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356811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70.80KB
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对于郡县的划分,《汉书·
百官公卿表》记载:
“县大率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
”由此可知汉代
A.郡县制最终取代分封制
B.南方郡县多地旷人稀
C.南方郡县比北方数目多
D.北方郡县经济实力强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汉代郡县制最终取代分封制的问题,且秦朝已经实现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故A错误;
“其民稠则减,稀则旷”说明南方郡县多地旷人稀,故B正确;
材料也无法体现南方郡县比北方数目多,故C错误;
材料也不能说明北方郡县经济实力强,故D错误。
故选B。
3.唐以前地方政府一直是一长制(即一个人负全责);
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
这一变化促使
A.中央集权加强
B.君权不断强化
C.行政效率提高
D.地方势力膨胀
【答案】A
【解析】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这分割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正确;
材料未涉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不能说明君权不断强化,故B错误;
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故C错误;
多人共同负责避免了地方势力膨胀,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
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
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
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
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
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
【解析】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常用隐语,而不敢明确指出明朝与清朝,这反映了当时文字狱等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说明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故B正确;
隐语系统并不能说明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故A错误;
隐语系统也不是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体现,故C错误;
不敢明确指出明朝与清朝,并不是思想僵化的后果,而是文化专制的后果,故D错误。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
“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字狱等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5.中国轮船运费为每石六钱,较外国轮船高出一倍。
1875年美商旗昌轮船公司表示愿意仅收运费每石一钱,与招商局竞争。
清政府如允许旗昌承运,总经费可省下30万两。
但清政府却不为所动,仍由轮船招商局承运。
材料说明
A.洋务企业在与外国资本竞争中处于劣势
B.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得益于清政府的扶持
C.轮船招商局有效抵制西方国家经济侵略
D.初具维新思想的清政府与外国资本商战
【解析】清政府不顾美商旗昌轮船公司运费低廉,仍由轮船招商局承运,说明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得益于清政府的扶持,故B正确;
运费问题并不能说明洋务企业在与外国资本竞争中处于劣势,故A错误;
仅仅凭材料无法体现轮船招商局有效抵制西方国家经济侵略,故C错误;
材料也不能说明清政府初具维新思想,故D错误。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但清政府却不为所动,仍由轮船招商局承运”,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的特点出发,得出清政府的扶持的结论,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1912年,孙中山即将接任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
后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
袁世凯为了称帝,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又恢复总统制。
材料主要反映了民国初年
A.法律制定服务于权力斗争
B.国人积极实验各种共和制
C.国家逐渐从人治走向法治
D.责任内阁制不符中国国情
【解析】材料反映了孙中山与袁世凯利用法律对于总统制与责任内阁制的不同规定,这说明当时法律制定服务于权力斗争,故A正确;
袁世凯为了称帝,恢复总统制,这不能说明国人积极实验各种共和制,故B错误;
民国初年并未逐渐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错误;
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责任内阁制不符中国国情,故D错误。
7.1946年10月,参谋总长陈诚在国民党军攻下张家口之后,对战胜共产党这一战事表示:
“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
对于交通,任何一线均可于二周内打通。
”这一论断
A.准确预估了战争走向
B.表明了国军英勇善战
C.促使全面内战的爆发
D.高估了国军作战能力
【解析】1946年陈诚认为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共产党,这说明他高估了国民党军作战能力,故D正确;
陈诚并未准确预估战争走向,故A错误;
材料并不能说明国军英勇善战,故B错误;
当时全面内战已经爆发,故C错误。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解放战争的历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解放战争的时间、结果出发,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8.1953年4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要求今后县、乡政府对于要求进城找工作的农民,除特殊情况外均不得开给介绍证件;
对于现已进城的农民,应动员其迅速返乡”。
该措施
A.稳定了日益混乱的社会秩序
B.有利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巩固
