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之方法论YinShunFoundation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321455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20KB
中道之方法论YinShunFoundationWord文档格式.docx
《中道之方法论YinShunFoundation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道之方法论YinShunFoundation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觀家的正義4
※否定生滅的實性──假,契入非生非滅的空性──中道4
3.初章義例同西洋形式邏輯、印度五分三支論法,都是庸俗的淺見6
※生是生非滅,滅是滅非生:
同一、矛盾律;
不許生而可滅,滅而即生:
排中律6
4.中觀的正義──中假義7
※如幻生滅:
生是生,也是滅;
離滅不成其生。
滅是滅,也是生,滅由於生7
5.初章、中假的差別,就是聖凡、迷悟的差別7
6.空有二宗不同(諍)的根源:
對於空的論法不同8
(1)空宗8
(2)有宗8
(3)結:
若以為中觀的論理方法,處處合於唯識家的因明,那簡直是大外行9
(二)月稱9
1.清辨的自立量,沒有理解中觀者與一般人的不同9
2.舉例9
3.結:
中觀與一般認識根本不同(如幻緣起與實有因果),故論理的方法也不同10
三、評10
(一)因明等形式論理,能成立世俗事象,不能通達中觀深義,究竟真理10
(二)不依空相應緣起的論理法,不能論究真理、破邪顯正10
第三節聞量‧比量‧現量11
──本文──
第一節中觀與中論
…〔中略〕…
第二節因明與中觀
1、總說
中觀與中論,是觀察中道、論證中道的方法,是體悟中道實相必不可無的方法。
所以中觀與中論,是中道──真理的方法論;
用世間的術語說,即是論理學。
(1)因明:
僅是正理學派方法(常人的方法論)的修正
一般所說的印度論理學,稱為「正理」,淵源很早。
梵語尼夜耶,譯為正理,正理即是真理;
後來,即轉用為論究考察真理的方法,成為印度論理學的專稱。
這和西洋的邏輯,從邏格思的術語變化而來一樣。
印度的正理學派,約成立於西元之初。
其後,佛教學者也加以採用,特別是法相唯識學,即發展為著名的因明。
正理學派的論理方法,總凡十六句;
他的論式,是五分論法。
到世親及弟子陳那,把五分論法加以改善,成為三支論法。
因明是佛教所用的術語,因為考察事理真相的三支論法,主要是以理由──因支來證明宗義,因支特別重要,故名因明。
然也沒有忘棄正理一詞,如陳那師資所著的《因明正理門論》,《因明入正理門論》等是。
(2)中觀:
本源於佛陀的緣起法
這是空有二宗的根本不同處
現在說中觀,《中論》即是中道的方法論、論理學,這不但事實如此,在名稱也是如此的。
如正理是真理,在印度早成為論理學的專名,而龍樹的《中論》等五部論典,即被稱為「五正理聚」,這可見《中論》等即是以論理方法探究真理之學。
又如《菩提道次論》,即每稱中道觀察為「正理觀察」。
法相唯識家的因明,與龍樹學系的中觀,雖同為論理方法,而因為中觀本源於佛陀的緣起法,因明卻僅是正理學派方法──可說是常人的方法論的修正。
所用的方法不同,所以對究竟實相的中道,也不免有所不同。
這也是空有二宗的根本不同處,所以要特別的揭示出來。
〔1〕中國的古三論師,並未使用因明式的方法。
〔2〕到了唐代的新三論宗,即賢首承日照三藏的學系,也採用了因明(不過,也說他是不究竟的),如《十二門論宗致義記》所說。
〔1〕中觀學在印度,龍樹論是沒有承認正理學系的方法論的。
〔2〕到了清辨,大概是為了爭取唯識學者的同情,完全採用因明的論理法,造《般若燈論》及《掌珍論》等。
這是沒有確見中觀的深義所在,難怪為月稱所破。
2、詳說
為了辨別論理方法的不同,從二方面來說明:
