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开挖变形监测报告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365210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657.95KB
基坑开挖变形监测报告Word格式.docx
《基坑开挖变形监测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开挖变形监测报告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工程基坑长约125m,宽约90m,基坑开挖深度约为11m(局部最深处13m)。
基坑东面为4栋7层的家属楼,南侧为省体保健中心和训练馆,西临黄河南街,北面距建筑物相对较远,周边环境较复杂。
支护采用了桩锚加土钉墙的结构形式,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
第二章监测依据及内容
2.1监测的目的: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相比较以判断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确定和优化下一步的施工参数,做好信息化施工。
2.将现场监测结果反馈优化设计,使支护结构设计达到确保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
3.将现场监测的结果与理论预测值相比较,用反分析法导出更接近实际的理论公式,用以指导工程施工。
2.2监测的依据:
1、《健康路176号院基坑监测招标文件》;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6、《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7、《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
8、《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3监测内容
本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规定,基坑工程监测项目的选择,应在充分考虑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工程安全等级、支护结构特点及变形控制要求的基础上,考虑该工程特点,确定监测项目如下(布点详见郑州市健康路176号院监测点布置图):
(1)围护桩顶竖向位移监测;
(2)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
(3)锚索应力监测;
(4)地下水位监测;
(5)周边地表沉降监测
(6)周边道路沉降监测
(7)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
(8)土体深层位移(测斜)
第三章监测精度及仪器选择
3.1精度要求
在监测工作中,监测精度满以下要求:
1、高程采用国家二级水准测量,进行闭合路线或往返观测。
按照要求水准测量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精度为±
0.5mm。
2、测斜仪的系统精度不宜低于0.25mm/m,分辨率不宜低于0.02mm/500mm。
3、平面位移监测精度不大于1mm。
4、观测前对水准仪进行“i”角检测,其“i”角小于15"
即符合规范规定要求。
每次观测的高程中误差均小于±
3.2仪器选择
本项目投入仪器设备见表3-1:
表3-1使用仪器设备一览表
序号
仪器名称
数量
精度
1
苏州一光DS05水准仪
1台
±
0.5mm
2
南方NTS-352全站仪
2mm+2ppm、±
2"
3
测读计
铟钢水准标尺
2把
0.02mm
测斜仪
0.1mm
4
水位计
1mm
5
卡尺
1把
6
办公电脑
7
打印机
仪器设备选用
水准测量用苏州一光DSO5水准仪配合精密铟刚水准尺,其标称精度为:
图3-1苏州一光DSO5水准仪
平面控制点测量采用南方NTS-352全站仪,其标称精度为:
测距2mm+2ppm,测角2"
。
图3-2南方NTS-352全站仪
控制精度的要求
1、水准控制网按国家二级水准要求进行,各项技术指标如下:
等级
读数基辅差
测站高差中误差
路线闭合差
备注
二级水准
0.3mm
mm
L为公里数
2、平面控制网采用工程测量规范二级导线,其各项技术指标如下:
测角中误差
边长中误差
二级导线
8"
1/20000
在测量过程中固定观测人员和仪器,测量成果必须严格平差
3.3控制点的布设
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基坑施工,本次监测工作采用有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即首先布设统一的监测控制网,再在此基础上布设监测点(孔)。
(布点详见郑州市健康路176号院监测点布置图)。
监测控制网主要用于建筑物沉降、立柱沉降、围护墙顶的位移、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围护墙体变形监测、深层土体测斜等方面的监测。
监测控制网分两部分:
1、水准控制网:
用于各竖向位移监测项目(即沉降监测)的高程控制基准;
2、平面控制网:
用于各水平位移监测项目平面控制基准。
水准控制点布设9个,编号为01~09。
建立闭合环与施工高程控制点,每个月联测一次。
平面控制点布设4个,编号为P1~P4。
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为使测距、测角误差在横、纵坐标上均匀分布,网形为闭合导线网,引侧外方向为施工用平面控制网。
点位设在稳定、安全的地方,通常在地面埋设钢钉点,顶上刻划“+”字。
第四章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方法
4.1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4.1.1监测目的:
在基坑开挖、支护结构施工中,根据围护桩顶部的水平、竖向位移的位移量,为围护桩体水平及竖向稳定性提供依据。
4.1.2布点原则:
监测点沿围护桩周边布置,在围护桩周边中部、阳角处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间距不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少于3个。
