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品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3322493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34.68KB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品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品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品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
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三、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
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
,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
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
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
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第四单元土地养育着我们
主题一人们在土地上耕耘
引导课餐桌上的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维护生命的最基本需要。
能力目标:
:
知道这些食物、菜蔬的来源及与土地的关系。
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引发思考,产生了解食物来源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应对当地的饮食、菜肴和食物构成及特点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并且知道这些食物、菜蔬的来源以及与土地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导入。
引导学生:
“我们每个人天天都要吃饭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之一。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探究我们每天的饮食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
2、新授:
全班探究活动。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每天主要需要哪些食物。
”请学生观察教科书插图,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全班交流:
画面的餐桌上都有哪些食物?
3、教师可以将这一话题展开,然后进行讨论:
“我们这里主要出产哪些食物?
”“你平常喜欢吃什么?
”这一讨论主要是指向带有地域性特点的食物和菜蔬。
讨论时,教师根据自己对当地饮食、菜肴、食物构成和特点的了解来把握。
让学生阅读豆博士的话,并明确:
食物是保护和维护生命的基本需求。
即食物是每个人正常生活离不开的,是必须满足的需求。
3、小组讨论。
观察并阅读本页图画乐乐和小文的话,分小组进行讨论:
“通过实例说明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是从哪里来的。
”然后交流汇报:
“例如,面粉、大米、玉米等粮食是在土地上种出来的,白菜、萝卜等蔬菜也是在土地上种植出来的,鱼类等水产是从河湖、海洋中捕捞或养殖的,禽、肉、蛋、奶等食物是通过养殖生产出来的。
4、阅读妞妞的话并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明确:
人要维持正常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我们所需要的食物都是来自土地、河湖、海洋,来自养殖。
5、布置课下的调查和思考:
“食物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板书:
食物来自:
土地、河湖、海洋、养殖……
课题1、萝卜的故事
以萝卜的生长过程为例,体验农业劳动的过程。
了解农业的收获与农民收入及生活的关系。
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和态度。
图片及资料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人们要维持正常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我们所需要的事物大多是土地上通过劳动获得的。
但是,人们是怎样通过农业劳动从土地上取得收获的呢?
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虎子和爷爷是怎样种萝卜的吧。
二、新授:
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本课题的七幅图画,通过讨论或谈话的方式知道:
第一幅图画是播种。
第二幅图画是间苗。
第三幅图画是除草。
第四幅图画是给正在生长的萝卜培土。
第五幅图画是灌溉。
第六幅图画是收获。
第七幅图画是在获得了好收成以后,虎子和爷爷有了收入,精打细算地把收入用于日常生活。
三、阅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人们从收获中留下自己需要的以后,要把剩余的部分拿到市场上卖掉?
”“为什么收获的季节是最开心的季节?
四、阅读教科书中“虎子家卖萝卜的收入和支出帐目”。
“虎子家为什么要用卖萝卜的钱买这些东西?
对照虎子家的劳动收入方式。
讨论:
和自己家的收入方式有什么不同?
自己的父母是怎样通过劳动来维持家庭经济来源的?
总结。
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成果,并概括出农民在土地上生产食物是十分辛劳的,农民们通过他们的劳动得到收成,用于维持他们的生活。
尊重农业劳动
尊重劳动者
课题2、从种植到收获
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不违农时”的规律。
1、了解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
2、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不同的地区适宜种植农作物有一定的规律。
知道土地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食物,保证着人类的生存,从而对生养我们的土地产生由衷的敬意。
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不同的地区适宜种植农作物有一定的规律。
日历(应同时标注有公历、农历和节气)、中国政区图及用于标注的相关农作物的图例。
第一课时
1、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从虎子讲述的‘萝卜的故事’中了解到,从每年3月初种植到5月底收获是萝卜最佳的生产时间。
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好的收成。
这是为什么呢?
讨论问题:
光照和温度有什么关系;
晚照、温度和农作物的生长的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了解一年中“在自然条件下,只有在一段时间里的光照、温度才适合有关农作物的生长”。
3、阅读课文中虎子说的话,结合观察七幅图画通过讨论知道在农村,一年之中春种、夏管、秋收、冬闲的过程。
引导学生讨论:
“结合你在生活中的体会,谈一谈四季里温度和天气有什么特点。
4、教师讲解。
“我们的祖先按自然规律,按照季节的变化确定农时,总结出一年里的二十四节气。
”组织学生阅读本课题的第二段课文和表格,明白表格中的冬小麦、玉米、黄瓜的种植、生长和收获的节气是固定的。
5、教师小结。
朗读并学习背诵二十四节气歌谣。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第二课时
农作物的种植不仅和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都能够种植或出产的。
比如我们每天吃到的食物,商店里出售的食品、蔬菜、水果,并不都是我们这里生产的,有的是本地出产的,有的是从外地运来的。
全班讨论:
你知道哪些农作物生长所要求的土壤、气候是不同的?
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3、阅读中国政区图,通过政区图上的图例了解主要农作物在我国的分布。
引导学生探究:
为什么南方几乎不生产小麦?
水稻在北方也有,可是为什么要少得多?
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
在讨论过程中,不一定只有教师讲,可以由学生汇报作业成果,教师做适当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当的条件,其中光照、温度、水、土壤等条件是最重要的。
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
我们这个地区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我们每天吃到的食物、商店里出售的食品,哪些是本地出产的,哪些是从外地运来的?
4、探究活动。
观察教科书第10页图画所出示的小麦、玉米、甘蔗、大豆、苹果、花生等农作物,并讨论:
这些粮食、蔬菜、水果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小学 四年级 下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