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诊疗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3282683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48.43KB
消化内科诊疗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消化内科诊疗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内科诊疗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③急性大出血:
有呕血,鲜红或暗红色,便血伴循环障碍和重度贫血,可伴低血压或休克症状,需紧急处理。
2.出血量的估计:
出血量50ml即可出现黑便,出血量达200ml时,可出现柏油样便,出血量达250ml以上时,出现呕血,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机体可以代偿,无临床症状。
出血量超过500ml,可出现症状,中等量失血(占全身血容量15%左右)约700ml时,可引起头晕、无力、站立性晕厥、口渴、四肢冷、血压偏低、贫血。
大量出血约1000-1500ml,即可产生休克,患者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速弱、呼吸困难,如不积极救治可导致死亡。
【诊断要点】
1.确定上消化道出血前,必须排除口腔、牙酿、鼻咽部等部位出血,注意局部检查,有无出血痕迹和损伤;
排除咯血,大量咯血时,可吞咽入消化道,引起呕血或黑便。
上腹痛加上呕血或解柏油样便的病史,有助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
近期服用非街体类抗炎药或饮酒,揭示出血性胃炎的可能性,先有剧烈呕吐后再呕血,要考虑贲门粘膜撕裂症。
下腹疼痛,排便习惯改变伴血便,提示结肠癌的可能。
老年吸烟者突然发生急性腹痛并出血,提示结肠缺血性肠炎。
体格检查可对诊断提供帮助。
慢性病容、蜘蛛痣、脾大,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提示有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
(1)粪便潜血试验简易有效,在无症状的早期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中很有价值。
(2)入院时应作血常规、血型、肝功、凝血四项检查,必要时备血。
(3)电子胃镜检查:
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既安全又可靠,能及时发现急性浅表性病变。
只要患者情况允许,检查时机越早越好,24h内检查诊断率高于24以后内镜检查者,及早明确诊断亦有利于治疗,有休克者须在纠正休克后进行。
为明确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内镜检查要从食管上段至十二指肠降部都全面细致观察,积血的部位和颜色有助于出血部位的判断。
活动性出血指病灶有新鲜渗血或滴血,近期出血时可见病灶的基底呈棕褐色,附着血块或血痂,粘膜上有出血斑点,或见到裸露血管。
此外,出血性溃疡往往无苔,与贫血时苍白的胃豁膜相比无明显差异,观察时要注意粘膜的完整性和寻找出血灶。
(4)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对出血量大而消化道内镜检查阴性者有帮助。
在出血速度超过200ml/h或0.5ml/min以上时,可见血管造影剂有外渗,即可作为术前定位诊断,并可灌注垂体后叶素或经导管栓塞出血血管,以治疗出血。
其他:
小肠出血如肿瘤、炎症等病变,可用胶囊内镜;
止血后做小肠钡灌或小肠镜检查确定病变的性质。
【治疗】
1.一般护理:
去枕平卧或低枕平卧,大出血时可吸氧,呕血量大时注意避免血块阻塞呼吸道。
2.补充血容量,纠正出血性休克,可用平衡盐液、血浆代用品和全血,避免单纯依靠应用升压药来维持血压。
输血指征:
①血红蛋白<70g/L:
②收缩压低于90mmHg;
③脉搏100次/min以上。
对老年患者要适当放宽,有高血压者要根据基础血压灵活掌握,并应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心率、末梢循环的情况及尿量等,直到休克得到纠正。
3.饮食: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应禁食2-3d,消化性溃疡病患者呕血停止后,宜进食偏凉流汁,并逐渐改为半流质或软食。
4.非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1)下鼻胃管,口服或鼻饲凝血酶粉、云南白药、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
(2)静脉应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40mg每日2次,必要时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80mg静脉滴注后以8mg/h持续泵入,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有利于血小板的聚集及出血部位凝血块的形成。
(3)内镜下局部止血法,局部喷洒止血药物、药物注射疗法、高频电凝止血、激光光凝止血、微波止血法及止血夹等。
(4)保守治疗无效急诊手术。
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1)降低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
药物降低门脉压的机制不外乎减少门静脉血流和(或)降低门静脉循环阻力。
血管加压素:
目前国内常用的为垂体后叶素,能降低食管曲张静脉血流及压力,但再发出血率高,并有严重的心、脑血流动力学副作用,用硝酸甘油可减轻副作用。
用法:
0.3-0.4U/min速度持续静滴,止血后以0.1-0.2U/min维持3-6d。
生长抑素及类似物:
生长抑素250ug静脉注射后,250ug/h,或奥曲肽100ug静脉注射后,25ug/h维持72h。
(2)气囊压迫:
双囊三腔管压迫止血是静脉曲张出血的暂时性治疗方法。
(3)内镜下介入治疗,包括硬化剂注射、套扎及组织胶注射。
(4)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S):
是一种治疗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方法口在X线引导下,经颈静脉将可扩张的金属支架置于肝静脉和门静脉间。
TIPSS可降低门脉压力,但可能出现肝性脑病和支架阻塞。
(5)手术:
个别施行上述措施仍不止血而肝功能符合手术条件者,可考虑断流术。
患者经内科治疗止血后亦可作择期分流术。
第二节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屈式韧带以下包括空肠、回肠、结肠、直肠及肛门出血。
由于行急诊大肠镜检查,对大肠疾病出血的诊断率明显提高,但空、回肠出血的诊断目前仍比较困难。
【病因】
1.小肠疾病:
良、恶性肿瘤、Meckel憩室、克罗恩病、结核、急性坏死性小肠炎、血管发育不良等。
2.结肠及直肠疾病;
慢性结肠炎、息肉、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细菌或阿米巴)、放射性肠炎、孤立性直肠溃疡等,老年人便血应当考虑缺血性肠病、结肠憩室。
3.肛门疾病:
内痔、肛裂、肛廖等。
4.全身性疾病:
血液病、尿毒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临床表现】
