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56单元集体备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298981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X
- 页数:51
- 大小:41.55KB
五年级56单元集体备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五年级56单元集体备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56单元集体备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批注或调整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简介《史记》:
我国西汉司马迁写的杰出的历史文学著作,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改编自这部名著。
2.板书课题:
将相和齐读课题。
3.释题:
课题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
“和”是什么意思?
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将与相和好如初了,这说明其中还有个从不和到和的过程。
文章通过几个小故事给我们讲述这个过程的呢?
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试着给这几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2.学生初读后交流小标题: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谁来简单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读文后练说)
三、精读探究感受人物形象
1.导语过渡:
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又立了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战功赫赫的廉颇很不服气,他说了什么?
指名读16节。
2.探讨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
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1——10节)画出蔺相如说的话
第一处(第6节):
指名读,思考:
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
(读1——7节,理解赵王的“为难”。
)
指名再读第6节,从他的话里你感受到什么?
抓住“想了一会儿、愿意、一定”体会。
再次带着感受和理解齐读第六节。
第二处:
(第8节中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学法同前。
第三处:
(第8节中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
理解“理直气壮”。
从“我的脑袋和璧一块儿撞碎”体会到什么?
第四处:
(第9节中)理解“大大方方”。
和氏璧已不在手上,为什么还能大大方方?
说明了什么?
3.小结: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我们分明从他说的话里感受到他并不是“就靠一张嘴”。
板书设计
公忠为国
廉颇
蔺相如
完璧归赵
勇敢机智
不和
渑池之会
英勇善战智勇双全
和负荆请罪勇于改过顾全大局
作业布置
有感情练读“完璧归赵”的故事,讲述故事。
第2课时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课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讨了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蔺相如并不是“就靠一张嘴”被封为上大夫,而是凭着他的勇敢机智立下大功。
现在我们来看看“渑池之会”上他的表现。
二、继续深究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11——14节)画出蔺相如说的话。
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引读13节,从蔺相如的话里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理解“鼓瑟”与“击缶”的区别。
从秦王击缶可以看出什么?
2.小结过渡: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又立下大功,因而被封为上卿。
他凭借的绝不是“就靠一张嘴”。
但这位敢与秦王针锋相对的勇士、英雄,却在听了别人传来的廉颇的一番话后就像老鼠见了猫一般地躲避廉颇。
这是为什么呢?
廉颇到底说了一番什么话?
三、话语比照感悟品质
1.引导学生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出示语句比较。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
蔺相如说: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2.
你仔仔细细地读他们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点:
一是人称不同。
廉颇称呼蔺相如“他蔺相如”,显然有不敬之意。
不仅直呼其名,而且还在名字前边加了一个“他”字,更突出了廉颇的不服气。
而蔺相如始终尊称廉颇为“廉将军”,实为真心诚意敬仰这位老将军。
这样的称呼,已经把廉颇的居功自傲与蔺相如的真心诚意表现得十分明白。
二是排名次序不同。
廉颇始终将自己排在第一位,从“我廉颇……他蔺相如……”这样的顺序中展现;
而蔺相如却始终把廉颇排在第一位,从“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中可见。
这就将廉颇的自傲与蔺相如的谦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是关注的中心不同。
廉颇居功自傲,关键在于以个人私利为中心,蔺相如顾全大局,关键在于以国家为中心。
廉颇口口声声“我”、“我”、“我”,连说三个,丝毫没有提到赵国;
而蔺相如句句说的是“我们赵国”,也是连说三遍,全然没有涉及个人私利。
3.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人物语言,感受形象,感悟品质。
4.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做了些什么?
5.引读最后一节文字。
《史记》原文中写道“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渑池之会上因为他镇守边境,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这身战袍曾陪伴着廉将军大败齐国,攻取阳晋;
陪伴着廉将军固守长平,逼退秦兵……这一身战袍,对于战功赫赫的廉大将军而言,意味着什么?
(荣誉、地位、名利……)而今,廉将军脱下战袍,又意味着什么?
(放下了自己的荣誉、名利、地位……)如果说,蔺相如再三避让廉颇是为了赵国利益;
那么廉颇脱下战袍,负荆请罪,又是为了什么?
(公忠为国)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为了共同的国家利益,将相终于和好了,他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这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可负荆”,真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廉颇蔺相如
完璧归赵勇敢机智
不和渑池之会英勇善战智勇双全
和负荆请罪勇于改过顾全大局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
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19草船借箭
第1课时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了解本课的情节。
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小组合作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
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
谁草船借箭?
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怎么样草船借箭的?
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
(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
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
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
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
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
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什么叫“妒忌”?
(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
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
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
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
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3)过渡:
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
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
真的是这样吗?
A、思考:
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
下节课继续学习。
知天时 大雾漫天
神机妙算 晓地利 顺风顺水
周瑜妒贤嫉能
识人心 鲁肃忠厚守信
曹操谨慎多疑
朗读课文
第2课时
1.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领会事件的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56 单元 集体 备课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