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293402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86.17KB
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
《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5)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7)国家十部委(局、院)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监督管理的通知》(环发〔2015〕57号);
(8)《卧龙生态旅游规划》(2009)
(9)《卧龙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10)《卧龙特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规划纲要》(2013)
(11)《四川省汶川县卧龙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1)
(12)《卧龙生态旅游规划规划环评书》(2007)
(13)《卧龙镇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
1.2项目概况
1.2.1项目地点
本项目位于卧龙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
1.2.2工程治理规模与目标
工程涉及范围为卧龙自然保护区幸福沟(含初段山体、幸福沟瀑布处、玉皇庙、幸福沟洞口槽等)、303省道沿线公路边坡及实验区其他滑坡隐患点及裸露迹地。
工程主要内容:
(1)幸福沟沿线工程,包括堤岸改造、山体护坡工程、水系景观化改造、生态停车场、幸福沟沿岸护林防火站、护林防火通道、沿线垃圾箱、景观桥梁、研究中心内部景观提升工程、导览牌、道路交叉路口指示牌、小型拦水坝;
(2)303省道沿线工程,包括303沿线护坡工程、汽车服务区、道路波形护栏、河道疏浚、堤岸生态化加固等;
(3)耿达大熊猫研究中心:
科普教育中心展陈工程、绿色建筑改善工程、建筑群外观、园区绿化优化工程及其他工程。
(4)都江堰大熊猫疾控中心:
饲养圈舍运动场所环境改造及景观提升、保护教育设施。
(5)游览设施配套:
游道、大门、路灯、幼儿园、观光停车场、植物科普园、导赏设施
(6)科研办公提升:
实验室升级、办公楼地面及会客大厅改造。
1.2.3主要建设条件
本项目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万公顷,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国家级保护区之一,是国家和四川省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第三大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面积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珍稀动植物最多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横跨卧龙、耿达两乡,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62公里,总面积约70万公顷。
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及大熊猫等珍稀动物。
1.2.4工程修复总投资及效益情况
本工程总投资为16808.04万元,资金来源于灾后援建资金。
工程完工后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现闲置或废弃土地的恢复利用,改善的卧龙自然保护区环境状况,为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水土保护创造条件。
1.3问题与建议
由于本项目是一项综合性的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和专业,既有环境治理和土地恢复,又有大量的土方开挖与平整、土方运输等涉及到交通疏导以及接收单位合作方面等等问题,决定了本项目不是一项简单的挖方、运输、填埋工程,而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程,需要多方协调与合作。
上述问题的解决与否会制约着本项目的顺利开展与实施,需要承办单位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协调解决好工程治理过程中各项问题。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2.1.1政策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今后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需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
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1.2区域背景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
保护区地理坐标为E102°
52′~103°
24′、N30°
45′~31°
25′,东西宽52km,南北长62km,总面积20万hm2,距离成都80km。
保护区具体范围如下:
保护区东自草坡乡界起,经银杏乡火烧坡山脊、映秀镇黄粱沟、三江乡安家坪山脊、席草村顶锅岩山脊、三根杉树山脊、沙牛岩窝、烂泥塘平杠至宝贝沟宣盘沟尾;
南以大邑县界、芦山县界、崇州市界为界;
西以小金四姑娘山山脊、巴朗山山脊、宝兴县界为界;
北以理县界为界。
卧龙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万公顷,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国家级保护区之一。
1974年3月面积扩大到20万公顷。
198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并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1983年7月,省政府,原林业部联合作出了将四川省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改为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的决定,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署办公的综合管理体制。
国家和四川省命名卧龙自然保护区为“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1.3发展背景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中华大熊猫园”的规划设计,把生态资源、研究实践、拓展建设、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就地取材、因势利导、顺应自然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
通过大熊猫野化驯养区、大熊猫产仔区、大熊猫野外放归过渡区、大熊猫野外放归试验区等互动一体的功能区的规划设计,成功的完成了“保护是前提,研究为中心,放归是目的”的指导思想。
为提供更多更优化更合乎自然的物种研究大熊猫创造了更优秀的条件,使卧龙名符其实成为世界上最生态、最优秀、最先进、最前卫的保护、研究大熊猫的中心,进一步得到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领导及有关专家、学者的瞩目和关心。
创造原生环境中的大熊猫生态景区,与一般意义上的野生动物园和主题公园有显著差别,它不是简单地将不同生长环境中的动物集中到一处野生动物园或主题公园进行喂养;
卧龙是大熊猫的原生地,将大熊猫放归野外,实行半野生放养的这一科学试验,为进一步将人工繁殖的大熊猫完全放归自然提供了探索性思路,真正实现自然生态原则。
保护区力图通过对此项目的实施来凸现卧龙大熊猫资源的地域特征及生态景观的唯一性,打造出中国生态景区的一个世界级品牌“熊猫之乡”。