1.显性出血;
表现为便血,根据出血部位不同,空肠出血时可为水样便血及柏油样便,末端回肠及升结肠出血可呈深紫色,血便与粪便相混。
低位结肠出血,血是鲜红色,附在粪便表面。
另外要注意血便性状与出血速度,这与出血量大小亦有关系,低位小肠或右半结肠出血量少,速度慢,在肠道停留超过14h,大便即可呈黑色,不要误为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量在1000rnl以上,速度快,4h左右排出,大便可呈暗红或鲜红色,易误认为下消化道出血。
2.非显性出血:
表现为失血性贫血或大便潜血阳性,易被误诊,故一定要注意伴随症状、腹痛、腹部包块、发热、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
【诊断】
1.注意病史的收集及全面细致的查体,根据出血情况及其伴随症状,大致可以确定出血部位及原因。
2.对有黑便的患者首先应行胃镜检查,除外上消化道出血,再考虑小肠出血可能。
小肠出血诊断较为困难,推进式小肠镜仅能送达空肠上段的约50cm处,诊断率低,不能广泛应用。
全消化道钡剂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率不高,小肠灌注气钡双重造影可发现微小病变,对炎症、憩室、肿瘤等病的诊断阳性率较高。
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诊断有较大价值。
3.大肠出血:
电子结肠镜检查,结合活组织检查,结肠、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出血大都可获诊断。
经上述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可选用:
①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②放射性核素扫描;
③经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者,在出血时行紧急探查术,探查时结合内镜检查,检查肠壁出血灶,提高诊断率。
下消化道出血时,补足血容量,全身药物应用基本上同消化道出血的处理,并应根据出血原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内镜下局部药物的喷洒止血及注射止血亦适用于结、直肠出血。
一般对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多发性息肉病、直肠克罗恩病、孤立性直肠溃疡、晚期直肠癌、放射性肠炎及全身性疾病伴直肠出血者,大多主张先行保守治疗,使用止血剂或去甲肾上腺素16mg加生理盐水200ml反复灌肠,起到止血和清洁灌肠作用。
对小肠疾病合并出血的治疗,一般经非手术治疗多能止血,然后转入择期手术治疗。
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
【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ERD)主要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紊乱,以致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并可并发食管出血、狭窄及Barrett食管,后者是食管的癌前病变。
1.主要症状为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和反食。
2.如反流至肺部则可引起慢性咳嗽及哮喘发作。
3.胸骨后疼痛可酷似心绞痛,称为非心源性胸痛。
4.如反流至咽部和耳道,可引起慢性中耳炎、咽喉炎等症状。
【诊断要点】
1.内镜及病理活检:
内镜检查是确定有无食管炎的主要方法,食管炎的严重程度常用洛杉矶分类法分级。
A级:
食管粘膜有破损,但无融合,病灶直径<0.5cm。
B级:
食管粘膜有破损,但无融合,病灶直径>0.5cm。
C级:
食管粘膜破损且有融合,范围<食管周径的75%。
D级:
食管粘膜破损且有融合,范围>食管周径的75%。
食管粘膜有明显糜烂、结节,或齿状线以下发现有孤立性红斑,应作病理活检,以确定有无Barrett食管或癌变。
2.食管pH或胆汁反流监测:
可确定有无胃、十二指肠反流存在,是胃食管反流的有力证据。
3.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
确定有无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并可协助诊断有无食管裂孔疝。
4.其他:
下食管括约肌测压、滴酸试验等对疾病的诊断与评估有助。
频繁发作的胸痛应作心电图等检查,除外心绞痛。
【治疗方案及原则】
1.一般治疗
饮食应以易消化的软食为主,忌食辛辣、高脂肪食物和咖啡等易致反流的饮料。
睡前2-3h不再进食。
禁烟戒酒,过度肥胖者应减肥,裤带不宜过紧。
有严重反流者,为防止吸入性肺炎,睡眠时可抬高床头15-2Ocm。
慎用抗胆碱能药、多巴胺、黄体酮、前列腺素E、普鲁本辛及钙通道阻滞剂等。
因这些药物均可减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加重胃食管反流。
2.药物治疗
(1)抑酸剂:
抑酸剂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药物,开始先用药6-8周使食管炎愈合,以后减量维持,防止复发,常用的药物有:
①质子泵抑制剂:
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及泮托拉唑。
②H2受体阻滞剂:
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2)抗酸剂:
如硫糖铝片、铝碳酸镁片。
(3)促动力药: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片。
3.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无效或有食管狭窄者,可考虑作扩张术或外科治疗,对Barrett食管疑有癌变者,应作手术治疗。
第三章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系指由不同原因所致的胃茹膜急性炎症和损伤。
常见的病因有酒精、药物、应激、感染、十二指肠液反流、胃豁膜缺血、缺氧、食物变质和不良的饮食习惯、腐蚀性化学物质以及放射损伤或机械损伤等。
上腹痛、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是急性胃炎的常见症状,药物和应激状态所致的胃炎,常以呕血或黑便为首发症状,出血量大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
由于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胃炎,常同时发生急性肠炎而出现腹泻,重时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甚至低血压。
腐蚀性胃炎常引起上腹部剧痛,频繁呕吐,可伴寒战及发热。
也有部分患者仅有胃镜下所见,而无任何症状。
体征:
大多数患者仅有上腹或脐周压痛、肠鸣音亢进,特殊类型的急性胃炎可出现急腹症,甚至休克。
1.胃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食物中毒患者宜于呕吐症状有所缓解后再考虑是否需要行胃镜检查,由药物或应激因素所致的急性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消化 内科 诊疗 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