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自我理论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327806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335.33KB
积极自我理论Word格式.docx
《积极自我理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自我理论Word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改进和调整阻碍自身优势发挥的弱点
四、管理弱点的具体方法
第四章建立稳定的自尊自信
一、什么是自尊
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需要格外关注学生从学龄期到青春期的心理发展需求。
(1)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学校接受教育。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
埃里克森说:
"
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
能力"
的品质。
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2)青春期(12~18岁):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他们内心最具有代表性的疑问是:
我是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给他们带来困惑,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
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
(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
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地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
忠诚"
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
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总结:
青少年自我发展心理特点
处于青春前期的个体自我评价下降的事实与这个时期是生命中的一个困难时期这一概念是一致的。
这些困难被认为是由青春期所带来的许多变化造成的。
它们包括身体变化(如月经来潮)、认知变化(形式运算思维出现)和社会变化(社会期望的转变和友谊模式的变化)。
1、物理世界——为我们了解自身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是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例如高矮胖瘦,黑白美丑。
2、社会世界
——我们通过社会比较(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获得自身的社会定位或者坐标。
——通过反射性评价(人们获得自我认识的另一种方式是观察其他人对他们的反应。
例如,想像一下一个人讲了个笑话,并觉察到别人都笑了。
这个人可以有理由推断出她是个有幽默感的人。
这种过程形式上被称为反射性评价过程。
)
3、心理世界
——内省:
指个体向内部寻求答案,直接考虑我们的态度、情感和动机。
——自我知觉过程
——因果归因
学习关于自我的心理学效应,可以更好的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
1、乌比冈湖效应
2、焦点效应
3、透明效应
4、巴纳姆效应
5、伤痕效应
1、乌比冈湖效应
起源
乌比冈湖效应(LakeWobegon)的名称,源自盖瑞森·
凯勒(GarrisonKeillor)虚构的草原小镇。
美国有一个公共广播电台的广播小说节目叫做(Aprairiehomecompanion),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该节目的主持人叫GarrisonKeillor,是一个幽默作家,兼写剧本。
这个节目有一个很受欢迎的单元叫做"
NewsfromLakeWobegon"
其形式是由主持人报道一周来他的故乡"
LakeWobegon"
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
LakeWobegon是一个假想的、在美国中部的小镇,镇上的"
女人都很强,男人都长的不错,小孩都在平均水平之上"
(allthewomenarestrong,allthemenaregood-looking,andallthechildrenareaboveaverage)。
不过听过几次节目就可以知道,小镇上各种可笑的事情层出不穷,即该镇上的居民其实也没有聪明到哪去。
这个小镇名字Wobegon取的很有趣,因为在英文里有两个词跟它同音,但意思完全相反:
woebegone:
很惨的样子Woe,begone:
烦恼都烟消云散因为NewsfromLakeWobegon的开场白,使得英文里面有了这个词:
LakeWobegonEffect,意思是把自己高估了。
类似的例子
耶鲁大学心理课教授问大家,你这学期心理学基础课上的怎么样啊?
请给出你在这个班级里的排名或者百分比。
如果大家的估计都很准确或者没有大的偏差,我们应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一半的人做的比平均水平要好,另一半人做的不如另一半。
实际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水平高出了平均水平。
当人们被问及作为学生、老师、爱人,尤其是作为一名司机做的有多好时,人们会系统的大幅度的认为自己比平均值做的要好。
每个开车的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出色的司机(哪怕这个司机可能仅仅是平行泊车比较拿手、或者比较细心、或者敢冒别人不敢冒的险)
社会心理学借用这一词,指人的一种总觉得什么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倾向,即给自己的许多方面打分高过实际水平.用另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自我拉抬偏差(self-enhancingbias).
生活中涉及乌比冈湖效应的方面
1)伦理道德
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比一般人更道德。
一个全国性调查有这样一道题目:
“在一个百分制的量表上,你会给自己的道德和价值打多少分?
