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实体虚写与虚题实写例说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362849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5.44KB
高考作文实体虚写与虚题实写例说Word格式.docx
《高考作文实体虚写与虚题实写例说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实体虚写与虚题实写例说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
那么前路如何,诗人心中又在想什么,这层意思没有直接说,诗人只是写了眼前的景。
秋色空旷辽远,弥天漫地;
月光如水,洒满路途,似乎没有尽头。
这就是虚笔。
笔者想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探求高考作文的一点写法,以解除部分考生的困惑。
以下有两则材料,阅读后,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1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人生处处会留下脚印:
路上桥下,街头巷尾……脚印或许不会磨灭,但是,路已改了,桥已塌了,街已没了,巷已变了……我们还能捡拾过去的脚印吗?
许多事物随时间的脚步走过,也都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你能联想到哪些?
请以“脚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感情等。
材料2
亲情是无形的,没有人能够说请楚它是什么样子;
亲情是无偿的,没有人会让你为此付出钱物;
亲情是无价的,没有什么事物的价格比得上它,亲情是无私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它更能牺牲自己……
关于亲情,你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请以“感受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两则材料,要求均一样:
①立意自定;
②题目自拟;
③文体自选;
④不少于800字。
分析“话题”。
“脚印”,其可见可触,它有形,即它是实有的事物;
“感受亲情”,“感受”作为动词,其意蕴处在思维当中或内心深处,无法让可视可触,“亲情”亦无形,存在于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中。
学生面对如前者以具体名词为话题的作文题目,思维往往局限于这些名词本身,不善于联想、想象,或联想、想象角度单一,不善于多侧面地发散思维,因而难以把从现实生活中搜集的材料和写作话题联系起来,找不到写作的切入点,以致写作空间狭窄。
为此,可运用“避实就虚法”,具体讲就是:
写景可借助过去的景、将来的景和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
写人可借助杂取合成的、历史的或虚拟创造的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
记事可借助记忆中的、假设的甚至梦幻中的事来反映真情实事;
写理可借助具体物象引申开去,谈历史、谈文化、谈人生、谈社会等。
于是,“脚印”,可由真实的脚印(实)联想到脚下的道路(虚),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史(虚),由成长的历程联想到人生的足迹(虚)等,“脚印”其内蕴就丰富而又深刻了,其艺术性显现出来了,其哲理性也被挖掘出来了。
这样的构思或思路、写法大可实行。
如《文化,踏着秋的脚印》一文:
文化,踏着秋的脚印
高唱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踏着秋的脚印,寻觅着回家的路;
吐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李义山踏着秋的脚印,消失在迷茫的浓雾里;
轻吟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林黛玉踏着秋的脚印,用一抔净土掩埋着一生的风流。
秋,多情的秋,它的脚印遍布这片神奇的土地,随着历史的车轮,在华夏九州踏过了两千多年。
多少文人志士沉醉于秋的脚印里。
它的脚印经过田野,辛弃疾便用“稻花香里说丰年”点染它金黄的颜色;
它的脚印留在霜叶上,引领杜牧驾车到“白云深处”;
它的脚印留在月宫里,惹得东坡“把酒问青天”;
它的脚印留在深山中,教会陶潜“采菊东篱下”……
何止是诗歌!
当1948年秋的脚印留在余姚时,影响当代文坛的人物余秋雨诞生了。
秋的脚印伴随着绵绵的秋雨,走过“文化苦旅”,经过“山居笔记”,看着“霜冷长河”,道出“千年一叹”,完结在“借我一生”。
余秋雨先生用他博雅的笔尖,把秋的脚印留在大江南北,让秋在中国文化和异域文化里占足了分量!
