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初二上册第一二单元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317852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36.44KB
新教材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初二上册第一二单元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新教材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初二上册第一二单元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初二上册第一二单元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几外直角?
(3)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小学已学过(观察、操作,没有理性的思考)
初中要提升:
①渗透推理的思想——找几何依据;
②用不等式表示;
③在不能确定三边大小时,需三个不等式;
当能确定最大边时,归结为较小两边之和大于最大边;
构成三角形——表述时强调首尾相接;
④任何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仍需用实验的方法,不能用不等到式性质推理。
至于是否需要补充,已知两边,第三边大于两边之差而小于这两边之和,可根据学生实际择机进行)
第2课时
(1)这三个概念小学未学过,即使“高”小学也没有描述概念,只是直观的
(2)在学习了线段中点、垂线、角平分线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原教材分两节课,中线、角平分线一节,高线一节,而新教材只一节课,会很紧张,特别是高线学生不易理解,教材采用操作、概括、比较、判断、运用相结全的办法进行。
(1)问题驱动:
教师先提出问题:
如图,给定△ABC,能否在BC边上找到一点D,使得AD将△ABC的面积平分?
若BC上有一个动点D,当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线段AD的长度最短?
是否存在将∠BAC平分的线段AD?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①回忆角平分线的概念(明确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②学生动手折出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
③概括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概念;
④比较角平分线与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区别;
⑤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
(3)三角形的中线:
①学生按要求画图;
②概括概念并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
③学生再画另一边上的中线;
④学生做一做1,2,发现的结论应是“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4)高线(原课标叫做高,是本节的难点)小学只是在求面积时提到,没有严格的规定(小学是从数量的角度——高)
①理解概念:
顶点到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并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
②要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画图做一做3;
③引导学生观察概括,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线有什么特征?
第2节定义与命题
原八下第4章命题与证明的相关内容分拆。
定义、命题、证明放在八上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中;
逆命题与逆定理放在八上第2章特殊三角形中;
反证法放在八下第4章平行四边形中
第1课时
1.关于定义:
(1)通过闹出笑话,使学生认识对名词或术语下定义的必要性。
①问:
“什么是黑客?
”
答:
“黑客就是穿着黑色衣服的客人!
②问:
“什么是英特网?
“英特网就是英国制造的特别大的网!
③教练:
“刘翔的百米成绩有进步,已达到9秒9”
领导:
“好!
继续努力,争取超过10秒!
(2)指出:
①定义不能产生歧义(科学性);
②定义不能有遗漏(严谨性);
③定义要言简意赅(简洁性)
2.关于命题
(1)从未课本中8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命题的含义和作用:
凡是判断某一事情正确或不正确的句子,称为命题。
(2)我们研究的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把条件写在“如果”中,把结论写在“那么…”中。
改写时需分清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并用语言叙述出来,需把语言表达完整。
1.命题有真命题与假命题之分
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常常通过推理的方式,即根据已知事实推断未知事实(例2的
(1));
也有一些真命题是人们经过长期实践,公认为正确的;
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是举反例。
反例——即条件成立但结论不成立的实例。
原教材甚至修改稿时仍把反例与证明作为一节,正式定稿时删除了这一节,其实原教材中在第一节简述命题真假时已经用了说明假命题的方法,有重复之嫌,但删节了后需适当加强训练(做一做,或适当补充),并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课内练习1)。
2.定理与基本事实(公理)在学生体验了命题真假及判断方法后,总结真命题的两种类型,并指出定理与基本事实是我们判断推理的依据。
(学几何就是要理解并适当记忆定义、基本事实、定理)。
教师更应明确:
(9条基本事实,55个左右的几何定理)
九条基本事实:
(1)掌握基本事实: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掌握基本事实:
两点间直线段最短。
(3)掌握基本事实: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垂直。
(4)掌握基本事实: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5)掌握基本事实: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6)掌握基本事实: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掌握基本事实: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8)掌握基本事实: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9)掌握基本事实:
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第3节证明
本节课侧重理解证明的必要性与含义,下节课侧重于证明的格式及寻找证明思路的方法(后者要随着几何事实的不断丰富,不断的加以引导与训练)
1.通过有趣的实例说明证明的必要性:
观察不可靠(眼见“为”实,眼见不实),测量(实验)有误差,举例不完整。
2.证明的含义:
可从实例出发,因为学生已有推理的体验,如上节课中例2的
(1),也可举一个平行线的推理问题。
然后总结“证明”的含义:
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往往需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包括推论),一步一步推得结论成立,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含义主要是以下几点:
(1)要从已知出发,特别是刚开始学习证明,必须要求学生从已知出发,如“
直线AB与CD相交于O,
AOC=
BOD”。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推理过程中的想当然现象。
(2)要做到言必有据。
如“
直线AB与CD相交于O(已知),
BOD(对顶角相等)”。
几何证明必须依据学过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推论)”。
目前的训练题因学生已经掌握的几何事实较少(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的性质),要利用问题相对较为简单的时机,多引导学生思考证明的含义及证明的书写步骤。
1.证明命题“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是真命题
(1)不用再出现定理的发现过程,因为小学已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而且学生已对结论熟记于心。
(2)教材的目的:
一是通过证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含义,即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需通过推理;
二是通过证明让学生体验并总结证明真命题的一般步骤:
①按题意画出图形;
②分清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结合图形,在“已知”中写出条件,在“求证”中写出结论;
③在“证明”中写出推理过程。
三是完成了认识三角形中对三角形的角的认识,包括对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推导和掌握,说明推论的含义。
(3)关于证明方法和思路的寻找,要渗透“执果索因”分析法寻找思路的方法,这是本节的难点,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推理需添辅助线。
可引导学生思考:
①平角等于多少度?
