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利用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278841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80.73KB
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利用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
《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利用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利用现状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根据土壤改良剂的来源、制法和性质,其研究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即天然土壤改良剂研究时期和人工合成土壤改良剂研究时期。
天然土壤改良剂的研究时期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约50余年的历史。
这个时期主要是利用天然有机质为原料,从中提取天然聚合物,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多糖类、腐殖酸类等物质作为土壤改良剂,或者利用微生物合成产物等有机胶结物作为土壤改良剂。
研究较多的是藻朊酸盐,它是从藻类中抽取的多糖羧酸类化合物,藻朊酸钠用量0.1%便有显著的改土效果。
早在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开展了利用天然高分子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腐殖酸、多糖、瓜儿豆提取液、淀粉共聚物改良土壤的研究。
它们具有原料充足、制备简单、施用方便、效果良好和经济可行等优点,但由于天然土壤改良剂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施用周期短,且用量较大,施用后释放的大量阳离子对土壤有毒害作用,因此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难以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人工合成化工技术的发展,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工作就从天然土壤改良剂过渡到人工合成土壤改良剂研究时期。
克里利姆土壤改良剂是初期人工合成的改良剂,主要成分是聚丙烯酸钠盐,具有高效、抗微生物分解、无毒等优点。
美国首先开发了商品名为Krilium的合成类高分子土壤改良剂,之后人们对大量的人工合成材料包括水解聚丙烯腈(HPAN)、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酰胺(PAM)、沥青乳剂(ASP)及多种共聚物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并发现其中比较理想的是聚丙烯酰胺。
人工改良剂的优点在于不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持久,且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无害,改良后的土壤更有益于作物的生长。
在现代人工制剂中,人们往往根据土壤特性及主要限制因子,应用植物秸秆、氟石、磷石灰、膨胀土、蛭石、石膏等,并加入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研制出具有特定功效的改良剂,如酸性土壤改良剂、碱性土壤改良剂和营养型土壤改良剂,以达到改土和促进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
随着土壤改良剂在农业和生态环境中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土壤改良剂的新产品也越来越多。
世界各国为了保护农田和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农作物产量,研制和开发了种种土壤保湿剂、松土剂、固沙剂、增肥剂、消毒剂和降酸碱剂。
目前,土壤改良剂主要应用于美国、前苏联、利比亚、科威特、比利时等石油产品丰富的国家,一些石油化工副产品类的土壤改良剂已大面积应用于固沙造林。
比利时在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应用较多的为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和沥青乳剂等,应用范围除农作物外,主要用于海港固沙、菜地和观赏植物。
国内过去有些单位曾研究过聚丙烯腈、聚丙烯醇等,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停止了这项研究。
最近几年,随着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和国外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和应用,国内许多单位也开始了这项研究和小范围的生产应用。
人工合成土壤改良剂的成功,为从农业科学和从有机质的作用方面去研究土壤结构问题,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3-6]。
二、土壤改良剂的种类
按原料来源可将土壤改良剂分为天然改良剂、人工合成改良剂、天然-合成共聚物改良剂和生物改良剂。
2.1天然改良剂
按原料性质分成无机物料和有机物料。
其中无机物料主要包括天然矿物(石灰石、膨润石、石膏、蛭石、珍珠岩等)和无机固体废弃物(粉煤灰等);
有机物料主要包括有机固体废弃物(造纸污泥、城市污水污泥、城市生活垃圾、作物秸秆、豆科绿肥和畜禽粪便等)、天然提取高分子化合物(多糖、纤维素、树脂胶、单宁酸、腐殖酸、木质素等)和有机质物料(泥炭、炭等)。
2.2人工合成土壤改良剂
模拟天然改良剂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有机聚合物。
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的人工合成土壤改良剂有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聚乙烯醇树脂、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脲醛树脂等,其中PAM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人工合成土壤改良剂。
2.3天然-合成共聚物改良剂
主要包括腐殖酸-聚丙烯酸、纤维素-丙烯酰胺、淀粉-丙烯酰胺/丙烯丙烯腈、沸石/凹凸棒石-丙烯酰胺、磺化木质素-醋酸乙烯等。
2.4生物改良剂
包括一些商业的生物控制剂、微生物接种菌、菌根、好氧堆制茶、蚯蚓等。
其中研究应用较多的是丛枝菌根(AM)。
三、土壤改良剂的主要功能作用
3.1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
土壤结构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基础。
一般认为直径耀10mm(尤其是1耀4mm)的水稳性土壤结构对土壤肥力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国内外在土壤改良剂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特性方面进行了大量且较为深入的研究。
施用土壤改良剂可以促使分散的土壤颗粒团聚,形成团粒,增加土壤中水稳性团粒的含量和稳定性,显著提高团聚体的质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总孔隙度,改善通气透水性,提高土壤利用价值[7-11]。
