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版.docx
- 文档编号:1336653
- 上传时间:2022-10-20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191.39KB
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版.docx
《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版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版
2018东城一模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2017年10月29日,“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京举办。
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中国未来能否回到科学的制高点?
对此,施一公说:
“中国在过去的两三百年间科学技术没有领先过,一直是受惠于世界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
现在的年轻一代应该有危机感,中国的科技水平与国家命运_。
”潘建伟表示,量子研究在“二十年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
许晨阳称,是时代造就了他今天的成功,“作为年轻的获奖者,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中实现自我价值应该成为当代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
当代世界正处于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
未来社会,科学将作为“社会中轴”起决定性作用。
科学在塑造人类思维方式和完善人类理性方面将持续发挥作用。
中国要成为世界科学强国,必须进行文化上的推陈出新。
这不仅要求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觉意识,还要求进行爱因斯坦所说的“真理的再发现”,即“真理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被强有力的人物重新加以雕刻,使之适应雕刻家为之工作的那个时代的需要”。
(取材于“中国日报网”相关报道)
1.填人材料一第2段横线处最恰当的成语是((3分)()
A.相辅相成
B.不离不弃
C.息息相关
D.并行不悖
2.根据材料一,我们“为之工作的那个时代”最本质的特征是((3分)()
A.中国在未来重回科技制高点
B.由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型
C.自觉认识本民族文化的长处
D.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材料二
这几个年轻人正在致力于用科技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随着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智能驾驶已经慢慢从“概念化”走向了“实用化”。
吴甘沙就瞄准了这个对很多人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他要颠覆人们对“无人驾驶”的认识,完成一个全天候、全区域、全速度的无人驾驶过程。
一辆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应该像一个舒适的移动包厢,没有方向盘、刹车、仪表盘,使用者只需“告诉”汽车自己的目的地即可。
“无人驾驶”值得所有人期待。
试想一下,如果实现了无人驾驶的话,那么车与车、车与路会形成完善的网络。
每辆车都会按照特定的次序、特定的速度通行。
车辆在十字路口不用等待也不会撞上其他的车。
这将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大变革,交通事故及交通拥堵大幅下降,城市的通行效率不断提升。
可以想象,未来10到15年,无人驾驶将重构未来的城市,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便利,也会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最近,全球第一部人工智能配音的纪录片《创新中国》播出,为配音提供技术支持的就是科大讯飞集团。
“讯飞超脑”计划的主要负责人魏思,领导着一个被称为“超脑小组”的团队,目标是实现“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
魏思带领他的团队在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并拿下国际权威比赛的冠军。
科大讯飞翻译机操作起来十分简单,只要连接网络,按住蓝色按妞,对着翻译机讲中文,它就可以立刻翻译成英文。
按住红色按妞,就能把对方的英文翻译成中文。
最神奇的是它还能分辨各种方言,比如东北话“干哈呢”以及河南话“悠弄啥呢”,都能准确地翻译成“Whatareyoudoing"。
因为操作简单,所以对小朋友和老年人来说十分便利。
魏思和他的团队更希望制造出可以“思考”的翻译机,可以分辫谈话对象细微的表达变化。
展望下一个十年,他们表示,“希望我们能触及智能的本质,解开智慧之谜。
”
很难想象,脚下的土地会和天上的卫星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相遇源于一位年轻人。
他叫张弓,曾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大数据专家。
两年前,张弓返回中国并意识到中国土地碎片化的问题,希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驱动中国农业向数据化方向转化,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难题。
张弓和他的团队表示,“太空和土地并不是完全无关的两个领域,卫星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耕作,获得更大的产出。
”通过卫星,我们可以获得每一块土地的数据,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比如北京75%的蔬菜都来源于山东寿光,先让卫星拍摄下这个地区的图片,再通过机器自动计算大棚的数量。
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当地农场提供一系列服务,如:
种植面积测算、作物长势监测、生长周期估算、产量预估、自然灾害预测、病虫害预警等,从而实现科学种地。
张弓提出了一个概念: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只有了解外界环境的各种信息,充分掌握各种数据,才能做出最合理的规划。
(取材于“科技前沿”相关报道)
3.根据材料二,无人驾驶技术能解决很多交通向题,对此评价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B.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C.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D.举直错诸枉,可使枉者直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智能翻译应用前景的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退休老夫妇可以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地畅游世界
B.不会外语的人也能欣赏各个国家的原声影视剧
C.智能机器人在与人类交流时善于“察言观色”
D.促使方言逐渐消亡,人们同一种语言交流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知天而作”的成果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利用卫星数据解决中国土地碎片化问题
