策,但是,它又必须考虑自己的业务特点,因为投资银行业是高收益、高风险行业,其内部控制的重点之一必须是把市场风险控制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所采用的主要手段(shǒuduà
n)之一是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来评估银行所承受的潜在风险,据此控制敞口头寸(既包括整个银行的全部头寸,也包括每个交易员的头寸)。
德意志银行是现在仅有的享有AAA信用等级的三家银行之一,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其内部控制(kò
ngzhì
)应是相当严密的。
但是,在1996年,该行在伦敦的商人银行机构DMG却出了漏洞,造成了7.1亿美元的潜在亏损,使其信誉受到了很大损害。
为什么这么一家信誉卓著的银行还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
在此作简要介绍。
该行在伦敦的附属机构(DMG)管理着许多投资基金,其中两个由一位名叫彼得·
杨的人来负责。
按照英国的有关(yǒuguān)规定,这两个基金投资于未上市公司股票的份额不得超过10%,但他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偷偷地购买了大量的北欧中、小企业的未上市股票,明显地超过了这个标准。
彼得·
杨为躲避检查(jiǎnchá
),便在卢森堡建立了好几个子公司,然后通过子公司来购买那些未上市公司的股票。
我们知道,未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差、风险高,当投资者发觉彼得·
杨违反了规定时,纷纷要求向DMG赎回股份,导致两个投资基金的价格一时间急剧下降。
德意志银行为了维护信誉,不得不注资营救,把那些未上市股票从基金手中买过来,造成潜在经济损失7。
1亿美元。
试分析该案例中内部控制薄弱环节表现哪些方面?
【案例四】
11亿美元买来的教训
——日本大和银行内部控制不善导致巨额交易亏损的启示
1995年9月26日,日本大和银行(DaiwaBank)宣布:
该行纽约分行一位高级交易员通过做假账的方式,在过去11年间隐瞒进行XX交易所造成的亏损达11亿美元之多。
这一消息使国际金融界大为震惊。
人们无法相信,作为日本第十大银行,何以能让一个交易员在漫长的11年里,通过3万笔XX的交易,制造并隐藏高达11亿美元的亏损(这等于每天平均亏损40万~50万美元)而丝毫没被发觉呢?
除了内部控制不善、监察不严之外,实在找不出其他更好的解释了。
进入90年代以来,在国际银行界里“流氓交易员"
(roguetraders)似乎层出不穷。
先是在1991年,所罗门兄弟公司的保罗·
莫智(PaulMozer)开了先河,他因在美国政府债券市场上作弊给这家大投资银行找了很大麻烦;
接下去是约瑟夫·
吉特(JosephJett),他在1994年因把自己的巨额交易亏损隐藏下来而断送了一家华尔街老字号投资银行(KidderPeabody&Co)的老命;
同是在1994年,美国化学银行货币交易员维克多·
戈美斯(VictorGomez)做赔了7000万美元,非但不认错,反而要和雇主打官司;
1995年年初,尼克·
利森成了绝对的新闻人物,他因炒日本股票指数期货亏了13亿美元使得巴林银行老本蚀尽,破产倒闭。
巴林事件促使世界各国银行纷纷检讨自己的内部控制程序,以期亡羊补牢,但谁也没有想到,事过才半年,大和银行纽约分行44岁的副行长井口俊英(Toshihidelguchi)就爆出了一个大冷门,他做美国政府债券交易,11年亏损了11亿美元,其手法和尼克·
利森如出一辙,只不过结果不同。
利森亏损的13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巴林银行的老本,所以巴林银行只得破产倒闭;
而井口俊英亏损的11亿美元才相当于大和银行资本金的1/7到1/8,所以该行董事长、行长十分有把握地宣布,大和银行的生存绝无问题。
但老实讲,如果把大和银行还有着30亿美元坏账等待勾销这一头疼事考虑进去,这两位先生做出上述表示,实在有打肿脸充胖子之嫌。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这一不幸事件的经过。
井口俊英持有美国的永久居留证,他在1976年加入大和银行纽约分行之前是一位汽车推销员。
入行后,他首先在债券托管部门工作,因此熟悉了证券清算的复杂操作过程。
由于工作踏实出色,他很快得到提升,并安排做资金交易工作。
当初该行纽约分行交易部经理职位由总行外派的一位管理人员担任,该人调回后,由井口俊英接任。
井口俊英主要做比较简单的美国政府债券交易,尽管他对十分复杂的衍生产品感兴趣,但始终没有做。
井口俊英一直深得总行赏识,后来被提升为分行副行长,既负责交易,又负责后线结算。
1984年,井口俊英在做美国国债交易时出现了第一笔亏损,金额不是很大,但他还是决定隐藏起来,其办法是,他偷偷地卖掉大和银行属下的债券来抵补亏损,然后制造假的会计凭证。
美国信孚银行(BankersTrust)是大和银行的债券保管行,井口俊英伪造的便是该行寄发的对账单。
由于他既管前线又管后线,所以不易被人发觉。
在十几年里,井口俊英很少休假,即使短暂离开几日,往往是提前赶回工作岗位。