监测点设置在冠梁上。
4.1.3测点布设:
在基坑冠梁上布设一组测点,共21个测点,编号S1~S21(布点详见郑州市健康路176号院监测点布置图)。
4.1.4埋设方法:
将顶端划“十”字的钢筋埋入冠梁中,用混凝土固定,确保测点牢稳。
4.1.5监测方法:
桩顶水平位移测量按照小角度法进行观测。
在平行于基坑围护桩延长线上的平面控制点设工作站,取远方50米外位置稳定、成像清晰的永久性目标作固定后视方向,分别测出各个监测点相对后视的夹角,每次四测取平均值A。
光电测距量处测站至监测点边长S。
同一测点相邻两次测角差dD=Ai-Ai-1,从而计算出该点本次位移量,第一次位移量累加至当本次位移量既为该测点累计位移量。
桩顶竖向位移计算方法同周边道路沉降监测。
4.2周边道路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4.2.1监测目的:
观测基坑开挖过程中周边道路竖向位移情况,掌握该区域道路的稳定性,了解基坑施工对周边道路的影响。
4.2.2布设原则:
道路及地表沉降测点按监测方案在受施工影响的地表设置。
测点间距为25~50m。
4.2.3测点布设:
在基坑周边道路黄河南街布设一组沉降监测点。
共布设6个测点,编号为D1~D6(布点详见郑州市健康路176号院监测点布置图)。
4.2.4埋设方法:
为保护测点不受碾压影响,道路及地表沉降测点标志采用窖井测点形式,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要求穿透硬质路面。
测点加保护盖,孔径不得小于150mm。
道路、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应埋设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同时,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方便保存。
图4-1道路、地表测点埋设形式图
4.2.5监测方法:
周边道路沉降按照国家二等水准要求观测。
以水准控制点为基准,从高程控制网引入高程,固定测站进行闭合或者附合线路测量,进行平差并计算各测点高程,并与初始值比较,计算累计变化量,与上次高程比较计算本次变化量。
4.3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4.3.1监测目的:
观测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周边建筑物的竖向变形情况,掌握该区域建筑物的稳定性,了解基坑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4.3.2测点布设:
在邻近基坑建筑物的四角、中部,分别布置观测点。
本项目共布设64个测点,编号A1~A10、B1~B10、E1~E4、F1~F10、G1~G10、H1~H10、K1~K10(布点详见郑州市健康路176号院监测点布置图)。
4.3.3埋设方法:
将“L”型钢筋植入建筑物墙体内。
(如图4-2所示)
图4-2周边建筑物测点埋设形式图
4.3.4监测方法:
同周边道路沉降监测。
4.4周边地表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4.4.1监测目的:
观测基坑开挖过程中周边地表竖向变形情况,掌握基坑施工对周边地表的影响。
4.4.2布设原则:
同周边道路沉降监测
4.4.3测点布设:
在基坑外沿基坑周边布设一组地表沉降监测点。
共布设一组,编号为C2~C7(布点详见郑州市健康路176号院监测点布置图)。
4.4.4埋设方法:
4.4.5监测方法:
4.5土体深层位移监测(测斜)
4.5.1监测目的:
土体深层位移变形通过预埋在基坑周边的测斜孔进行监测,主要了解随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土体不同深度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
4.5.2布设原则:
在基坑阳角、中部钻孔后分别布置,孔间距20~50米,本监测项目共布设11个测点,编号为CX1-CX11(布点详见郑州市健康路176号院监测点布置图)。
4.5.3埋设方法:
测斜管的埋设方法如下:
(a)钻孔:
孔深大于所测围护结构的深度5~10m,孔径比所选的测斜管大5~10cm。
在土质较差地层钻孔时应用泥浆护壁。
(b)接管:
钻孔作业的同时,在地表将测斜管用专用束节连接好,并对接缝处进行密封处理。
(c)下管:
钻孔结束后马上将测斜管沉入孔中,然后在管内充满清水,以克服浮力。
下管时一定要对好槽口。
(d)封孔:
测斜管放到位后,在测斜管与钻孔空隙内填入细砂或水泥和膨润土拌和的灰浆,其配合比取决于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地质情况。
刚埋设完几天内,孔内充填物会固结下沉因此要及时补充保持其高出孔口。
(e)保护:
基坑施工阶段是测斜管最容易受到损坏阶段,如果保护不当将前功尽弃。
因此必须与施工单位协调好,派专人看护测斜管,以防被破坏。
测斜管管口一般高出圈梁面20cm左右,周围砌设保护井,以免遭受损坏。
4.5.4监测方法:
测斜管应在工程开挖前15~30d埋设完毕,在开挖前的3~5天内复测2~3次.待测斜管处于稳定状态后,取其平均值作为初始值,开始正式测试工作。
每次监测时,将探头导轮对准与所测位移方向一致的槽口,缓缓放至管底.待探头与管内深度基本一致、显示仪读数稳定后开始监测。
一般以管口作为确定测点位置的基准点,每次测试时管口基准点必须是同一位置,按探头电缆上的刻度分划,均速提升。
每隔500mm读数一次,并做记录。
待探头提升至管口处。
旋转180°
后,再按上述方法测量,以消除测斜仪自身的误差。
图4-3滑动式测斜仪
通常使用的滑动式测斜仪采用带导轮的测斜探头,探头两对导轮间距500mm,以两对导轮之间的间距为一个测段。
每一测段上、下导轮间相对水平偏差量
可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式中:
—上、下导轮间距;
—探头敏感轴与重力轴夹角。
测段n相对于起始点的水平偏差量
,由从起始点起连续测试得到的
累计而成,即
—起始测段的水平偏差量(mm);
—测点n相对于起始点的水平偏差量(mm)。
计算各孔各深度段位移的累计差值,并与初始值比较,计算累计变化量,与上次累计变化量比较计算本次变化量,填入监测日报表中。
4.6锚索应力监测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坑 开挖 变形 监测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