B.通过卫星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系列服务
C.将太空设备用于蔬菜种植
D.通过大数据分析消除自然灾害
材料三
现代科学诞生在欧洲而未诞生在中国,但是这并不表明中国科学传统失去了其未来的意义。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保存着“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好于道”则“进于技”,道是客观规律,技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道高于技。
他并不把传统中国科学视为近代科学的一个失败的原型。
《庄子・天地》一篇中写道:
“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
”中国传统科学的学科是各自独立的,天文学家在朝廷里计算历法,医生在社会上为人治病,道士在山中炼丹,并不感到有必要彼此发生技术上的联系。
但是各个学科都有大体一致的宇宙观。
《易传・系辞》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时世界的最大贡献。
战国楚人甘德的《天文星占》和魏人石申的《天文》合称《甘石星经》,作为世界最早的天丈著作记录了800个恒星的名字,测定了其中121颗恒星的方位,描述了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
约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划分为方田、莱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九章,包括了现在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
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数学成就并确立了中国数学的发展范式,即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模型的数学观、形数结合的数学理论体系和逻辑与直观结合的数学推理方法。
后世中国数学著作多宗《九章算术》体例,成为汉代以降2000年之久数学研究和创造的源泉。
《九章算术》与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相媲美而东西辉映。
东汉张衡著《灵宪》并制造浑天仪,阐述宇宙如何从混沌的元气演化出浑天结构的物理过程。
其中包括天地生成、天地结构及日月星辰的本质、运动等诸多问题。
他把中国古代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一直指引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在世界天文学史上《灵宪》亦属不朽之作,它所代表的思想传统与同一历史时期托勒密的《至大论》所代表的西方古代宇宙结构亘古不变的思想传统大异其趣,却与现代宇宙演化学说的精神契合相通。
一个民族的国际地位取决于它对于人类事务做出的贡献。
中华民族曾经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为人类做出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在创造和发展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则贡献甚少。
中华民族振兴的关健在于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并克服当代世界所面临的文明危机。
(取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
6.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易经》与《诗》《书》《礼》《乐》《春秋》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天人合一”指人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C.庄子,名周,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
D.张衡博学多才,在天文、地理、文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
7.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现代科学没有诞生于中国,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是一种失败的原型。
B.虽然中国古代没有一个整体的科学形象,但各学科的思想基础基本一致。
C.《灵宪》一书所代表的宇宙观与西方古代宇宙观不谋而合,交相辉映。
D.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科技发明与贡献将保证我们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试说明中国未来回到科学制高点的条件。
(6分)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3分)C2.(3分)B3.(3分)B4.(3分)D
5.(2分)B6.(2分)C7.(2分)B
8.(6分)
①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科学研究
②顺应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变的社会现状
③民族文化要推陈出新
④用科技影响并改变生活
⑤重视研究中国文化传统
2018西城一模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
“‘学’字是孔门第一义。
”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
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
皇侃认为:
“学,觉也,悟也。
”这个理解不无道理。
但皇侃进一步解释:
“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
”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
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
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
“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
“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
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
“或问:
学是诵读否?
曰:
不废诵读,不倚诵读。
”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
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
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
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
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
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
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
B.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C.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 各区 高三一模 语文试题 分类 汇编 连续性 文本 阅读 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