(3)中國古三論師
一、中國古三論師教導學人,有入門的「初章義」與「中假義」。
初章,譬如讀書的先學字母,就是第一課的意思。
要學中觀,〔1〕第一步必須明解初章,即破斥外人的立義;
〔2〕然後進一步修學中觀家的正義──「中假」。
常人、外道,有所得小乘,以至有所得大乘,對於諸法都有一根本的錯誤,根源於此種錯誤而影響一切思想學說,無不成為錯誤的。
非將這一根本錯誤破除,是不能正確的理解中道,進而體悟中道──中觀的。
1.初章義:
外人(中觀者以外的一切)根本而共同的錯誤論證
實體的生滅
初章,為一根本而共同的錯誤的論證法。
今舉「生」「滅」二名而論:
「他有生可生,有滅可滅。
有生可生,生不由滅;
有滅可滅,滅不由生。
生不由滅,生非滅生;
有滅可滅,滅非生滅。
生非滅生,即是自生;
滅非生滅,即是自滅。
自生即是實生,自滅即是實滅」。
他,即是中觀者以外的一切。
他們認為某一事理的存在,是有它的獨立存在性。
如生,即不是由於滅、不離滅而有此「生」的,所以說他不由滅而生,不是待滅不離滅的生。
這樣,即違反緣起的相依相待而有的真理,而成為反緣起的實有了。
在三論師說的實生實滅,即是不合佛法的倒見。
實體的生滅,即說明他的生滅反真理而不能成立了。
2.中假義:
中觀家的正義
※否定生滅的實性──假,契入非生非滅的空性──中道
反之,中觀的正義,即中假義,論說的方法如此:
「今無生可生,無滅可滅。
無生可生,由滅故生;
無滅可滅,由生故滅;
由滅故生,生是滅生;
由生故滅,滅是生滅。
滅生即非生,生滅即非滅。
非生非滅為中道,而生而滅為假名」。
今,即是中觀者。
無生可生,無滅可滅,即本著中觀的畢竟空義,否定有「生」「滅」的自性,也即是不執有實性的生滅。
因此,生是由於滅、待於滅、不離滅的,是依於緣起法的相依相待而成立。
即生的滅,即滅的生,即否定「生」「滅」的實性,契入非生非滅的空性──中道,因而成立「生」與「滅」為因緣的假名。
初章與中假的要義,在指出外人與中觀者,對於一切的一切,有著根本上的認識不同,而成為方法與結論的不同。
如上所說的生滅,中觀宗徹底的確立,緣起法是即生即滅的,這是《阿含經》的根本論題──是生也是滅;
相對性與內在的矛盾性,為緣起法的根本性質。
然這在中觀以外的學者看來,是難得理解的。
3.初章義例同西洋形式邏輯、印度五分三支論法,都是庸俗的淺見
排中律
中觀以外的佛學者,以及一般人,他們以為:
生是生起,滅是消滅;
生既是生,即不是滅;
滅既是滅,即不是生。
生與滅,簡直是隔別無關的。
佛說的「即生即滅」,是怎樣的困惱他們!
本來,這是世間普通的思想方式,和西洋三段論法的形式邏輯相同。
如生是生非滅,滅是滅非生,這近於形式邏輯的同一律與矛盾律;
不許生而可滅滅而即生的,即是排中律。
這種含有根本錯誤的認識及其方法論,西洋的形式邏輯如此,印度的五分作法以及三支論法都如此,都不過是庸俗的淺見。
4.中觀的正義──中假義
滅是滅,也是生,滅由於生
若依中觀的論理說:
生是生,也可以是滅的;
離了滅是不成其為生的。
滅是滅,也是生,滅是由於生,離了生是不成其為滅的。
這從無自性的緣起法,說明如幻的生滅。
這種論理方法,近於辯證的邏輯(自然有他根本的不同點)。
5.初章、中假的差別,就是聖凡、迷悟的差別
古三論師的初章、中假義,是明顯地劃出二種認識的不同;
因認識的不同,所以論理的方式與結論也不能相同。
主張有自相的學者,雖也明因果,說緣起,而因他們不能如實的明見緣起與依據緣起法則,故結果不免於反緣起而流於斷常二邊。
所以要如實的體達中道,對於這種反緣起反中道的認識與論理法,必先加以破斥,纔能引生如實的中道。
這二種認識方法的不同,也即是空宗與有宗的方法論不同,明顯地劃出了兩宗的根本差別。
徹底的說,這種差別,就是聖凡、迷悟的差別。
破迷啟悟,轉凡成聖的根本關鍵,就在我們認識事物的是否正確。
要革新以往含有普遍成見──俱生法執的世俗認識,勢非從中觀的方法論著手不可。
6.空有二宗不同(諍)的根源:
對於空的論法不同
這可以附帶一說空宗與有宗的不同根源。
空宗與有宗所諍的,主要為對於空的論法不同。
