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控制系统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324473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72KB
疾病控制系统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
《疾病控制系统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疾病控制系统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免疫球蛋白(Ig):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①分泌型(sIg):
体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
②膜结合型(mIg):
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抗体(Ab):
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值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具有免疫功能。
抗体活性存在于α、β和γ球蛋白区。
△Ig结构:
由2条重链(H链)和2条轻链(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
①重链和轻链:
依重链恒定区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将Ig分为IgM,IgD,IgG,IgA,IgE五类。
②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
重链和轻链的V区和C区分别称为VH、VL和CH、CL
③铰链区
④功能区:
L链有VL和CL两个功能区,H链有VH、CH1、CH2、CH3四个功能区,有的Ig有CH4共五个功能区组成。
高变区(HVR):
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更衣变化,称为高变区(HVR),有叫决定簇互补区(CDR)。
⑤水解片段:
木瓜酶水解片段→2个相同的Fab段(抗原结合片段)和1个Fc段(可结晶片段)。
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重链和轻链的VH、CH1组成,Fc段相当于IgG的CH2、CH3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胃蛋白酶水解片段:
一个F(ab’)2段和若干小分子片段PFc’
J链和分泌片
△Ig功能:
识别特异性结合抗原,C区功能主要如下:
①激活补体
②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
a.调理作用(增强吞噬功能);
b.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NK细胞、巨噬细胞结合抗体的Fc段,杀伤靶细胞);
c.介导I型超敏反应(如IgE)
③穿过胎盘和黏膜:
IgG唯一穿过胎盘的;
sIgA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
△血清分型
①Ig的同种型:
同一种属所有个体共有的Ig抗原特异性的标志,主要位于CH和CL上。
根据抗原决定簇的不同,分为以下:
类:
据CH抗原性的差异,将H链分为μ、δ、γ、α、ε
亚类:
同一类Ig由于铰链区氨基酸组成和二硫键数目的差异,分为不同亚类。
型:
据CL抗原性差异将L链分为κ、λ两型。
亚型:
据λ轻链恒定区个别氨基酸差异进一步分为λ1、λ2、λ3、λ4.
②Ig的同种异型: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的分子抗原性不同,可作为一种遗传标记,主要分别于CH和CL上。
③Ig的独特性:
每一种特异性Ig的V区上的抗原特异性。
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1)IgG:
①血清中含量最多的Ig,是血液和胞外液中的主要抗体成分;
②免疫学效应,如调理作用、ADCC作用,IgG1、IgG2、IgG3的CH
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
③唯一通过胎盘的抗体;
④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2)IgM:
①Ig中分子量最大;
②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出现的Ig,脐带血或新生儿血清中IgM升高,表明胎儿曾有宫感染;
③杀菌、溶菌、激活抗体、促进吞噬等作用显著高于IgG;
④天然血型抗体是IgM类别。
3)IgA:
①以单体形式存在;
②局部黏膜抗感染免疫最重要的Ig;
③产妇初乳含SigA
4)IgD:
血清含量很低。
5)IgE:
血清含量极低,亲细胞抗体,其CH2-CH3功能区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上的结合,引起I型超敏反应。
3、抗体的制备
①多克隆抗体:
包含多种抗原决定基的抗原物质免疫动物,刺激多个B细胞产
生多种抗原表位的不同抗体的混合物。
②单克隆抗体:
大多数抗原分子具有多个抗原决定基或称表位,每个表位均可
刺激机体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
4、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的组成
①补体的固有成分:
存在于体液中、参与补体激活(活化)级联反应的补体成
分,包括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4、C2;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
激活途径的MBL、丝氨酸蛋白酶;
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
上述三
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和C9。
②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调节蛋白
③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生物性效应的受体。
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
△激活途径
①经典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
②MBL途径:
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结合至细菌启动激活;
③旁路途径:
病原微生物提供接触表面,从C3开始激活
3条途径具有相同的末端通路,即膜攻击复合物(MAC)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
进化和发挥感染作用过程中,不依赖抗体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先发挥作用,然后才是依赖抗体的经典途径。
※补体经典(传统)途径的激活:
识别阶段(C1q、C1r、C1s参与)→活化阶段(包括C4、C2、C3。
C1s作用于C4和C2产生C4b2b,是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作用于C3,成为C3b和C3a,C3b和C4b2b结合形成C4b2b3b,即C5转化酶。
)→膜攻击阶段(包括C5、C6、C7、C8、C9成分。
C5被C4b2b3b作用后,细胞膜上含抗原的细胞随后C8、C9与之结合形成C5~C9,即膜攻击复合物,使细胞膜穿孔受损。
)
※补体旁路(替代)途径的激活:
生理情况下的准备阶段(C3裂解产生少量C3b,与B因子结合形成C3bB,D因子作用于C3bB,使B因子裂解,形成C3bBb和Ba,Ba为小片段游离于液相,C3bBb即为旁路激活途径中的C3转化酶,与P因子结合成C3bBbP成为稳定的转化酶。
)→激活阶段(细菌脂多糖、肽聚糖、凝集的IgA等激活物质为C3b和C3bBb提供了一种不被灭活的保护性微环境。
