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文件格式下载.pptx
- 文档编号:13281800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PPTX
- 页数:175
- 大小:1.95MB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文件格式下载.pptx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文件格式下载.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文件格式下载.pptx(1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将文字的发明和传播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传播革命,原因有三:
(1)它使人类传播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使人类文明知识得以传承和保存,可以积累型发展,促进人类的社会化进程;
(3)打破统治阶级对信息的垄断,挑战统治阶级的权威性,体现文字所具有的独特革命性。
欧洲“中世纪”时期教皇绞死像布鲁诺这样的科学家和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焚书坑儒”和文字狱都是试图扼杀这种革命性的行为。
反面佐证了文字的独特革命性。
活版印刷技术称为第二次传播革命:
(1)传播速度可以大幅度提高;
此技术发明前,欧洲大部分书籍用拉丁文写,一人一天只能写2-4页,书籍极为珍贵,数量也很少。
谷登堡印刷术一经发明,立即以惊人速度普及开来。
(2)传播信息量大增。
书籍数量增加,印刷种类扩增。
文字和活版印刷技术发明在技术上使国际传播成为可能,西欧工业革命和随后确立的国际邮政体系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传播。
工业革命与国际传播工业革命使宗主国和殖民地国家间的国际交往成为必要。
工业技术发展,印刷成本降低,广告业务逐步成为报纸经济来源,从而出现面向大众的廉价报纸(便士报)。
世界上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由美国人本杰明戴创办的太阳报。
大众化的报纸实际上是当时国际传播的基础。
国际邮政体系的确立:
1840年,英国的邮政总长安东尼特罗洛普(AnthonyTrollope)实行邮政改革:
不管邮程多远,都使用单一邮资一便士的黑便士邮票(PennyBlack)。
这项邮政改革不仅使英国的邮政体系更具国际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也为当时国际间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1874年,在瑞士伯尔尼成立的万国邮政联盟(UniversalPostalUnion,UPU)进一步统一国际邮政收费并确立了保护邮件隐私原则,从而确立了世界范围内的邮政体系。
1948年,该联盟成为联合国的一个特别机构。
这些邮政改革和联盟的成立对促进当时国际传播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小结初步形成时期内,国际传播的特点:
主要渠道书面资料和报纸。
速度较慢,规模小,影响力有限此时的速度虽然比人类历史上的“烽火”时代相比有了较大提高,信息传播量也有所增加,但总体来说传递速度还比较慢,规模还比较小,国际传播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因此,也有些学者甚至不把这一时期作为国际传播的一个发展阶段来处理。
2、通讯社电报时期主要围绕通讯社的出现和发展以及电报等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1835年世界第一家通讯社成立1927年荷兰首次对外广播将1835年是国际传播通讯社电报时期的起始日期。
原因有二:
第一,1835年,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法国的哈瓦斯社创建。
通讯社的出现加快了信息的流动,使信息的产生和传递过程更趋专业化和系统化。
这为国际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1835年以后,许多现代传播技术陆续发明,先后被用于国际传播之中,扩大了国际传播的规模并逐步提高了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通讯社的创立是19世纪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通讯社可以采集国内外各种新闻和资料,包括政治、商业、金融等各个方面。
通讯社因此迅速成为19世纪报纸的重要消息源,也同时扩大了其本身的业务范围和影响力。
“连环同盟”协议:
1835年,法国人查理哈瓦斯(CharlesHavas)在巴黎创办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哈瓦斯社(AgenceHavas)1849年德国人伯纳德沃尔夫(BernandWolff)在柏林创办沃尔夫通讯社(WolffTelegraphenBureau)1851年德国人朱利叶斯路透在英国伦敦创办路透社(ReutersLtd),三大通讯社很快控制了欧洲的信息市场,并开始跨越国界向殖民地扩张,三大通讯社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1870年,三大通讯社签订“连环同盟”协议,瓜分世界信息市场,并把各自“领地”划分如下:
哈瓦斯社为法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埃及、中美洲和南美洲;
路透社为英国、埃及、土耳其、远东;
沃尔夫社为德国、奥地利、荷兰、斯堪的纳维亚、俄国和巴尔干各国。
1848年,美国纽约六家报纸创办纽约联合新闻社。
1900年,各地联合新闻社合并,组成统一的联合新闻社(AssociatedPress),简称美联社(AP),总部设在纽约。
刚开始是报联社,现已发展为美国新闻媒介的合作企业。
19世纪末,美联社也加入国际化的行列。
1870年“连环同盟”协议成立时,美联社名义上也参加了划分,但其“领地”只限于美国本土。
19世纪30年代,美联社逐步强大后,“连环同盟”协议被打破。
这些通讯社虽然在形式上主导了国际传播的信息流,且都是为各自的帝国侵略扩张服务,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国际传播的发展,满足了社会对信息的需求。
电报和无线电技术在这一阶段开始发明并得到应用,提高了国际传播速度,使原先需要几个月的信息传递过程缩短为几分钟;
增大了国际传播信息量,1868年全世界发电报次数只2900万次,1900年增加到3.29亿次;
改变了国际传播方式,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电子传播时代,国际传播影响力因此扩大。
小结第一,传播速度提高,信息量增加,现代国际传播理念初步形成;
第二,国际传播大发展,影响力扩大;
故二次世界大战中,通讯设备(如海底电缆)成为军事破坏目标。
第三,国际传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摩擦:
