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
- 文档编号:13269894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
- 页数:11
- 大小:76KB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通过对全国40个城市的1.8万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的劳动力需求调查,发布了“企业岗位、专业人才需要排行榜”,榜单显示,目前企业急需的前10类专业人才依次是营销、机电、计算机、工商管理、经济、会计、机械自动化、法律、国际经贸、电子通讯。
另外,据调查分析,计算机IT类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名列第二位。
由此可见,不仅信息产业需要大量的IT人才,其他各行各业对IT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软件开发、网络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网站设计、电子商务、平面设计以及动漫设计等类的需求将有强劲的上升趋势。
按照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沧州坐落在“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上,地理位置十分显要。
将以微电子、计算机、通信、物流等高新产业为主要经济发展方向,必将带动对IT人才的大量需求。
掌握先进技术、具有较高素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大批实用型人才必定大有用武之地。
(二)专业建设的意义
培养高水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建设好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本地区乃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IT业迅猛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这些普遍推行现代化管理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
随着IT业的快速发展和IT技术向传统产业的不断渗透,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将继续增长,但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专业改革,尽快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专业建设的基础
几年来,我们一直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特别注重“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明确要求每位教师必须选定自己的主攻方向,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参加实际项目的开发工作,以积累实践经验。
目前,本专业专职教师13名,校内兼职教师3名,外聘教师5名。
根据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初步建立了“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可使用的有4个专业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4个,同时与沧州、石家庄和北京等10多家企业有业务联系。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但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经验不足,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高水平、现代化的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与高质量实训项目有待加强
经过多年的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虽然已具一定的实践教学环境,但缺乏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的实训教学基地,教学设施和设备比较陈旧,严重滞后于新技术的发展,有待更新,需要提高实训室的模拟和仿真程度。
从实用出发,挖掘需要开发的项目,在进行校内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网站组建、网页制作、系统升级等工程项目的建设时,充分吸纳老师和学生参与项目的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工作,通过开发具体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开发能力,提高设计、研发和发布技术水平。
这种能力是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所能达到的,也是用人单位急需的。
2.专业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们已拥有一支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学团队,但仍缺乏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
教师教学任务较重,没有时间进行“充电”,制约了教师水平的提高。
此外,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有待深化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念的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有待深化,配套的专业教材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4.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待加强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探索,从深度和广度上完善校企合作和定向培养,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
突破传统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主线,构建适合高职发展规律和计算机应用自身特点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培养政治素质和综合文化素质较高、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计算机产业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技能性人才。
三、专业建设思路与建设目标
1.专业建设思路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构建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健康成才为目标,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落实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企事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重新构建计算机专业群的课程体系;
通过强化实践工作能力,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学生的能力培养。
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注重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有机分工、衔接与融通。
2.专业建设目标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的目标。
以IT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企事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重组课程体系,建设支撑核心课程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抓住实验、实训、顶岗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建立以IT企业实际项目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2)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采用“大平台、小模块”的总体框架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形成一套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合理的核心课程体系。
(3)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目标。
充分挖掘现有实训基地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争取学校财力和政策支持,新建1个生产性的IT技术创业实习基地,1个3G网络实训室,1个网络工程实习基地,1个多媒体实训室,更新完善通用实训室和硬件实训室设备,使校内实习基地2个、实训室总数达到5个,做到每项实训任务每生一机。
加强设备管理与维护,保证机器随时处于良好状态;
注重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在现有3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增校外实训基地2个,并制定和完善顶岗实习的过程控制与管理制度。
(4)“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大力加强专职教师的企业行业一线工作经历及实践教学能力,所有专职教师都要参加企业项目实践,鼓励教师承担软件服务外包任务、到企业进修、参加企业和行业技能培训等。
(5)专业与课程标准与管理制度建设。
依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紧密合作制定专业和课程标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
在完成工作岗位能力和知识体系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和企业岗位能力体系相一致的课程模块标准体系。
(6)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目标。
针对教学过程建立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健全评价、考评、激励等管理制度,形成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积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稳步提高就业率。
表-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岗位群解析表
岗位群
职业能力
质量目标
软件设计与开发
中小型软件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部署和维护等能力
双证率达到90%。
学生所获得的证书包括:
计算机调试员、程序员、网络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网页设计员、硬件工程师、微软认证工程师等
网站设计与制作
中小型网站的网页设计、网页美工、网站配置、网页开发、信息安全与防护等能力
网络技术
中小型网络的网络工程、网络配置、服务器搭建、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和设备维护等能力
3.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
(1)技术服务建设的目标。
通过同IT企业的紧密合作,依靠校内高水平教师、学生和学校聘请的IT行业专家,创建IT技术服务中心,承接校内外的IT技术服务任务,以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各类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2)社会辐射带动能力建设的目标。
首先,从技术培训、教学资源共享、提供实训环境等方面支持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为本地区普及计算机技术做出贡献。
其次,以IT技术创业实习基地和网络工程实习基地为基础,创建学生创业中心和面向中小型企业的技术服务支持中心,为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创业和本地中小型IT企业的项目研发、技术攻关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
四、专业建设内容
(一)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建设
在学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之下,完善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要成员的专业合作建设组织和运行机制。
1.继续与实习实训基地和相关企业联系,探讨办学模式与办学实体,建立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在教师培训、课程建设、教材编写、质量管理体系、实习实训内容、就业指导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2.探索订单培养、校企共建、课程置换、引进校外企业资金和将企业引入校园等校企合作模式,广开思路,开放式办学,实现多条腿走路。
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共建多赢”的局面。
(二)学生培养规模和专业方向设计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改变原来的按专业培养模式变为按专业方向培养模式,确定三个主要专业方向:
Java软件开发、.NET软件开发、网页设计。
为深化这一建设方向,计划将“专业内方向细分”与“定向强化”相结合调整课程设置。
新的课程设置要求学生在第一个学期后分专业,第二、三、四个学期集中学习所有专业课,使学生明确本专业三个培养方向,并在这三个学期内达到“多能”的程度。
第四个学期结束后由学生选择“一专”的强化方向,同时将三个方向的学生再次细分成三个教学班,在第五个学期分别进行“定向强化”,从而达到“一专”的程度。
选好方向的学生在第五个学期系统学习该方向的进阶课程,其他方向课程不再学习。
定向强化课程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目前青年教师尚需安排高水平技能培训。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1.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定位:
培养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全面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理论以及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行政等单位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的一线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定位应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素质前提下,偏重工程实践及应用,重点是培养实际编程、软硬件维护、行业专门工具软件的使用技巧等能力。
强化学生的计算机语言表达、专业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知识面、实践能力和就业时的适应能力,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开拓与创新精神的一专多能、通专结合的人才。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坚持“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强调讲授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获取知识的可持续性。
(2)专业建设特色:
以专业模式的改革,带动课程体系、课程教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专业 十三 建设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