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分析与干预策略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3281976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2.23KB
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分析与干预策略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分析与干预策略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分析与干预策略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的干预策略
(一)预防校园暴力的学校政策
(二)教师预防技能培训策略
(三)学生行为训练策略
五、研究成效分析
(一)教师技能训练成效分析
(二)学生行为训练成效分析
(三)预防校园暴力学校政策的成效分析
六、结论与思考
(一)关于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及成因调查的几点结论
(二)关于青少年校园暴力干预策略的几点结论
(三)几点思考
校园暴力问题日益严重。
据山东省少年管教所统计资料表明(王子孝、李康熙,1996):
近年来,收押的未成年犯中学生的比例约占10%左右;
整体上看,未成年犯罪有低龄化的趋势,1991年未成年人犯入监的平均年龄为16.19岁,1992年为16.04岁,1993年为16岁,1994年为16.19岁,1995年为16岁,五年来入监的平均年龄比八十年代提前了0.84岁;
从犯罪手段上看,呈现暴力化、智能化的特点;
团伙犯罪仍然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据统计,1995年参与团伙犯罪的未成年人占当年收押数的66.2%。
据新华网香港12月30日报道,2004年岁末,香港小童群益会邀得2万多名香港中小学生,选出他们眼中十大头条新闻。
结果显示,校园暴力事件位列第一,反映儿童最关心身处环境的安全问题。
不仅如此,校园暴力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2000年4月在日本召开的八国教育部长会议已将校园暴力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制定一项有关防范校园暴力的行动计划。
2001年3月5日至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召开了主题为“校园暴力和公共政策”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来自2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专家和政界领导人出席了这次会议。
校园暴力严重玷污了学校这一教书育人的圣洁之地,扰乱了正常的办学秩序,违背了办学的主旨,损坏了学校的形象。
校园暴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坏的影响:
(1)会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种不良暗示:
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
(2)今日的问题学生,很可能就成为今后的犯罪分子,其后果是相当危险的。
法林顿(D.P.Farrington,1989)发现,在12岁—14岁被老师评定为攻击性严重的学生中,22.4%的人随后因暴力行为而被定罪;
在被老师评定为攻击性较弱的学生中,只有7.2%的人犯罪。
前一种情况可以解释暴力犯罪人中的60%。
斯塔廷(H.Stattin)和马格努森(H.Magnusson)(1989),罗宾斯(L.Robins,1978)也得到了类似的数据,他们发现儿童期的打架斗殴可以一致地预测成年期的暴力行为。
因此,不论是从维护学校正常办学秩序的角度看,还是从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看,关注校园暴力,研究校园暴力,都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但是,当前许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忽视学校德育工作;
更为严重的是,有许多学校对校园暴力讳疾忌医,“家丑不外扬”,不愿将其向社会公开以寻求帮助,也未能采取相应的措施;
教育方式存在严重问题,仍停留在批评——处罚——送工读学校——进少管所的传统模式上,教师缺乏必要的培训;
家庭教育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影视暴力文化泛滥;
国家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等等。
理论研究相当匮乏,实证性研究几乎空白;
国外,大多数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暴力的事件的报道和浅显的分析论述上,缺乏系统、完整的研究。
鉴于此,我们觉得在当前的形势下,研究校园暴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概念界定
关于校园暴力的定义,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
许多研究认为,校园暴力是指与在校师生有关的一切暴力行为。
它既包括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心理上的暴力行为,也包括对学校财物或师生财物的暴力行为,以及师生对校外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
从施暴者来看,它既可以是教师、学生,也可以是社会上的人士;
从受害者来看,一般为在校的学生和教师,但也不排除因师生暴力行为造成社会人士的伤害;
从发生的地点上看,发生地可以是校园,也可以是校园外的其他地方;
从实施的对象上看,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
在本研究中,校园暴力行为指的是发生在校园内,对学生的身体甚至生命造成侵害的行为。
它主要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按程度的不同,分为轻度校园暴力行为、中度校园暴力行为和重度校园暴力行为。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
1.了解高中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类型及分布情况;
2.探讨具有不同人口学特质的高中生,其校园暴力行为的差异程度;
3.探讨影响校园暴力行为因素与校园暴力行为之间的相关程度;
4.寻找干预校园暴力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根据上述研究目的,我们提出了以下研究假设:
1.具有不同人口学特质(包括性别、年级、学业成绩、家庭经济状况、父母亲婚姻生活等)的研究对象,其在校园暴力行为程度上有显著差异;
2.个人因素、校园生活、交友休闲以及家庭互动等影响暴力行为因素与暴力行为的程度有显著相关;
3.通过学校政策、教师训练、学生行为训练等策略,可以有效干预校园暴力的发生。
从大的方面来说,本研究包括两部分:
一是对当前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及成因的分析;
二是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预防校园暴力的有效策略,并实施有效干预。
通过文献研究,确定影响校园暴力的相关因素,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试图分析人口学变量、影响校园暴力行为因素与校园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
针对影响校园暴力行为的因素,我们准备从学校政策、教师训练、学生行为训练等方面入手,提出预防校园暴力的有效策略,并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实施有效干预。
三、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及分析
(一)人口学变量及影响校园暴力行为因素的确定
哪些人口学变量与校园暴力相关?
又是哪些因素直接导致了校园暴力的发生?