”50%的人给自己打分在90分或90分以上,只有11%的人给自己打分在74或74以下。
2)工作能力
90%的商务经理对自己的成就评价超过对其普通同事的评价。
在澳大利亚,86%的人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评价高于平均水平,只有1%的人评价自己低于平均水平。
大多数外科医生认为自己患者的死亡率要低于平均水平。
3)付出
大部分同宿舍高中生或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比其他室友为大家做了更多的事情
4)驾驶技术
多数司机—甚至大部分曾因车祸而住院的司机—都认为自己比一般司机驾车更安全且更熟练。
5)摆脱偏见
人们往往认为他们比其他人更不容易受偏见的影响。
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比多数人更不容易产生自我服务偏见。
2、焦点效应(也称聚光灯效应)
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心理学家跑到实验者面前说,希望你们明天都穿T恤来这里,并且所穿的T恤要带图案。
第二天参加实验的人都穿了带图案的T恤。
有人觉得自己所穿的T恤的图案是令人尴尬的。
心理学家问他们什么样的图案是让自己觉得尴尬的图,排名第一的是Hitler和BarryManiloy。
而被大家公认最好的图案是MartinLutherKingJr和JerrySeifild。
一天后,问实验者“有多少人注意到了你的T恤了?
”
于是实验者走出去问人们,“你们注意到我的T恤了么?
结果显示,他们高估了人们的关注度,这个差距接近两倍。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有100个人看到了,但实际上最多只有50个人看到了。
我们通常认为人们在时刻关注我们,但实际上并没有。
他们都在忙着关注自己。
焦点效应于1999年由季洛维奇和佐夫斯基提出。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
当我们出丑时,总以为别人会注意到自己,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人家或许当时会注意到可是事后马上就忘了,或许根本就无暇注意到你。
没有人会像你自己那样关注自己的。
3、其他例子
有一个关于后悔的研究故事。
问临终的人或很老的人“你生命中有什么让你很后悔的?
”统一的后悔是想尝试却没有尝试过的事。
问他们为什么不尝试时,他们的回答往往是:
“那样做会很傻!
结论:
人们对别人的注意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所以做你想做的。
3、透明效应
社会心理学中发现,人们往往认为我们自己比实际中更容易被看透。
我们的秘密别人很难猜出,但我们通常会觉得我们的秘密要泄露出来。
人们常觉得别人都发现了自己的秘密。
实验
“谁会认为自己是一个糟糕的骗子?
”征集了一名自认为特别不会骗人的现场志愿者。
教授给出了三个问题,参加现场实验的志愿者需要回答这三个问题,但是要求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中有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假的。
其他在场的学生猜测,那个问题的答案是假的。
实验开始前教授预先告诉参与回答问题的志愿者对那个问题的答案撒谎。
第一个问题与回答:
“你去过伦敦么?
”“不,没去过。
第二个问题与回答:
“你有兄弟姐妹么?
”“是的,有一个。
第三个问题与回答:
“你喜欢寿司么?
”“不喜欢。
大家猜测的结果表明,认为第一题和第二题回答问题的志愿者撒谎的人数远远多余认为第三题撒谎的人数。
而教授预先告诉志愿者,在第三个问题回答的时候撒谎。
心理学发现,人们往往认为我们自己比实际中更容易被看透。
人们往往担心、害怕自己的秘密被别人发现,实际上自己不希望别人知道的关于自己的秘密别人很难猜出,所以不必过于担心,应该放下思想包袱。
巴纳姆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
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
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这个效应是以一位广受欢迎的著名魔术师肖曼·
巴纳姆来命名的。
这位著名魔术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
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巴纳姆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任何一流的马戏团应该有能力让每个人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
法国的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测试,他们将臭名昭著的杀人狂魔马塞尔.贝迪德的出生日期等资料寄给了一家自称能借助高科技软件得出精准星座报告的公司,并支付了一笔不菲的报告费用。
三天后,该公司将一份详细的星座报告发送给了研究人员,大致的分析结果如下:
他适应能力很好,可塑性很强,当这些能力得到训练就能发挥出来。
他在生活中充满了活力,在社交圈举止得当。
他富有智慧,是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他非常有道德感,未来生活会富足,是思想健全的中产阶级。
此外,这份星座报告还根据贝迪德的年龄做出了推断,预测他在1970年至1972年间会考虑到感情生活做出承诺。
可事实上是,“颇有道德观”的贝迪德犯下了19条命案,于1946年被处以死刑。
“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现在很多人迷信于算卦,神通,星座等。
其中的原理都来自于这神奇的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带个我们的启示:
不能仅靠外界的一点消息或信息就对事情做出判断。
这样会导致片面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积极 自我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