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证明专题变化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259831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04.87KB
中考证明专题变化Word下载.docx
《中考证明专题变化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证明专题变化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的值(用含m、α的式子表示)。
(
)
2.(13一模)
3.(13二模)如图,四边形ABCD中,AB=BC,BE⊥AD,垂足为E,∠BCD-∠ABE=90°
,过点C作CF‖AD,交对角线BD于点F.
1)求证:
CF=CD
2)若将“AB=BC”改为AB=kBC(k为常数,且k>0)”,其他条件不变,求CF/CD的值(用含k的式子表示)
4.(12)如图13,梯形ABCD中,AD∥BC,∠ABC=2∠BCD=2α,点E在AD上,点F在DC上,且∠BEF=∠A.
(1)∠BEF=_________(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
(2)当AB=AD时,猜想线段EB、EF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3)当AB≠AD时,将“点E在AB上”改为“点E在AB的延长线上,且AE>AB,AB=mDE,AD=nDE”,其他条件不变(如图14),求
的值(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
5.(12一模)如图12,四边形ABCD中,∠ABC=2∠ADC=2α,点E、F分别在CB、CD的延长线上,且EB=AB+AD,∠AEB=∠FAD.
(1)猜想线段AE、AF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2)若将“EB=AB+AD”改为“EB=AB+kAD(k为常数,且k>
0)”,其他条件不变(如图13),
求
的值(用含k、α的式子表示).
6.(12二模)如图12,在正方形ABCD中,点M在边AB上,点N在边AD的延长线上,且BM=DN.点E为MN的中点,DE的延长线与AC相交于点F.试猜想线段DF与线段AC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7.(11)在△ABC中,∠A=90°
,点D在线段BC上,∠EDB=
∠C,BE⊥DE,垂足为E,DE与AB相交于点F.
⑴当AB=AC时,(如图13),
①∠EBF=_______°
;
②探究线段BE与FD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⑵当AB=kAC时(如图14),求
的值(用含k的式子表示).
8.(11一模)已知点E在△ABC内,∠ABC=∠EBD=α,∠ACB=∠EDB=60°
,∠AEB=150°
,∠BEC=90°
.
(1)当α=60°
时(如图17),①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②求证:
BD=
AE;
(2)当α=90°
时(如图18),求
的值.
9.(11二模)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CD⊥AC,AE∥CD,且EA=ED,BE与AD相交于点F.
(1)若∠CAD=
∠DAE(如图14),试判断BF与F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CAD=2∠DAE(如图15),求
10.(10)如图12,△ABC中,∠ACB=90°
,CD⊥AB,垂足为D,点E在AC上,BE交CD于点G,EF⊥BE交AB于点F.若AC=mBC,CE=kEA,探索线段EF与EG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说明:
如果你反复探索没有解决问题,可以选取⑴或⑵中的条件,先⑴中的条件完成解答满分为7分,选⑵中的条件完成解答满分为5分.
⑴m=1(如图13)
⑵m=1,k=1(如图14)
11.(10一模)如图11,在△OAB和△OCD中,∠A<
90°
,OB=kOD(k>
1),∠AOB=∠COD,∠OAB与∠OCD互补.试探索线段AB与CD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如果你反复探索没有解决问题,可以选取⑴⑵中的一个条件,其中⑴满分为7分;
⑵满分为3分.
⑴k=1(如图12);
⑵点C在OA上,点D与点B重合(如图13).
12.(10二模)如图16,在四边形ABCD中,AB∥CD,AB=CD,AB=kBC,点P是四边形ABCD内一点,且∠BAP=∠BCP,连结PB、PD.猜想∠ABP与∠ADP的关系,并证明.
如果你经过反复探索没有解决问题,可以补充条件k=1.在补充条件后,先画图,再完成上面的问题,最多可得7分.
13.(09)如图15,在△ABC和△PQD中,AC=kBC,DP=kDQ,∠C=∠PDQ,D、E分别是AB、AC的中点,点P在直线BC上,连结EQ交PC于点H.
猜想线段EH与AC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如果你经过反复探索没有解决问题,可以补充条件
,选取图16完成证明得10分;
选取图17完成证明得6分.
14.(08)如图25-1,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QMNP,∠M=∠B,M是正方形ABCD的对称中心,MN交AB于F,QM交AD于E.
⑴求证:
ME=MF.
⑵如图25-2,若将原题中的“正方形”改为“菱形”,其他条件不变,探索线段ME与线段MF的关系,并加以证明.
⑶如图25-3,若将原题中的“正方形”改为“矩形”,且AB=mBC,其他条件不变,探索线段ME与线段MF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⑷根据前面的探索和图25-4,你能否将本题推广到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情况?
若能,写出推广命题;
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15.(08)点A、B分别是两条平行线m、n上任意两点,在直线n上找一点C,使BC=kAB,连结AC,在直线AC上任取一点E,作∠BEF=∠ABC,EF交直线m于点F.
⑴如图15,当k=1时,探究线段EF与EB的关系,并中以说明;
⑵如图17,若∠ABC=90°
,k≠1,探究线段EF与EB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16.(07)如图①,小明在研究正方形ABCD的有关问题时,得出:
“在正方形ABCD中,如果点E是CD的中点,点F是BC边上的一点,且∠FAE=∠EAD,那么EF⊥AE”。
他又将“正方形”改为“矩形”、“菱形”和“任意平行四边形”(如图②、图③、图④),其它条件不变,发现仍然有“EF⊥AE”结论。
你同意小明的观点吗?
若同意,请结合图④加以证明;
若不同意,请说明理由。
17.(07)两个全等的Rt△ABC和Rt△EDA如图放置,点B、A、D在同一条直线上。
操作:
在图中,作∠ABC的平分线BF,过点D作DF⊥BF,垂足为F,连结CE。
探究:
线段BF、CE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证明 专题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