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内部期末复习先秦两汉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1330480
- 上传时间:2022-10-2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4.37KB
北大中文系内部期末复习先秦两汉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北大中文系内部期末复习先秦两汉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中文系内部期末复习先秦两汉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大中文系内部期末复习先秦两汉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节关于文艺的起源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它是根据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产生出来的。
第二节上古歌谣一些古籍中保存下来的少数质朴的歌谣,从思想和形式看,比较接近原始形态。
它们不但形式淳朴自然,内容也多是反映远古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
原始歌谣的主要特征:
产生于生产劳动,集体口头创作,语言淳朴、节奏短促,以二言为主,具有诗、乐、舞综合性。
第三节古代神话几个著名神话的讲解分析《共工怒触不周之山》:
反映了原始人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幼稚解释,以及大胆想象、探索。
《女娲补天》:
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斗争,概括了人类智慧和对自己力量的自信。
《夸父逐日》:
反映了人类向自然大胆的挑战;前人不忘造福后人的美德。
《精卫填海》:
以悲剧的方式反映和赞颂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百折不回、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后羿射日》:
不仅反映出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还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天体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人类伟大发明――弓箭的赞美。
《鲧禹治水》:
反映了远古人民与自然斗争时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
第四章《诗经》
第一节书名、篇名、分类、作者及创作年代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约公元前十世纪公元前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
原称《诗》或《诗三百》,
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称为《诗经》。
《诗经》作品产生地区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及江汉流域。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包括小雅、大雅,“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风、雅、颂是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而划分的。
“风”的含义,据朱熹《诗集传•国风序》,是“民俗歌谣之诗也”。
十五国风,实即十五个地区的地方音乐。
“雅”的含义,据梁启超说,是指“中原正声”,亦即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颂”则是“宗庙之乐歌”(朱熹《诗集传•颂序》),是在宗庙祭祀时所用的舞曲。
第二节结集成书及流传
《诗经》作者多不可考。
其中民歌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由“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以其音律、以闻天子”。
《诗经》有的是文人“献诗”而得。
《诗经》的编订者是太师。
孔子“删诗”说是不可靠的。
秦代焚书之后,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
今存仅毛诗”一家。
毛诗附有大序、小
序,是汉人解诗之作。
第三节《诗经》的思想内容
―.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农事诗
讲解分析《豳风七月》。
《七月》反映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展现了周代农业生活的风俗画面。
《周南芣苢》反映了劳动者愉快的劳动生活。
(二)徭役诗
讲解分析:
《小雅采薇》,这是一首反映久戍不归、思念家乡的诗。
《小雅何草不黄》是长
年服役者的痛苦和怨愤的写照;《豳风东山》更是深刻动人,反映了征人还乡途中悲喜交集
的复杂心理。
讲解分析《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启盼久来归丈夫的思妇诗。
(三)爱情婚姻诗
讲解分析《周南关睢》男主人公大胆、真率、健康的爱情追求;《邶风静女》中青年男女
幽会的情趣;《郑风溱洧》中青年男女相伴游春时相互戏谑的主动、热情、亲昵、开朗、大方;《秦风兼葭》则表现了相思者寻觅和苦恼;《鄘风柏舟》是少女怨恨反抗家长对婚姻的干涉。
讲解分析《卫风氓》,它反映了妇女被丈夫欺凌和遗弃的悲剧;《邶风谷风》也是一首弃妇诗。
(四)爱国诗
讲解分析《秦风无衣》,它反映了人民团结一心、反抗外敌的情景,洋溢着深厚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精神。
《小雅采薇》交织着士兵的爱国热情和诉说战争生活劳苦悲伤的复杂情绪。
许穆夫人的《鄘风载驰》也是一首爱国诗。
五)讽谕诗
二
.古老的民族史诗
(
一)
《大雅
生民》
(
二)
《大雅
公刘》
(
三)
《大雅
皇矣》
(四)
《大雅
皇矣》
(五)
《大雅
大明》
简介《邶风新台》、《陈风株林》、《鄘风墙有茨》、《秦风黄鸟》等诗。
叙述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的历史。
叙述公刘率周人由邰迁豳垦荒造屋情形。
记述古公禀父率众迁岐创业史。
歌颂文王伐崇、伐密战绩。
赞颂武王伐纣成功。
这五篇史诗,较完整地勾勒出周人发祥、创业、建国史。
三.文人诗的思想内容
在《雅》诗和《国风》中,都有怨刺诗,亦即前人所谓“变风”、“变雅”。
《毛诗序》指出: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汉书?
礼乐志》也说:
“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
”这些话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怨刺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伦理因素,指明了怨刺诗的主旨所在。
怨刺诗主要产生于西周末年厉、幽时期及其以后,无不带
有乱世的鲜明印记。
“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
有的借古讽今,如“托于文王所以嗟叹殷纣”(朱熹《诗集传》卷十八)而刺厉王的《大雅?
荡》。
又如《小雅?
正月》相传为“大夫刺幽王”《(毛诗序》)。
诗人以“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儆戒今王,是更直接的经验教训。
更多的作品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
如《大雅?
民劳》相传为召穆公刺厉王。
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
为主题的怨刺诗,如《小雅?
巷伯》对谗佞小人的切齿痛恨。
“二雅”中的怨刺诗多出自贵族文人之手,《国风》中的怨刺诗则多出自民间,因而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魏风?