②小学我们是如何探索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为
的(用剪拼的办法);
③如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成组成平角的三个部分,角的位置改变现在唯一的办法是通过平行线。
④让学生反思添辅助线的作用,可改变考察对象的位置,把条件集中起来。
教师强调:
一是添辅助线一般画成虚线;
二是添辅助线只能符合一个条件,如这里不能写成“过点A作MN∥BC,使
MAB=
B”。
(4)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证明必须做到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依据作为推理的理由,可以写在每一步后的括号内。
(5)为让学生体会证明文字命题是真命题的一般步骤,可把书本中的作业题3“三角形不共点的三个外角的和等于
”作为课内训练题。
2.书上例题可让学生自行完成小组交流,重点解决让学生体会添辅助线的作用是什么?
可有那些添法?
书写过程是否规范,做到言必有据。
3.要布置学生课外阅读“费马和他的猜想”,体会证明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4节全等三角形
1.理解全等图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表示法、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指出为便于寻找对应边、对应角我们在现阶段要求把对应顶点写成对应位置上,今后熟练了不作要求。
2.重点放在呈现各种形式的全等三角形的图形(如下,但必须恰当的加一些条件),如例1,让学生寻找对应角、对应边:
①理解公共边、公共角是对应边、对应角;
②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
3.例2直接用定义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第5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可以通过问题引入新课:
①什么是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②全等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相等,三对对应角也相等,那么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需要这样6个条件呢?
我们希望寻求简洁的判定方法。
2.通过学生已知三边长画三角形,并同桌同学叠合的操作,直接用“一般地,我们有如下的基本事实1: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3.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1)实验演示,让学生体会到,只确定三角形两边的长度,三角形是不能确定的,同时确定三角形的三边长,这个三角形就唯一确定了;
(2)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含义:
即当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唯一确定了;
(3)依据是三角形全等判定的基本事实1;
(4)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学生举例。
4.运用判定方法1:
(1)例1,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两个角相等,学生已有的经验是通过平行线证明角相等,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是首次出现,教师应渗透“执果索因”的分析法,引导学生想:
要证这两个角相等,只须证那两个三角形全等;
②已经具有那些条件了(两边对应相等),还需什么条件?
③注意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等这些隐含条件。
(2)尺规作角平分线的方法及验证。
这是基本作图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并理解其用图原理。
1.引入:
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猜想。
利用研究三角形稳定性时的实验操作,思考当时我们是确定了第三边长就能唯一确定一个三角形。
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情形呢?
即除了增加第三边外,还可以增加什么条件?
2.用图形及符号语言表示条件,并用又叠合的办法说明全等。
并直接提出基本事实2: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3.例3的证明仍需让学生经历寻找条件的过程。
4.中垂线的性质定理的处理方式与原有方式有了变化。
原教材:
现教材:
其实更加强调了“操作、观察、概括、验证的过程”
5.探究活动: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请说明理由。
不一定。
包括3种情形:
①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②两边及一边的对角与相等的一边的邻角相等;
③两边及其中相等的一边的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初二上册第一二单元备课资料 新教材 浙教版 八年 级数 初二 上册 第一 单元 备课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