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盛宣怀的两重面孔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300810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0.93KB
名人故事盛宣怀的两重面孔Word文档格式.docx
《名人故事盛宣怀的两重面孔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人故事盛宣怀的两重面孔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名人故事:
盛宣怀的两重面孔
常州大马元巷18号前门,一株粉色晚樱烂漫绽放,映得身后一栋砖红色老别墅如水墨画一般美妙。
正是江南暮春时分,踏进挂着“盛宣怀故居”牌子的大门口,里头是十来户人家杂居的大杂院。
这里是盛家老宅。
道光二十四年,在安吉做县令的盛隆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家中宅院里的一颗老杏树发花如锦。
这一年,盛家果然喜事连连:
春天,盛隆次子盛康高中进士;
秋末,盛康迎来自己第一个儿子。
因为之前得到的梦中吉兆,盛隆给新添的孙子取字“杏荪”。
盛家是常州官宦世家。
到盛康这一代,受常州学风影响,注重“经世致用”之学。
他打得一手好算盘,曾做过粮道、盐道的官职,编有《皇朝经世文续编》一书。
对从小聪颖过人的长子盛宣怀,他常常勉励其从事“有用之学”。
1860年,太平天国攻占江南地区。
17岁的盛宣怀跟着祖父盛隆取道海路,又途经浙江、安徽、江西,辗转半年投奔在湖北为胡林翼办粮草的父亲盛康。
此后,他在湖北居住五六年。
湖北处天京上游,扼东西南北之咽喉,此时正是湘军屯兵和太平天国对决的战略要地。
在湘军首领胡林翼和其继任者严树森治下,湖北以“军务吏治,严明整饬,冠于各行省”。
少年盛宣怀耳濡目染,事事研求,“慨然以匡时济世自期,生平事功,基于此矣。
”
此时,李鸿章也来到湖北,在曾国藩幕中辅佐办营务,和盛康成为同僚。
他对长于理财和办理军需的盛康颇为欣赏,曾手书“萧何关中,刘晏河北”以相应和。
待平定太平天国后,他以“才具优长”向清廷推荐盛康。
盛康因此步步高升。
这段“雅故”也为长子未来的机缘埋下了一处伏笔。
因为接连有功于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之乱,李鸿章成为炙手可热的朝中重臣。
1870年,他奉旨赴陕西防剿回民起义。
因为幕下急需人才,追随李鸿章多年的无锡人士杨宗濂就把老友之子盛宣怀举荐给他。
在人才济济的李府门下,这个25岁的年轻人很快展露了自己的机敏、才识和勤勉。
据《行述》记载,他常常为公务骑马奔走于陕西、山西的山川中,盛夏炎暑,日行百里而不知辛苦。
盛宣怀逐渐得到了李鸿章的赏识,先担任类似机要秘书的职位,后会办甘陕后路粮台和淮军后路营务处工作。
这让他常常因采办军需物品,往来于天津和上海等通商口岸,得以见识西方资本主义刺激下出现的种种新事物。
1870年7月,在甘、陕平乱的李鸿章接到朝廷急令,命他率淮军至天津,接替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
成功调解教案后,李鸿章取代他的老师成为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大臣。
这标志着李鸿章进入中央权力的核心,参与晚清内政外交的重大决策。
在之后25年间,虽仍受制于满清权贵,但李鸿章无疑是清廷实际的丞相和第一权臣。
这也给25岁的盛宣怀提供了一个走上历史舞台的契机。
▲ 毕生第一知己
晚清著名诗人、名臣陈宝箴长子、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曾评说:
盛宣怀“最受知李文忠公(李鸿章谥号)”。
而盛宣怀也将李鸿章“引为毕生第一知己”。
这位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晚清第一权臣,在甲午战败后自嘲为大清这一间破屋的“裱糊匠”,被《剑桥中国晚清史》的主编、学者刘广京称为“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和领导人”。
自1860年代,在上海见识洋人的坚船利炮和先进技术后,李鸿章开始推行洋务,接连创办江南制造局等三家近代军工企业。
出任直隶总督后,李鸿章的视野越发弘阔。
在1872年的一份奏折里,他提出了中国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说法。
考察西方强国的发展现状,他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把洋务运动的重心转向了“求富”——创办民用型近代企业,和西方列强争夺利权。
为了实现“自强求富”大计,李鸿章在督直的25年间铺开了一张由幕僚、同年、同僚组成的网络:
同样具有开明思想的各省督抚如沈葆桢、张之洞、刘坤一、丁日昌等人,是他推行洋务运动的联盟者,而盛宣怀就是李氏洋务事业中得力的执行人——人称“合肥相国之左右臂膀”。
对李鸿章,盛宣怀每每以“恩师”、“傅相”相称呼;
若是私底下发牢骚,则称之为“合肥”。
他曾对李表明心迹:
除努力办好轮船、电报之外,“竭我生之精力,必当助我中堂办成铁矿、银行、邮政、织布数事,百年之后,或可以姓名附列于中堂传策之后,吾愿足矣。
中堂得无笑我言大而夸乎?