硕鼠》揭示了在奴隶主残酷剥削压榨下,奴隶们辛勤劳动果实被掠夺一空,以致无以为生、流落四方的悲惨现实。
第四节《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题材广泛,真实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二)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民歌作者以淳朴自然的语言、形式,自然流露思想感情,反映了人民朴实的生活和愿望,淳
朴自然,一片天籁。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接描写陈述。
比就是打比喻。
兴一般是在开头用两句话写一下周围景物,以引起下
面歌词。
大量而成功的运用比、兴手法,确为《诗经》民歌重要艺术特色之一,也构成了它的浓郁风土气息。
(四)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
产生于人民集体口头传唱的歌,自然形成了联章复叠形式,既便于记忆、传诵,又形成回旋
跌宕的艺术效果。
句式既以四言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灵活自如。
(五)动词、形容词的恰当运用,用重言叠字拟声状貌,穷形尽相,声情毕肖,双声叠韵使
声调更趋谐美。
声音和谐自然动乎天机,不费雕刻”而自然成韵。
第五章先秦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可以概括为两类:
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说理文,又称诸子散文;一
是以记历史人物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为主的散文。
第一节历史散文
(一)《春秋》和《左传》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但记事过于简略。
孔子修订《春秋》,并
不在于纯客观地记录历史事件,而是通过遣词造句,寓示褒贬,也就是所谓春秋笔法”。
《左传》与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合称为:
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
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
《左传》的思想观点及政治倾向:
在天人关系中比较强调人的作用;在君、民关系中,比较
重视民的作用,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持不隐恶”的态度,赞扬了有作为的政治
家和有爱国思想的人物,但也宣扬了迷信思想及某些宿命论观点。
《左传》的艺术性:
长于描写战争,善于在矛盾斗争中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语言精练传神;善于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它对战争的描写有三个特点。
一是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交待得很清楚,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等皆是如此。
二是作者常着眼于战争胜负的政治分析,有卓越越的历史家的眼光。
象秦晋殽之战,作者着重写了秦国国内意见的不统一,秦穆公完全听不进蹇叔的正确意见,又通过王孙满之口指出秦师轻而无礼”,通过先轸之口指出秦国出师不义,
以贪勤民”。
而晋国则是同仇敌忾,并且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这样,未及交锋而胜负已判。
对于战场上双方的交兵,则轻轻一笔带过。
三是在描写战争时时常穿插一些有兴味的细节,有时寥寥几笔,便能勾画出一些生动难忘的镜头。
)
(《左传》叙事详密完整,情节曲折生动。
如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记晋公子重耳出亡。
重耳在外凡十九年,历经八国,《左传》依次叙事,或详或略,参差错落,既写出了重耳逐
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又与后面的叙事紧密联系。
清冯李骅《读左卮言》谓《左传》议论之
精,辞令之妙,都经妙手删润,然尚有底本。
至叙事全由自己剪裁。
”就是指《左传》的叙
事比辞令、议论更能显出作者的创造性。
)
(富有艺术魅力的应对辞令。
《左传》中行人辞令之美历来极受称道,但实际上其他人员的
应对辞令也常常十分精彩。
象《秦晋殽之战》中百里孟明视对阳处父所讲的话,绵里藏针,在貌似感激的词句里透露了报仇雪耻的决心。
又如僖公三十年郑国烛之武对秦穆公的一番说
词,分析利害,洞察幽微,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一席话化敌为友,挽救了国家的危亡。
)
(二)《国语》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主要记言。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
《国语》中表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本思想。
如《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中表现了某种程度的爱国思想,如《晋语》四中对郑国大夫叔詹的描写。
对统治者的奢侈荒淫,它也有所揭露。
如《晋语》八“叔向贺贫”中列举一些贵族“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结果招致杀身灭宗之祸。
《国语》在文学性上不如《左传》和《战国策》,但也有它自己的特色。
《国语》的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既与《尚书》的佶屈聱牙大不相同,也有别于《春秋》的凝练含蓄。
其所用词汇大都明白易懂,句式也比较接近口语。
某些记事的篇章,有时也写得情节曲折、形象生动。
如《晋语》二“骊姬谮杀太子申生”,对晋献公的昏愦愚妄、骊姬的阴险诡诈、申生的软弱顺从,均有十分生动的描绘。
《国语》包括二百四十三则长短不等的故实,各含繁简不一的情节。
其中颇有一些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如《晋语五》记灵公使鉏麑杀赵宣子,鉏麑自杀前的一番慨叹,记之凿凿,何从得知?
再如《晋语一》记骊姬夜半而泣谮申生,如此枕边之言,旁人又何从得知?
这些描写,曾被指为“荒唐诬妄“。
其实这样一些描写正闪耀着文学的光彩。
(三)《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纂集的一部国别史,记言为主,作者无可考。
《战国策》思想复杂,主要反映战国纵横家的思想,对游说之客的活动和他们的奇智异谋、策略,作者真实记载,也予以颂扬。
也对某些有远见、正义之士作了颂扬。
《战国策》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在:
(1)崇尚计谋策略。
(2)重视名位利禄。
(3)注意明势审时。
从文学的角度看,《战国策》的成就却很大。
它叙事状物,铺排扬厉,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
如《齐策》一中苏秦对齐王夸说齐国力之强、临淄之富,铺陈夸张、多用排比,音韵铿锵和谐,对后世辞赋影响甚大。
它说理论事,纵横驰聘,富有雄辩性。
如《赵策》三的“鲁仲连义不帝秦”。
鲁仲连为了说服辛垣衍取消帝秦的主张,他首先从道义出发,指出秦是“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权使其士,虏使其民”,表现自己誓死不愿帝秦;接着列举周威王、商纣王为例,瓿析帝秦的危害;接着又举邹、鲁之臣为例激励三晋大臣,激励辛垣衍;最后又剖析帝秦将对辛垣衍自身的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威胁,终于使辛垣衍折服。
列举史实,剖析利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战国策》中描绘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如朝秦暮楚追逐功名的策士苏秦(《秦策》一),善于讽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大 中文系 内部 期末 复习 先秦 两汉 文学史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