传播不平衡、缺乏统一标准、缺乏国际协调机制和经验。
由于国际传播缺乏国际统一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引发了许多传播问题,影响了国际传播的有效性。
例如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的出现。
第四,国际合作和协调增多。
各国在国内建设国际传播体系的同时,都希望用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的形式来协调国际间的传播活动。
在此背景下,1865年与国际传播有关的第一个国际组织国际电报联盟(ITU:
InternationalTelegraph在Un巴ion黎)成立。
标志着国际间的电报业务走向有序发展道路。
1903年,柏林会议成立国际无线电电报联盟(RIU:
InternationalRadiotelegraphUnion)。
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后,无线电广播的国际协调问题得到认真考虑,特别是国际间的营救。
1932年,国际电报联盟和国际无线电电报联盟合并,成立国际电信联盟(ITU:
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sUnion)。
这些国际联盟的成立有助于国际传播确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国际传播管理,促进了国际传播的发展。
故有学者把这一时期成为国际传播的国际会议时期,实际就是现代国际传播的初步形成时期。
3、国际广播时期人们一般认为1920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茨堡建立的KDKA电台是世界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开始世界上第一家办理正式执照的广播电台,并通过电波向听众广播固定节目。
此后,澳大利亚、苏联、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都先后建立广播电台。
到1925年,正式创办广播电台的国家已有20多个。
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国际广播的国家是荷兰。
从1927年起用荷兰语向东印度等殖民地进行广播,随后又增加了英语和印尼语广播。
此后,苏联、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相继开办国际广播电台。
到二战前的1939年,世界上共有27个国家开办了国际广播。
二战结束时的1945年,开办国际广播的国家已达55个。
国际广播诞生后很快就成为各国政府用来宣传本国政治、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的一个工。
各国专门成立政治宣传的机构,利用无线广播开展政治和外交斗争。
例如,1929年,苏联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开办了德语对外广播节目,德国电台立刻加以干扰。
二战的电波战。
二战中希特勒宣传部长戈陪尔把广播对位宣传工具,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法西斯军国主义宣传,并认为“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大肆编造虚假新闻,开始“广播大战”。
二战中两种宣传:
“白色”与“黑色”“白色”宣传:
主要传播真实的事实“黑色”宣传:
策略性地运用谎言或选择性地播放新闻两种宣传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争取人心,打赢战争,但选择的方式截然不同。
前者,英国采用多;
后者,德国有得多,前者效果好于后者。
二战各国对国际传播的信息控制手段:
电台干扰收缴视听设备:
收缴收音机,或通过法律禁止收听外国广播;
黑客播音:
侵入敌方的新闻节目中插播虚假的声明或新闻;
破译密码:
交战各方通过监听和分析广播节目来获取敌对国军用和民用的情报。
小结传播媒介:
以国际广播为主;
以往以电报和无线电为主;
传播目的:
非常突出政治性,以往突出信息传播为主要目的。
4、冷战时期斗争双方:
以苏联、东欧、中国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和以美国、西欧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
1947年后,苏联的共产主义宣传成为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针对东欧集团和第三世界国家。
主要宣传机器:
塔斯社和莫斯科广播电台。
资本主义阵营以美、英为主。
美国的媒体主要有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
英国的主要有英国广播公司。
这些国际广播电台由政府资助,为政府利益服务。
自由欧洲电台创建于1949年,自由电台创建于1951年。
主要用俄语、波兰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和保加利亚语等17种语言,针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反共产主义宣传战。
美国之音重头节目美国音乐,以不同的内容和编排方式对世界不同地区播放。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曾这样说:
如果我们能教会苏联年轻人唱我们的歌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我们的要求采用我们的方法来思考问题。
美国之音对我国也如此。
1989年“天安门事件”期间,其中文广播从平时的9小时增加到14小时,播出频率由5个增加到7个,新闻节目由每天17次增加到21次,且大量使用捕风捉影的消息来源及用心不良的流言。
与美国赤裸裸的宣传不同,英国广播公司的对外广播的新闻报道相对比较“公正、客观”,报道手法比较高明,尤其是它也间接批评英国政府本身。
小结以国际广播为主要传播手段政治性十分突出国际传播受到政府的高度控制,基本是政府宣传的工具,有时甚至在摧毁社会制度中起到重大作用。
5、多元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为改变国际传播秩序的努力。
1973年,在阿尔及尔召开的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关注大众传播领域里的工作”以“促进不结盟成员国之间的信息进一步的相互传播。
”1976年3月,不结盟国家在突尼斯举行的新闻部长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了建立“世界信息和传播新秩序”的要求,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成为信息同志的牺牲品,这种统治是对发展中国家最根本的文化价值的打击”。
世界格局变化国际经济全球化导致信息全球化传播技术进一步发展,国际传播媒体种类多样国际媒体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国际 传播 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