(1)空宗
空宗說:
一切法是本性空的;
因為一切法的自性本空,所以一切法是緣起有的。
「空中無色」而「色即是空」,所以空與有不相礙,一切空而可能建立一切因果、罪福,以及凡聖的流轉和還滅。
這點,中觀以外的學者,都難以承認。
(2)有宗
他們以為空是空的,即不是有的;
有是有的,即不是空的。
聽說「一切皆空」,就以為是毀壞一切的惡見,以為一切因果、罪福,甚麼都不能有了,所以至少非有些不空的纔對。
依這種認識而開展的思想,不但外道、小乘,就是大乘的唯識學──有宗,也不免如此。
因之,對於經中的「一切皆空」,〔1〕不是根本的反對它,〔2〕就給以非本義的修正:
空是不了義的,這是依某種意義說的,其實某些某些是不空的。
總之,他們勢必尋出一些不空的作根基,才能建立他們的宇宙觀與人生觀,建立他們的流轉論與還滅論。
(3)結:
若以為中觀的論理方法,處處合於唯識家的因明,那簡直是大外行
空有二宗的諍論不已,根本即淵源於此種認識以及論理方式的不同。
所以假如說:
中觀的論理方法,處處合於唯識家的因明,那簡直是大外行!
(4)月稱
7.清辨的自立量,沒有理解中觀者與一般人的不同
二、由印度傳入西藏的中觀,也有這一分別。
這在月稱論師對於清辨批評佛護的反駁上,可以看出中觀者與一般學者是怎樣不同的。
月稱曾提出兩個名字:
(一)、自續──或譯自立量;
(二)、應成──或譯隨應破。
清辨批評佛護:
不能專於破他,要以因明的論理方式建立緣起性空的自宗。
這如他的《掌珍論》,曾成立二量: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有實,不起,如空華」。
這種自立比量的方法,在月稱看來,是根本沒有理解佛護的意思,沒有理解中觀者與一般人的認識方法如何不同。
因為因明的三支比量,有一基本原則,立敵間要有共同的認識,即宗支的有法及能別,必須彼此極成。
如立「聲是無常」,那麼「所作性故」的因,和「如瓶」的喻,也要彼此有共同了解,這纔能以彼此共同的成立彼此不同的自宗。
月稱在《明句論》裏,對清辨用因明量成立自宗的批評,指出「有法」與「法」,以及「因」「喻」,中觀者與外小等甚麼都不共,這如何能用自立量呢?
這是正確不過的。
8.舉例
即如清辨《掌珍論》的「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
唯識家就可以說:
〔1〕空不是真性有為的法,真性有為是非空非不空的。
〔2〕「緣生故」的因,不但不能成立中觀的空,反而成立唯識的不空。
〔3〕「如幻」,唯識家也不承認如幻是空的。
這可見月稱批評清辨的自立量,是非常正確的。
對於一般非中觀者而自立比量,根本不可能;
僅可以他人所承認而立他比量,即揭破他本身所含的矛盾,所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所以月稱主張隨應破。
9.結:
中觀與一般認識根本不同(如幻緣起與實有因果),故論理的方法也不同
這雖在與清辨辨論是否可以自立比量,其實即說明了中觀者與一般人的認識有根本不同處:
即中觀學者所信解或悟入的如幻緣起,與常人執著實有的因果法,或者也名為緣起,根本不同。
差別的根源,即在於彼此的認識不同,因而論理的方法也不能一致。
3、評
(5)因明等形式論理,能成立世俗事象,不能通達中觀深義,究竟真理
因明等形式論理,是不能用以論證中觀深義的,不能用為通達究極真理的工具。
這在唯識家,也未嘗不知「真如無同喻」。
如《楞伽》等經,都對五支論法有所批評。
但這是說它不能把握究極的真理,在相對的世俗真實上,依舊是有其作用的。
這如依地球為中心以觀測天象,有它範圍內的正確性,若依之擴大觀察,它的正確性就漸漸消失了,不能不加以修正。
用因明等論理來成立世俗的事象,而不能用來探求究竟真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道 方法论 YinShun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