职道每念督抚姓名得传后世者几人哉?
遑论其下。
是故做官不及做事多矣。
这一腔表白如今都已成为历史事实——谈到近代史,绕不开李鸿章,谈及李鸿章极具争议的一生、他的功过成败,绕不开盛宣怀。
在中国近代史上,两人均以“行做大事”和誉毁参半而留名于史籍。
李鸿章对盛宣怀一直进行悉心栽培和磨砺,交给他创办一系列近代工商业企业的机会,也为他打通官场升迁的途径。
在李鸿章的提携下,盛宣怀“行大事”兼“做高官”,十余年间从一个小小的幕僚一路晋升至天津海关道的要职。
这种恩师对门生的关照是全方位的。
1875年,盛宣怀独当一面在湖北办煤铁矿。
在李鸿章写给他的指导信函中,还附有这么一笔留言:
“闻金陵豪将花赌颇盛,而执事亦跌宕其中,毋亦少年积习欤!
”——全然一副长辈谆谆教诲之姿:
告诫他莫再犯年少荒唐时的老毛病了!
在盛宣怀的事业生涯中,他和张之洞、沈葆桢、刘坤一等一干晚清重臣都保持着密切往来。
招商局买下旗昌洋行的船只,就是盛宣怀从沈葆桢那里借来的银子。
他也接办了张之洞失败的汉阳铁厂。
义和团运动中,他联合几位大吏,导演了一出抗旨的“东南互保”大戏。
张之洞对盛宣怀的干才与见识极为欣赏,从不吝惜溢美之词。
汉阳铁厂初建时,他曾有意由盛宣怀出面任经理。
在致李鸿章的信中,他也大加赞誉:
“方今有才思、有魄力、深通西法商务者,惟津海关盛道为最。
1886年张之洞在两广总督任上时,曾邀盛宣怀南下办洋务。
盛则向李鸿章表示,“谁肯以丑恶无益之干求,商诸爱憎无常之大吏”,以示不应张之招而一心追随李鸿章的忠心。
在随侍李鸿章的三十多年里,两人也有摩擦。
1870年代,盛宣怀奉李鸿章命到湖北开矿,失败。
李鸿章责令盛宣怀自己赔上亏空,前后共计十万串钱。
盛对此事耿耿于怀十余年。
1896年,当张之洞、王文韶联合推荐盛宣怀督办中国铁路总公司。
他回想往年所受之“亏待”,向好友发牢骚,说自己“事合肥(李鸿章)三十年,从不争牌子。
合肥亦抑之使不得进。
同患难而不能效指臂之力”。
然而,这些小小的龃龉,并不能真正动摇两人间的同盟关系。
盛宣怀也说,两人“亲之至”,所以“责之严”。
1901年,李鸿章决定同意和俄罗斯签条约,盛宣怀竭力阻挠,甚至以语言冲撞,说李“庇俄”,有如“另有波折”则不能“搪塞”之言。
办洋务实业,是千年未有之事。
自始至终,李鸿章都遭遇了顽固守旧派的阻挠、同僚们的妒忌、“清议派”的攻击。
身为李氏洋务事业的主持人,盛宣怀则是这些政治对手攻击李鸿章的一个要穴。
两人都勇于任事。
在种种非议中,有勇往直前的魄力与决心,以及为达目的有时不惜采用有违儒家正统伦理的手段。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开始失势。
此时,盛宣怀开始大发迹,进入中枢机构。
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之职的王文韶对他也赞赏、提携有加。
但盛宣怀和身处广东一隅的李鸿章保持着频繁的电报、书信往来,互通消息、联络商议要事。
他始终被视作李鸿章集团的核心成员,是李在中央的“眼线”。
1900年,年近八旬、重病缠身的李鸿章再次被清廷召用,北上“全权”处理义和团运动引发的政治危机。
停留上海时,他和盛宣怀密谈两日,以“和局定,我必死”那样只有极亲厚的灵魂知己间才能相托告的心腹话。
▲ 铁板模样的“官督商办”
1872年12月函咨总理衙门时,李鸿章概括了“官督商办”的准则:
“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候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即企业不为政府所有,所有权属于股份企业,“官督商办”后来成为1870年代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主要模式,轮船招商局、湖北矿务局、开平矿务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都采取了这一方式。