我们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确定了相应的人口学变量和影响因素。
1.与校园暴力行为有关的人口学变量
性别近年来国外有关研究表明,男生的暴力行为比女生多(法罗尔和梅耶Farrel&
Meyer,1997),而且在态度上,男生的暴力倾向也比女生高(夏奥尔罗Shaoiroetal.,1998)。
在量的方面,男性少年犯远多于女性少年犯;
在质的方面,男性少年犯常属于暴力犯。
年级希尔(Hilletal,1999)发现,年级越低的学生越容易发生暴力行为。
罗伯特,史蒂夫和李瑟(Weiler,RobertM.,Dorman,SteveM.,Pealer,LisaN.,1999)指出,14—15岁的学生发生校园暴力的比率最高。
但是夏奥尔罗(Shaoiroetal.1998)则认为,年级越高的学生,越有攻击性行为。
家庭结构我国司法部少年犯罪与改造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6省市18个少管所的6495名少年犯的抽样调查表明,有26.6%的少年犯来自破碎家庭(关颖,2000)。
夏以玲(1998)研究指出,暴力及非暴力少年犯,其家庭是单亲家庭或破碎家庭的比例要高于一般少年。
家庭经济状况马利克和戴维斯(Malek,M.K.,Chang,B.H.,&
Davis,T.C.1998)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较容易产生打架、携带武器的行为。
普利斯和阿法里特(Price,J.H.&
Everett,S.A.1997)也指出,在暴力程度高的学校内,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人数占有很高的比例。
学业成绩许多研究均发现,有偏差或暴力行为倾向的少年,其学业成绩较差(林孝慈,1986;
程又强,1992;
郑钧元,1996;
赖朝辉,1998)。
父母婚姻生活张丽梅(1993)、黄明明(1994)、冯莉雅(1997)研究表明,家庭婚姻生活和谐、婚姻状态较好、家庭氛围较好的家庭,其子女发生暴力行为与偏态行为的情况较少,也就是说,父母婚姻状况越和谐,子女越不易产生暴力行为。
2.影响校园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
(1)个人因素
暴力认知格瑞和莱比Guerry&
laby(1990)认为,个人对暴力的态度可能是影响个人会有暴力行为的重要因素,如果改变个人对暴力的相关信念,便可以降低攻击行为。
琳达Linda.L.(1998)提出,对社会情境的认知错误、认为他人的意图均有敌意,与暴力行为的产生有关。
卡顿Cotton(1994)发现,学生对暴力的认可态度越强,其攻击行为越多。
情绪控制赖朝辉(1998)研究发现,由情绪所引发的困扰与中学生的偏差行为、与攻击行为成正相关。
德芬巴希尔、欧汀、莱希和莫里斯(Deffenbacher,J.L.,Oetting,E.R.,Lynch,R.S.,&
Morris,C.D.,1996)则指出,学生如果是表现出冲动、生气、低自我控制,则较容易有暴力行为。
自我概念肖特和夏普耶Short&
shapior(1993年)以及劳希曼和道治Lochman&
Dodge(1994年)提出了如下观点:
(1)不关心受害者的痛苦,甚至以能控制他人而引以自豪;
(2)自我评价是负面的,较少向他人表示自己的意见,把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而且会逃避与人接触的机会;
(3)易被他人排斥;
(4)较少用人际线索来诠释他人行为;
(5)趋于用敌意对他人行为作出归因;
(6)人际情境中,较少恐惧与害怕,较多愤怒;
(7)较少用口语的反应解决问题,偏好用动作来应对;
(8)反社会倾向;
(9)功能性损伤。
沟通技巧贝蒂·
布莱克和阿里斯(BettyBlack&
ArlissLogan,1995)研究发现,有忧郁倾向的小孩的沟通能力较差,也较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拒绝,因此较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吴文琪(1999)研究发现,当沟通技巧得分越高时,在口语、物品或肢体暴力行为发生的频率越低。
偏差行为杰瑟(Jessor,1991)发现,喝酒、使用大麻、犯罪及性交是青少年的一组症候群。
林孝慈(1986)发现,暴力攻击行为越频繁,其吸烟与喝酒的比例也越高。
刘玲君(1995)研究指出,中学生偏差行为和攻击行为成正相关。
(2)校园生活
学校管理研究指出,稳定、公平、一致的领导方式,学生较少产生攻击行为;
独裁式的领导与严厉的管教则容易使学生产生攻击行为(许金春,1996)。
贝克(Baker,1998)研究发现,当学校对暴力学生施以粗暴的训练方式或是体罚,不但无法抑制学生重演同样的暴力行为,还会使学生对学校产生疏离感。
师生关系李煜阳(1992)研究指出,师生互动情形越好,学生的偏差行为越低。
郑钧元(1996)的研究进一步指出,“老师的负向评价与行为”、“老师的关心”、“老师的惩罚”与学生的暴力行为有显著相关。
学习适应琳达(Linda.L,1995)和黄明明(1994)都认为,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功课不佳,在学校得不到鼓励,连带促使犯罪及偏差行为的发生。
李煜阳(1992)研究发现,学业成绩越好的学生,偏差行为越不容易发生。
(3)交友与休闲
费根和韦克斯勒(J.Fagan&
S.Wexler,1987)研究发现,暴力性少年犯罪人自我报告的暴力行为与家庭中的犯罪和暴力行为有一定关系,但暴力行为与少年犯罪人的同伴友谊相关更显著。
青少年同伴关系越差,越容易发生偏差行为;
有偏差行为朋友的青少年其同伴关系比无偏差行为朋友的青少年差(张丽梅1993,吴武典,1997)。
(4)家庭互动
家庭教育弗雷瑟(Fraser,1996)指出,父母管教态度不一、使用打的方式、对孩子缺乏约束、或与孩子互动时采用强制的方式,均有助长孩子的攻击行为。
游福生(1995)、康雪卿(1995)、程又强(1995)和曾坤阳(1996)等人均指出,父母管教方式与子女暴力行为相关。
亲情互动李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少年 校园 暴力 现状 分析 干预 策略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