2.2生态修复及治理的必要性
(1)自然生态保护的需要
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主要保护物种对于环境的干扰较为敏感。
由于350国道的阻隔,野生动物栖息地呈现破碎化状态。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对保护区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大量地表植被受损,大熊猫野外栖息地受到严重影响。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还将存在。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上游,区内保持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和良好的植被覆盖,不仅是维持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也在涵养岷江水源、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生态功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保障,生态区位极其重要。
以幸福沟为例,其附近山体地震后植被恢复缓慢,观赏性弱,有滑坡等风险。
土壤、水源等是植物生长的必须条件,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恶化。
当遇到降雨时,会产生水土流失,严重时会造成山体滑坡,这些都使得土壤资源减少和恶化。
坡面稳定性差,岩体崩塌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水土流失和滑坡等现象。
滑坡等危害的发生除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和工程设施安全外,还使得土地功能丧失或改变和水环境恶化。
在暴雨条件下,边坡岩土体重度大幅度增加,降低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土体遇水易软化、崩解,边坡易出现垮塌破坏。
(2)川西旅游环线打造的需要
川西旅游环线沿线分布着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处、国家4A级旅游区4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
卧龙自然保护区作为该旅游环线的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其中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以展示单一物种国宝大熊猫的博物馆。
这里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大熊猫圈养场,饲养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大熊猫66只。
保护其生态环境及保证大熊猫研究中心的环境,
建立生态屏障显得尤为重要。
(3)规范现有游览行为的需要
卧龙自然保护区风景优美,是川西旅游环线的必经之路,越来越多的游客自发地旅游到此,沿线山体滑坡隐患点存在安全隐患,应加强安全防护,保证过境游客的人生安全。
增加必要的、路灯、安全防护网等保障游客安全有序地引导和规范游客的游览行为。
通过保护区导视系统的建设合理有序地规范游客的行为,为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稳定提供支撑。
(4)景观视觉效果建设的需要
对卧龙自然保护区裸露山体、公路边坡、研究中心绿化环境等进行修复有利于保护区环境视觉效果建设。
目前保护区景观与人的互动交流少,增加景观基础设施,如观景栈道,斜坡处运用一些景观墙,可丰富景观观赏性,沟处植被杂乱从生态恢复角度,增加灌木、地被、水生植物的层次感,提高观赏效果。
提升卧龙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增强社会的关注度,从而更好的保护卧龙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
(5)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和谐共处的需要
通过协调和平衡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的诉求与利益关系,建立可持续的生态链条。
现状的生态修复只是第一步,后续的长期的维护,对已破坏的生物链的恢复,构建和谐生态循环,才是任重道远。
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当地居民成为生态保护忠诚的卫道者。
这需要,人们的生活质量、幸福感指数,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成正相关,使生态保护由被动变为主动,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最终形成良性的循环。
社会需要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和谐与统一。
需要构建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机制的共赢机制。
带动当地居民产业发展,由传统的农牧业逐渐转型为民俗游、生态旅游,避免过度农耕及过度放牧,从而达到森林保护的目的。
通过生态修复与治理,实现保护与旅游发展的互动,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召唤,发展生态旅游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生态旅游也成为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国际相关组织呼吁发展生态旅游,共建和谐相处的生态圈;
国家多次提出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以及相关建设意见、标准等。
因此,积极实施生态修复及保护工程,不仅是响应国家、国际号召,更是一种责任。
(6)保护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生态建设主要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是自然和人工的结合,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战略地位明确,党的十八大同意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近年来,卧龙及汶川周边地区按照“农旅相融、板块联动、区域协同、全域景区”的原则,形成南线、北线、乡村三大板块的“2+1”旅游布局,全方位开发生态观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生态康养等精品旅游项目,正努力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为深入推进川西北生态功能区先行地建设,打造集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文化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卧龙保护区及汶川县积极开展“生态城镇”、“生态乡村”、“生态家园”的建设活动,秉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地质灾害治理、震毁生态恢复等工程。
作为卧龙自然保护区的组成部分,维护和修复其自然生态是保护区的职责和义务所在;
同样作为汶川旅游南线板块中的一部分,优越、安全的生态环境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
因此,规划区的生态修复工作势在必行。
同时,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 自然保护区 生态 修复 建设 工程项目 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