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报告03突出工业主导 强化工业支撑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281731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87.03KB
考察报告03突出工业主导 强化工业支撑文档格式.docx
《考察报告03突出工业主导 强化工业支撑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察报告03突出工业主导 强化工业支撑文档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柳州市辖六县四区,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4.55万人,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01年,柳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5.6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3.35亿元,而当年绵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6.62亿元,从这两项主要指标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绵阳经济发展程度远远超过柳州。
但在2005年柳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2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80.18亿元,而绵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2.53亿元,实现财政收入40亿元,在短短的四年时间柳州的经济发展反超绵阳,特别是财政收入已从2001年绵阳的1/2成为绵阳的两倍。
2007年柳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38.79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16.4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89.1亿元,进一步拉大了与绵阳的差距。
纵观两地的经济发展历程,我们第三学习小组认为:
柳州后来居上的历程,淋漓尽致地印证了那句老话——“无工不富”。
也正如经济界强人赵耀东在其《平凡的勇者》一书所指出的,“没有工业就没有前途”。
工业是各地发展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柳州工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对实现绵阳工业发展大跨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启示之一,要实现工业发展大跨越,必须突出工业主导地位。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柳州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55%,而绵阳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
柳州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1%,而绵阳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2%。
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柳州工业“三五四”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即:
汽车工业、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三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的74.4%,化工、制糖、造纸、建材、日化等五大优势产业部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的10.9%,新材料、生物及制药、机电仪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四个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8.6%。
而绵阳工业内部结构还不尽合理。
经济增长理论和柳州工业发展实践都证明,产业结构决定发展水平。
从绵阳的市情和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看,可行的选择就是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工业主导的发展之路。
我们认为,对绵阳来讲,在现阶段应实现“三大战略”。
一
业链,具有产微型汽车50万辆、中重型货车7.5万辆、轻型客车4万辆、发动机50万台的生产能力,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全系列整车制造企业的地级市。
2007年,汽车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目前,柳州拥有汽车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化工、制糖等优势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651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05家,全国大型工业企业9家,全国500强工业企业4家,已经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配套企业铺天盖地”的蓬勃发展态势,其良好的产业集群支撑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柳州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我们认为,在绵阳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方面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应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
目前,绵阳已经形成了以长虹、攀长钢、九洲等大型骨干企业为中心的工业集群,但还未形成强劲的集聚力和配套能力。
应结合绵阳的优势资源、总体发展战略和城市群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考虑,积极推动工业向具备集聚和配套条件的重点区域及开发园区集中。
二是优先扶持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目前,绵阳拥有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六大支柱产业。
但是,支柱产业的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而是有先有后,并有很大的发展差异性。
所以,应认真分析现有支柱产业的发展态势、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对支柱产业排出梯队,分清轻重缓急,选择其中在短期内最容易实现突破和做大做强的产业,集中各方面的资源,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予以重点扶持,形成支撑经济发展的“参天大树”。
并围绕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和发展上下游产业集群,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壮大配套中小企业集群。
三是积极引进一批大企业集团。
把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引进一批具有重要产业带动作用的大企业集团上。
采取“点对点”、以商招商、网络招商、大项目大企业配合招商等方式,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大企业大集团,做到“引进一头牛,带动一群羊”。
四是大力培育拳头产品。
拳头产品既是优势产业结出的硕果,又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依托。
一个地区靠一个拳头产品富起来、强起来、响起来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推进经济发展中,应把培育和做强拳头产品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拳头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带动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
启示之三,要实现工业发展大跨越,必须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多年来,柳州锐意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动“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的转变,着力提升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拥有两面针、柳工、五菱、柳汽、柳钢、金嗓子、花红、欧维姆等国内外著名品牌和知名产品,拥有一批以自主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企业。
同时,“柳州创造”的新产品持续投入批量生产,成为新的增长支撑点。
仅2007年柳州新产品产值率就达到27.31%。
柳州的实践证明,工业要跨越,企业是主体,技术是灵魂,品牌是生命。
我们认为,就绵阳推进自主创新,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目前,绵阳技术自主创新还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政府应采取外部激励措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变政府推着企业干为企业主动积极地面向市场,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和核心技术。
二是促进优势技术和科研成果向产业转移。
政府应直接参与或组织实施具有规模竞争性的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市场化。
应积极搭建平台,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合,促进科研院所成果转化;
扶持和鼓励企业对内部实验室和科研中心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形成产品和生产力。
三是鼓励企业创造国家标准和培育名牌产品。
应重点抓好技术标准试点企业、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和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强力推动企业申请专利,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同时,应积极支持企业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的制定,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对首次获得国家、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的,应制定政策、形成制度,给予特别奖励。
启示之四,要实现工业发展大跨越,必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近年来,柳州市本着“扶、让、给、奖”的原则,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工业化进程,建设全区率先实现工业化示范城市的决定》、《关于鼓励企业进行搬迁改造的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柳州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是发展经济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工业实现大跨越的关键。
我们认为,营造绵阳工业发展的环境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外出考察学习,我们深感绵阳的工业发展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许多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应重点应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区域和重要产业布局,科学论证,适当超前,集中建设。
特别应加快成绵峨城际客运专线、绵遂高速、成绵高速公路复线、武引二期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整合扶持政策。
目前,中央、省、市、县各级出台的扶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很多,但执行和落实的情况并不理想。
应对各级扶持工业发展的政策进行清理,及时调整和修订。
对各级财政扶持工业发展的资金进行集中打捆使用,集中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
应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以贷款贴息、以奖带补等方式,调动企业、银行和社会各界加大工业投入的积极性。
三是实行政策激励。
对销售收入首次超过10亿元、50亿元、80亿元、100亿元的工业企业,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
每年应公开表彰一批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企业家,让其事业上有舞台、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荣誉。
对引进重大项目和向上争取重要资金、政策支持的个人,也应给予重奖和激励。
四是搞好生产要素供给。
发挥政府的服务与协调作用,重点解决好制约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土地问题,以及电力、运输等问题。
在融资方面,应积极建立各级政府主导担保机构,引进风险投资公司,重点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问题。
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对于成功上市的企业,政府应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鼓励。
五是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当前,应重点解决服务效率、行政执法、服务收费等问题。
加强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推行“一章对外”办理等行之有效的审批方式,落实行政许可“权力清单公开”制度。
落实执法部门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工作责任,积极探索综合执法改革。
学然后知不足,思然后明方向。
通过这次异地教学和参观考察,我们看到了差距,受到了震撼,提高了认识,更新了理念,进一步增强了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坚定了通过工业发展大跨越促进绵阳大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绵阳一定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实现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在短时期内超过德阳,赶上柳州,逼近成都,阔步走在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新征程的前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察报告03突出工业主导 强化工业支撑 考察报告 03 突出 工业 主导 强化 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