C.有效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D.推动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解析】1953年处于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时期,政务院发布《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稳定了城市人口规模,推动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故D正确;
当时社会秩序并不混乱,故A错误;
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巩固没有必然联系,故B错误;
有效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故C错误。
9.梭伦时有惩处“在公民集体的重大争论中”不明确表态者的法律,伯里克利也强调:
“对那些不参与政治的人,我们不认为他们是超脱自由的,而认为他们是无用的。
”材料表明
A.不积极参政都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B.雅典普遍存在公民不愿参政现象
C.积极参政是雅典公民的应尽义务
D.公民的参政自由受到法律的限制
【答案】C
【解析】“不积极参政都要受到法律的惩处”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雅典普遍存在公民不愿参政现象,故B错误;
梭伦和伯里克利都强调公民参政,说明积极参政是雅典公民的应尽义务,故C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公民的参政自由受到法律的限制,故D错误。
故选C。
10.17世纪英国议会斗争常用的方式是弹劾,但仅用此对付叛乱者、叛国者和滥用公款者。
18世纪早期,下议院采取一种新的斗争方式取代弹劾制,即对政府某项政策或措施进行谴责,或者对国王的某个大臣投不信任票。
这一变化表明英国
A.责任制内阁逐渐成熟
B.议会行政监督制度日益完善
C.议会主权原则得以确立
D.政府大臣无需再对国王负责
11.下表是苏联私商零售贸易额占全部零售贸易的比重
表中数据变化表明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一步扩张
C.经济政策的调整引起市场萧条
D.苏联经济的外部环境日益恶化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926年到1929年苏联私商零售贸易额占全部零售贸易的比重下降,当时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新经济政策取消,故引起市场萧条,故C正确;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是在1936年,故A错误;
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早已取消,故B错误;
1926年到1929年苏联经济的外部环境并未日益恶化,故D错误。
12.冷战结束后,老布什总统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口号,迷信政治和军事的斗争。
而克林顿上台后,提出了“振兴美国经济”的口号,利用经济力量,来推行其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克林顿政府的做法
A.提升了经济在美国外交中的作用
B.放弃了美国一贯的对外遏制战略
C.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D.形成了美国主导的单级世界格局
【解析】克林顿利用经济力量,来推行其价值观和社会制度,这有利于提升经济在美国外交中的作用,故A正确;
利用经济力量推行其价值观,说明美国并未放弃一贯的对外遏制战略,故B错误;
美国的做法不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故C错误;
世界多极化趋势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格局不可能建立,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共160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135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贽是晚明浪漫思潮中的先驱者。
他批判理学箝制思想: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并以辛辣的笔法揭露“假道学”。
李赞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众生地位平等,这是带有民主启蒙性质的萌芽思想。
——摘编自张品端《从朱熹、李贽到严复——兼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
材料二从表面上看,路德是典型的离经叛道者,以致于教皇利奥十世宣布路德为“异端”。
但实际上,路德的学说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继承了传统基督教教义。
……他摒弃天主教繁琐的圣礼和教阶制度,认为信徒凭着“信”就能与上帝沟通,得到拯救,斥责罗马教会道德沦丧。
“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和有益的事都是善功”;
“所有基督徒,在他们之间除了职务不同以外,没有其他差别……我们有同一个洗礼,同一个福音,同一个信仰。
”路德建立新的信条,对保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曾起过重大作用,得到反封建的各个阶层的拥护。
——摘编自胡玉娟《拯救信仰——评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贽和路德二者的思想相同之处与实质区
别。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和路德思想的不同影响及其成因。
【答案】
(1)相同:
离经判道,批判权威;
宣扬个性,主张平等,强调人正当私欲;
继承传统思想文化。
实质区别:
李贽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但没有超出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
路德的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2)李贽思想并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没有推动社会发生转型;
路德的思想推到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社会发生转型。
原因:
晚明君主专制加强;
还处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16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
国家权力、王权有待提高;
人文主义发展,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众生地位平等”、据材料二“路德是典型的离经叛道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离经判道,批判权威;
宣扬个性,主张平等等方面概括指出李贽和路德二者的思想相同之处。
再从李贽没有超出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路德体现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等方面回答其实质区别。
(2)本题根据材料一“这是带有民主启蒙性质的萌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宣城市 高三上 学期 期末 调研 测试 文科 综合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