秋给了余秋雨一生,余秋雨又把他的一生交给了中华文化。
踏着秋的脚印,他带着隔代的伤、废墟的泪,带着屈原的梦、李白的诗,带着昆仑的山、黄河的浪,他变成了那只涅盘的凤凰,在文化的秋天里高傲地飞翔。
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里,也可以觅到秋的影子。
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一曲《十五的月亮》传唱不衰,回荡在祖国天涯海角的军营里;
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一曲《八月桂花香》唱出了军民鱼水深情,保留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
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一盘盘诱人的月饼摆在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咬一口香酥可口,甜在嘴里,美在心里;
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月宫里的仙子也为思家的人点亮一盏明灯,这灯叫“中秋节”……
秋花可以逝去,但秋的脚印曾真实地存在过,秋月可以改变,但秋的脚印已成为永恒。
一个民族的文化,以秋为依托,一定会丰富厚重,代代传承。
文化,踏着秋的脚印,经久不息……
作者看到“脚印”迅速把素材定位在“文化”上,这就“避实就虚”了,以标志时间的词“秋”为线索,串起了纵横古今、横贯中西的文化,匠心独运,使文章大气磅礴,这真是一个巧妙的构思。
这篇作文内容丰富,习作者阅读面很广,名家名作(这在文中即为“实”有的题材)信手拈来,不会作空洞的论述和概要介绍,不会给读者言之无物、言之少物之感。
倒是笔底生香,文章底蕴深厚,文化气息浓郁。
当然,本文语言功底深,文采飞扬,如恰当引用(实)、富丽典雅(虚);
多用排比,气势恢弘(虚)。
“虚”,使“脚印”这个物象飞越千古,横贯中西,“文化”的历程在读者心中既有具体的历史、地域,又有抽象的思想认定,从而使读者获得了明晰的认识。
其“文气”“语式”所产生的艺术性也不能不让读者叹之、震之:
不失为一篇力作。
“感受亲情”,这个话题涵盖面很广,如果直接就这一概念抒写感受或发表见解,势必造成文章的肤浅和空泛。
因此,构思上可采用化广、大为细、小,化抽象为具体的办法,即所写内容可以具体到母子、父子之情,兄弟姐妹之情,祖孙之情等。
还可进行细化,如表现父爱,就可以选取关于父爱的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从一件典型事例入手,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情,这就“避虚就实”了。
总之,从具体、小角度切入是这个话题写作的关键。
如何化“实”?
从生活中寻找细节,从自身的经历中搜寻典型的细节材料,但应避免千篇一律,否则就会失去个性,流于平庸。
其实,千人千面,亲人不同,表达亲情的方法也不同。
只有用自己的笔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突破平庸,使作文绽放异彩。
如《我想握住你的手》一文:
我想握住你的手
你的手我的手
在我的印象中,你的手大大的,而我的手小小的。
你的手总是可以轻而易举的把我的手包起来,或者把我的整张脸蒙住。
尽管我努力地挣脱,却从没有成功过。
在我的印象中,你的手好神奇,而我的手笨笨的。
你的手总是可以变出我想要的东西,可以在我的小电子琴上弹奏出那么美妙的乐曲。
尽管我私下尝试过好多好多遍,却总是弹不出你的旋律。
当你握住我的手
还记得你握着我的手唱歌,唱《小白杨》、唱《九月九的酒》,那一晚我唱得好响亮,我知道,那是因为你在我的身边,因为有你握着我的手。
还记得你握着我的手去放风筝,我们肆意地奔跑,肆意地欢笑,看风筝越飞越高,我却贪婪地不肯离开你的手心、你的怀抱。
当你握住我的手,我的世界再没有畏惧与寒冷;
当你握住我的手,我拥有的永远是一片晴空;
当你握住我的手,我真的是一只风筝,即便是飞起来了,线却还在你的手中。
无数次,我想让你握住我的手,给我温暖、给我勇气、给我爱,告诉我,你就在身边。
无数次,你握住了我的手,给我温暖、给我勇气、给我爱。
可是那一次,当我应该握住你的手时,我却没有。
你躺在病床上,带着呼吸器,我看到你痛苦的表情、听到你急促的呼吸声。
我在你耳边轻轻地呼唤着你,我知道你想要睁开眼睛,我知道你想要握住我的手。
我很想、很想握住你的手,可不知道为什么,我竟没有……
你在与死神做殊死的搏斗,我却没有握住你的手,给我勇气;
你的体温渐渐散去,我却没有握住你的手,给你温暖;
你用力的呼吸,想要去争取一个奇迹,我却没有握住你的手,给你爱的信息……
好想好想握住你的手,让你笑着努力把手抽回;
好想好想握住你的手,让我的体温注入你的掌心;