他的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对工作尽心尽责的表现,而实际上却是心中有鬼使然。
就这样,井口俊英在11年间叙做了3万笔交易,用以隐瞒亏损。
到1995年6月份,在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簿记上,存在信孚银行的证券价值为46亿美元,而实际真实(zhēnshí
)价值仅有35亿美元,两者之间有11亿美元的差额,这就是井口俊英做假账的结果。
在这11年中,日本银行连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曾经两次对该行进行稽查(分别在1989年和1994年),但都没有发现问题。
1993年10月,大和银行纽约分行对部门分工作了调整,把证券交易与后线清算分离开来,证券结算仍由井口俊英负责,交易业务则转至大和银行在纽约的另一家机构,这使得他隐瞒作弊变得困难起来。
考虑到自己的行为迟早要败露,井口俊英于1995年7月24日给大和银行董事长写了一封信,坦白了自己的不轨行为。
大和银行的管理层此时才大梦初醒,但为时已晚,只得寻找退路了。
大和银行决定暂时隐瞒(yǐnmá
n)这一情况。
1995年7月27日,即在接到“坦白(tǎnbá
i)信”的第3天,大和银行出售了500亿日元的优先股票,其目的在于趁市场不知情时卖个好价钱。
又过了两个月,它才在9月18日和19日分别通告了日本大藏省和美国纽约储备银行。
纽约地方法院9月26日决定收审井口俊英,并以伪造证据和银行欺诈罪对他进行起诉(qǐsù
)。
与此同时,美、日两国金融监管机构开始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
出乎人们的预料,大和银行所得到的惩罚是异乎寻常的沉重。
1995年11月2日,美国联邦及纽约等六个州的银行监管机构决定把该行在美国的18家机构全部驱除出去,并处以3.4亿美元的罚款。
这是美国监管机构对一家外国大银行所能采取的最严厉的惩罚措施。
随后,大和银行不得不变卖了在美国的130亿美元资产,并在全球范围内收缩国际业务。
这对一家日本大银行来讲,是一种近乎羞辱性的结局。
大和银行以如此昂贵的代价买下了一个看来十分浅显的常识(chá
ngshí
):
资金交易与后线结算应该完全独立。
大和事件与巴林事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唯一不同的是,尼克·
利森是在较为复杂的衍生产品上作弊,而井口俊英是在较为简单的债券交易上作弊,前者难以发觉,而后者比较容易发觉,但问题是,为什么这么一个比较容易发觉的舞弊行为却在长达11年的时间(shí
jiān)内丝毫没被察觉?
可笑的是,最终揭案的不是大和银行的管理层、内部稽核人员,也不是日本或者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而是作案者本人,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深思的事实吗?
[思考(sīkǎo)]
读了这个案例,你对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kò
)有何认识?
该案例中,日本大和银行内部控制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建立健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案例五】
甲银行三元支行贷款管理过程审计
审计稽核人员在审计中发现,2000年6月,甲银行三元支行与科海实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保证借款合同,保证人是联合开发有限公司,贷款金额200万元,期限3个月,利率6.696%。
该支行于合同签订之日将贷款200万元转于借款单位账户。
该笔贷款在贷前调查报告中称:
“截止2000年4月,借款企业总资产4.6亿元,净资产1.7亿元,资产负债率63%,规模较大,效益较好,流动比率高,还贷能力强,贷款用途用于购置锕材兴建‘XX广场’。
法人代表朱XX,商界奇人,已编人世界名人录,具有开拓眼光。
其公司属XX集团将在香港联交所挂牌。
所以,贷款风险较小。
担保单位为其下属单位,未发生过银行借款及担保情况,具有较强的担保资格。
”但该笔贷款到期后经多次催收未还,贷款到期后3个月借款企业宣告破产,虽已起诉但收回无望。
该案例中,审计人员认为甲银行在贷款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案例六】
乙银行七里支行贷款逾期审计
2001年6月26日,乙银行七里支行与东方货柜零件公司签订了贷款300万元、期限7个月、利率6.696%的质押借款合同,质物为该公司存人七里支行的35万美元存单(折合人民币286.5万元),七里支行于合同签订之日将贷款300万元人民币转入借款单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融审计 金融 审计 教学 案例 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