C3bBb作用于C3产生更多的C3b,形成C3bBb3b或写成C3bnBb是旁路途径的C5转化酶,作用于C5,产生C5a和C5b。
后续的C6~C9随后结合,作用形式和结果与经典途径相同。
△经典途径的调节:
C1抑制分子;
抑制经典途径C3转化酶形成;
C4结合蛋白与补体受体1;
Ⅰ因子;
膜辅助蛋白;
衰老加速因子。
△旁路途径的调节:
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的组装;
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形成;
促进已形成的C3转化酶解离;
对旁路途径的正性调节作用。
△膜攻击复合物形成的调节:
两种调节蛋白可能是抑制MAC形成并保护正常B细胞免遭补体溶细胞作用的最重要的因子。
△补体的生物性功能:
参与非特异性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应答。
补体在细胞表面激活并形成MAC,介导溶细胞效应;
补体激活过程产生不同的蛋白水解片段,从而介导各种生物性效应。
①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
某些微生物在无抗体存在的情况下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而被溶解,对防止奈瑟菌属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②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a、调理作用:
调理素与细菌及其他颗粒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C3b、C4b和iC3b均是重要的调理素,依赖调理素的吞噬作用,可能是机体抵抗全身性细菌或真菌感染的主要防御机制
b、引起炎症反应:
C3a、C4a、C5a(作用最强)又被称为过敏毒素;
c、清除免疫复合物;
免疫调节作用。
5、细胞因子
△分类:
①白细胞介素(IL)
②干扰素(IFN):
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
IFN-α/β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称为Ⅰ型干扰素,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IFN-α主要由活化T细胞核NK细胞产生,称为Ⅱ型干扰素,有免疫调节功能。
③肿瘤坏死因子(TNF):
TNF-α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抗原刺激的T细胞、活化的NK细胞和肥大细胞也分泌;
TNF-β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又称淋巴毒素)产生。
④集落刺激因子(CSF):
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主要有粒细胞-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
红细胞生成素、干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生成素。
⑤生长因子(GF):
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
⑥趋化性细胞因子
△生物学活性
①介导天然免疫:
主要由单核巨细胞分泌,表现抗病毒和细菌感染作用。
Ⅰ型干扰素(IFN-α/β)、IL-15和IL-12是3种重要的抗病毒细胞因子。
②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
主要由抗原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调节淋巴细胞的激活、生长分化和发挥效应。
③诱导凋亡:
IL-2可诱导活化的细胞发生凋亡,若受损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TNF可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④刺激造血:
骨髓基质细胞和T细胞
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人的MHC通常称为HLA基因(复合体)
MHC多基因特性:
Ⅰ类和Ⅱ类基因的表达产物---HLA分子:
HLAⅠ类分子由重链(α链)和β2-m组成,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识别和提呈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Ⅱ类分子由α链和β链组成,仅表达于淋巴样组织中的各种细胞表面,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MHC多态性:
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
多基因性着重同一个个体中MHC基因座位的变化,而多态性指群体中各座位等位基因的变化。
7、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参与T细胞识别、黏附、活化过程的CD分子主要有:
CD3、CD4、CD8、CD2、CD58、CD28/CTLA-4和CD40L等。
参与B细胞识别、黏附、活化过程的CD分子主要有:
CD79α/CD79β、CD19、CD21、CD81、CD80、CD86和CD40等。
属于CD分子的Fc受体有FcγR、FcαR和FcεR。
细胞黏附分子(CAM):
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黏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使细胞和细胞间,细胞和基质间,或细胞-基质-细胞间发生黏附,参与细胞的识别,细胞的活化和细胞转导,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伸展与移动。
免疫细胞
1、非特异性免疫
△上皮细胞极其作用:
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及其附属成分构成体表物理屏障;
皮肤和黏膜分泌物中的杀、抑菌物质构成体表化学屏障;
皮肤和某些腔道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构成体表微生物屏障。
△吞噬细胞及其作用:
吞噬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主要包括周围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两大类。
巨噬细胞可表达MHCⅠ/Ⅱ类和多种黏附分子,具有IgGFc受体(FcγR)、C3b受体(CRI)多种细胞因子受体等,而无特异的抗原识别受体。
吞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吞噬、杀伤和消除病原微生物;
分泌细胞因子(IL-1、IL-6、IL-8、IL-12、TNF-α等)和其他炎性物质(前列素E、白三烯B4、血小板活化因子、磷脂酶和过氧化物等);
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抗肿瘤作用。
△自然杀伤(NK)细胞及其作用:
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主要分布于周围血和脾,在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中也有少量存在,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活化后可分泌IFN-γ、IFN-α、GM-CSF等,产生免疫调节作用。
△抗原提呈
抗原提呈细胞(APC):
能够加工处理抗原,主要是将处理后的小分子抗原片段——抗原肽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组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疾病 控制系统 中级 基础知识 知识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