好想好想握住你的手,让我用一生的时间把你一世的恩情偿还;
好想好想握住你的手,对你说:
你的前半生我无法参与,你的后半生我奉陪到底……
写父亲的“手”,宽大、神奇,握住“我”手时,传递的是父爱,无言却胜似千言万语的真挚关爱,对习作者写了生活中的几个“点”(小事),然后着力写“我”感化后想握住父亲的手,而选材时却置于父亲临终时的情景,这让“我”感恩父爱、报恩父爱的情怀真挚、更感人,主题更得到了彰显。
文章以点带面,从小角度切入话题,使父女亲情显得更具体,给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父亲的“手”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物线(实),其内涵则传递了一种亲情(虚),“虚”是在“实”所串连的细节上挖掘出来的。
可见,写作当中融汇着作者的深情奇想,冥心远思(虚境),而这又必须从实存的人、事、物中提炼出来,并且传递给读者的是美、是真,这与处理好作品中的虚实关系是分不开的。
笔者建议,平时我们学生应练一练片断小文,注入“虚实互见”的写作思路,必有好处。
有一学生借鉴此法写了如下一文段:
他飞快地拉开窗帘,然后推开窗子,面对东升的旭日,大口地吸了一口气:
“多好,太阳每天都从我的窗前升起。
”
这么一小段文字,表面看是实写,实际是虚写,虚写出了什么呢?
是作者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这一点在文中只是暗示而未直白),文章有这样的内容,定会于发展等级中获得不低的分数。
作文须“言之有物”,且“文以载道”。
“物”,实也;
“道”,虚也。
望学生明了虚、实的概念,深悟两者的关系,写作的泉流就永远不会枯竭。
练一练
[命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悲观主义者说:
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墙。
乐观主义者说:
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门。
现实主义者说:
这个世界是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无数沟通的门组成的。
你怎么理解这三种看法?
请你从以上看法中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看法,以“墙与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可以发表议论,可以编写故事,也可以直接抒发自己的深切感受。
[试题点拨]
这是一道典型的实题。
话题“墙与门”,是一个并列的名词性短语,包含两个具体的物象:
“墙”和“门”,从题目来看,如果实写,除非写说明文,介绍墙或门的定义、种类、构成材料及方法、作用等等,如果写另外的体裁,比方说散文、记叙文、议论文、小说,要是这样一味实对实地写,不但写不出思想、写不出深度,也必然写不出趣味,同时也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其实材料中已给出了我们写作方向的提示,你看,“现实主义者说:
这个世界是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无数沟通的门组成的”,这句话已经对墙和门做了虚指意义上的说明和阐述,“墙”意味着隔膜和封闭,“门”则意味着沟通和开放。
所以我们只要抓住了这样一个立意的指向,运用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就可以由实而虚,表达出我们自己对于墙和门的独到的认识和感悟。
[佳作]
[试题点拨]
这是一道典型的“实题”。
话题“墙与门”,是一个并列式名词短语,包含两个具体的物象:
“墙”和“门”。
“墙”,就是人工筑成的屏障或外围,起隔离或隔断的作用;
“门”就是“墙”上的或车船上的出入口。
由此可见,就话题的本来意义而言,“墙”与“门”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世界上没有无“门”的“墙”,也没有无“墙”的“门”。
以“墙与门”为话题作文,若“实”打“实”、“实”对“实”地写,除非你写说明文,具体说明“墙”的定义、种类、构筑材料、构筑方法、墙的作用、墙的历史,等等。
若写散文、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如此一味求实地写,就必然写不出深度、写不出思想,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作文 实体 虚题实写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