3.1.1改善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与决定土壤肥力的化学因子(粘粒矿物质、有机无机复合体、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等)、生物学因子(土壤生物、活性酶等)、物理学因子(机械强度、通气性、温度、水分等)都密切相关,低产、不宜耕作、易板结及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壤,结构差、团粒数量少,不宜于作物生长。
大量研究表明,施加了土壤改良剂后土壤变得疏松,土壤的孔隙增多,容重下降。
疏松的土壤有利于土壤中的水、气、热等的交换及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土壤中养分对植物的供应,从而提高了土壤肥力。
吴淑芳、吴普特等人发现,使用3种改良剂聚丙烯酸、脲醛树脂和聚乙烯醇后,土壤容重均有下降[12]。
张继娟、李绍才等在研究喷射条件下PAM特性参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中得出,不同分子量的处理,土壤容重均有显著下降且存在明显差异[13]。
3.1.2改善土壤蓄水能力,提高水分利用率
汪德水、张美荣等研究结果说明,沥青乳剂和PAM均能减少土面水分蒸发,保蓄水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4]。
巫东堂、王久志在土壤改良剂覆盖改土作用的研究中指出,施用沥青乳剂后,不仅能增加土壤含水量,而且具有抑制水分蒸发的效果。
由于土壤结构的改善,土壤水分入渗率有了明显的增加。
在山西省雁北地区的砂壤、轻壤等土壤上喷施BIT后,水分利用率提高32.3%,耗水系数降低24.6%,同时也提高了饱和导水率,特别是对壤质土的饱和导水率有更为明显的提高[5]。
3.1.3改善土壤保肥能力,提高养分利用率
土壤改良剂通过创建水稳性团粒和对肥料元素的吸附、活化作用,减少了肥料进入土壤液相,抑制肥料元素的流失,使土壤肥力得以保持,供给作物吸收利用,从而有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高永恒研究结果表明:
施土壤改良剂后,增加了草坪床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15]。
郭和蓉、陈琼贤等研究结果表明:
营养型土壤改良剂能活化酸性土壤中的磷和钾,促进氮和钾的缓效化,有利于养分的保蓄,防止土壤养分的淋失,提高了养分利用率[16-17]。
3.1.4调节土壤温度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1992年在北京潮褐土冬小麦地试验,地表配施0.1%PAM,观测小麦越冬期至次年小麦封垅前后地表温度变化,发现PAM处理对地表5cm土层温度影响最大,地表最高,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较对照均有提高[18]。
由此所主持1998~1999年在山西万荣冬小麦地对新型PAM()进行试验,观测比较PAM处理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与对照相比,PAM对土壤温度略有影响,但差异不大;
苗期至返青期土壤温度增加益。
PAM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可能与PAM的使用浓度有关[19]。
3.1.5降低土壤侵蚀
喷施土壤改良剂后,表土的稳固性加强,使土壤不易被水、风冲走和吹走,从而起到保土、固土的作用。
在风蚀地区,土表喷施土壤改良剂后,在土表结构不被破坏之前,能有效地控制风蚀。
冯浩、吴淑芳等对3种聚合物类改良剂(聚丙烯酸、聚乙烯醇、脲醛树脂)进行坡地试验研究表明:
可明显推迟产流时间,减少径流系数,土壤侵蚀量减少58%以上。
对于聚丙烯酸、脲醛树脂聚合物而言,随浓度增大,产流时间越来越长,径流系数与侵蚀量呈明显递减趋势[11]。
3.1.6调节土壤盐分
耕层土壤盐分动态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土壤经改良剂处理,在地表形成一层薄膜或碎块隔离层,使土壤水分蒸发强度减弱以及浅层土壤结构得到改善,使盐分上升的趋势减弱而向下淋洗的效果增强。
某些土壤改良剂还可对碱化土壤起到中和作用。
周恩湘、姜淳等在滨海盐化潮土上施用沸石的试验表明:
施用沸石后明显提高了土壤的盐基交换能力,使土壤中可溶性盐分减少,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增大[20]。
3.2改善土壤生物化学特性
土壤微生物数量直接影响土壤的生物化学活性及土壤养分的组成与转化,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酶是土壤中的生物催化剂,土壤中的一切生化过程,都是在土壤酶的参与下进行和完成的,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质量的生物活性指标已被广泛接受[21]。
张晓海、邵丽等关于土壤改良剂对植烟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表明:
土壤改良剂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烟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22]。
邢世和、熊得中等通过田间试验,表明用土壤改良剂处理过的土壤,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磷细菌、钾细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土壤酶(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及烤烟产量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提高[23]。
3.3促进植株生长,增加作物产量
土壤改良剂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孔隙度,为作物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水气条件,从而可提高作物出苗率、改善作物的生长状况、增加作物产量。
王志玉、刘作新利用土壤改良剂MDM)检验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出苗率分别比对照高14.29%和8.57%,平均株高和平均单株分蘖数比对照增加了31.58%和87.77%,单株鲜重和干重与对照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高于对照120.30%和112.38%,对水稻的单株产量进行多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高于对照117.43%和72.15%[24]。
唐泽军、雷廷武等在土壤改良剂(PAM)对玉米的影响中发现,PAM覆盖率80%及60%试验地的高秆(高于)和中秆(耀)分别比对照多13%和2%,鲜物质质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1%和24%[25]。
四、土壤改良剂使用技术研究
4.1土壤改良剂用量
土壤改良剂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改土效果,一般以占干土重的百分率表示。
若施用量过少,团粒形成量少,改良土壤效果不明显,甚至无改土效果;
施用量太大,成本提高,造成浪费,有时还会发生混凝土化现象,起到反作用。
根据土壤和土壤改良剂的性质选择适当用量是非常重要的。
50年代,Hedrick和Moury等报道,聚电解质聚合物改良剂能有效地改良土壤物理性质,最低用量是占被改良土重的0.001%,适宜用量是100-2000mg/kg,Sherwood.L.V和EngibousJ.C.也证明此种改良剂用量不能少于10mg/kg[26]。
奥田东等指出,以5000mg/kg用量为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反而不利于团粒的形成[27]。
现今,因改良剂的种类繁多,性质得到了改善,其具体用量各不相同。
许多土壤改良剂不但具有改良土壤结构的功能,更是具备了增加土壤肥力,活化土壤营养成分的作用[28],所以其用量变化很大,很多改良剂的用量都超过了1kg/m2[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壤改良剂 研究 利用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