李鸿章首倡的中国近代工业化“官督商办”模式,最初来自盛宣怀的构想。
当时,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们一心想发展中国近代工业企业,却苦于清廷国库不足,因而想调动、吸纳民间资金来实现富强大计。
另一方面,在缺乏商业传统和制度保障的社会里,通商口岸的商人们却宁愿把资金投向外国商行。
曾在招商局做过会办的郑观应在他的《救时揭要》中指出:
1871年到1872年,上海长江轮船多至十七八只,计其本已在一二百万,“皆华商之资,附洋行而贸易者十居其九。
”郑观应说,中国商人其实不愿意“以资附洋”,但外国人似乎比中国官吏更值得信任,“夫商之不愿者,畏官之威,与畏官之无信而已。
1872年,“每欲有所陈说”的盛宣怀向李鸿章递交了一份如何组建运营轮船公司的《轮船章程》。
在这份后来被视作中国一个集商资商办的章程里,盛宣怀试图打通官商之间彼此隔阂、“久不联络”的局面。
盛宣怀认为,中国自办轮运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国家是否“重商情”,以及如何为商人设身处地打算。
他共拟定了六条章程,涉及轮船的组织、管理、经费、船只、如何应对洋商的竞争,以及政府给予怎样的优惠扶植政策。
譬如,为了保证能和洋行竞争,政府给予漕运的业务扶植;
政府不能随意侵占公司利益,“官场来往搭客、搭货亦照例收取水脚”等等。
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企业不为政府所有,所有权归合股组织。
这使得调动大量商人资本成为可能。
这份周密、漂亮的《章程》完全不像出自一个初涉商场的年轻小官僚之手。
可惜没有得到政府派来的旧式商人、浙江海运委员朱其昂的认可。
朱坚持领官项、设官局,他后来领官款20万串后在上海办“轮船招商公局”,只靠运漕粮为营生。
几个月后,“公局”就陷入停滞状态。
在朱的“官办”思路下,招股也很不顺利。
到1873年4月,只收到一名商人一万两现款的股金。
上海商界两位和官场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人物——“红顶”商人胡雪岩和茶商李振玉都婉言拒绝入股。
“官办”失败后,李鸿章又回到盛宣怀最初提出的“商办”思路。
这次,他委任了有着丰富经验的买办商人唐廷枢为总办,徐润为会办。
唐、徐二人皆任洋行买办达十年之久。
凭借他们在华洋商界、轮船航运方面拥有的广泛人脉资源,50万两的股本很顺利地就招齐。
当时,代表商人股东的总办唐、徐二人主管揽载、招股等轮运,代表官方的朱其昂主管漕运。
盛宣怀则被李鸿章任命为兼管漕运和揽载事宜,既代表官,又代表商,成为联络、调和官商的关键人物。
终其一生,他都在“官”与“商”的两重角色之间徘徊。
虽然未能如愿坐上招商局的头把交椅,之后又奉李鸿章之命到湖北勘矿,盛宣怀在招商局的经营和发展中还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尤以以小吃大、收购美国昌旗轮船公司这一令国人扬眉吐气的一战为重要一笔。
当时,旗昌、太古、怡和三家洋行垄断了中国沿海和长江内河的货运,旗昌是其中历史久、实力强的一家。
随着轮船招商局的加入,洋行的垄断被打破。
为打压招商局,洋商们一度把水脚(水路运输费用)压至一半。
恶战三年下来,几无利润可言,旗昌更是出现了严重的亏损。
旗昌新老板上任后,有把旗下轮运业资产出售的念头。
1876年年底,徐润获知消息后亲自跑到湖北武穴,找正在勘矿的盛宣怀商量。
盛宣怀认为筹款不难,担心的是吃下以后“船多货少、洋商争衡”的问题。
听完徐、唐的解说后,他特地从湖北赶回和有关人员商谈此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人 故事 盛宣怀 两重 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