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3245441
- 上传时间:2022-10-08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6.96KB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
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
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
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
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
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的标题之一,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
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
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
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
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
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
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就会收获一份份惊喜。
怎样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
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
它唤醒了我沉睡的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
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
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
换位思考使我明白:
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
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
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
优秀生"
、"
偏才少年"
灰色儿童"
潜能生"
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
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
变数"
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本书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教学水平。
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可以这样教。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空场所,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舞台。
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关涉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能够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满诗意,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课堂。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二)
近期拜读了王晓春先生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书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个教育案例和问题。
这些问题既细小,又普通,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天天更替出现,如学生不做作业、上学迟到、调皮捣蛋、破环公物等等;
却又是我们为师者不能绕过的一道道坎。
生动的教育故事,具体的教育细节,真实的教育主体……细细品读,一问一答间,作者深刻的理性思考,严谨的逻辑判断,使人在轻松的阅读引发思考与共鸣,一股强烈的教育智慧跃然纸上。
谈到教育的智慧,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课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学技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让看似冰冷枯燥的数学变得温柔丰满。
因为在课堂上,因为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孩子灵机闪现,会让吃力的孩子在错误之后一步一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
在一节数学课上,当我问到植树节是什么时候时,大多数学生都哑口无言,我就抓住契机适时教育他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保护环境意识与生态意识。
三尺讲台,40分钟,孕育了无限的智慧,捕捉教育机会,闪现教育智慧。
有些时候,我们老师、父母确实是缘木求鱼,我们忽视了最宝贵的做人教育。
我们心甘情愿地、一门心思地把自己、孩子绑上了"
分数"
的应试车,尽管历尽颠簸和坎坷,甚至中途翻车、抛锚,我们也乐此不疲,前赴后继。
孩子们也为了一个又一个高分绞尽脑汁,以至他们错过了人生旅途中许多美丽的风景,错过了生活中酸甜苦辣丰富多彩的滋味品尝……所以在家庭,要培养孩子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应格外重视孩子情商的培养,在学校,要以爱育人,以情育人,以境育人。
我们经常会发出如此的感慨:
现在的孩子怎么啦?
事实上我们没有反思过:
我们老师、父母究竟怎么啦?
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老师要么是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呵护孩子,造就生活无能儿;
要么是在学习上让学生俯首帖耳,造就了书呆子;
要么是在社会利欲的熏陶下,培养了俗人。
对于孩子,我们必须呵护好心灵,这是教育的底线。
力促孩子求真、求善、求美;
生活和学习上,放放手,多让孩子自己去闯荡,去体验;
为他们擦擦伤口,听听倾诉,为他们的行囊补充食粮,对孩子们说,继续去闯,前面风光旖旎……我想,一旦我们的教育做到了让孩子时刻保持舒展的心灵这个境界,那么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该是多么幸福!
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就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
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向专家、向同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同时也向我们的学生学习:
认真积累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问和回答;
也重视收集学生们出现的共同错误;
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的为学生创设他们发展的平台,同时促进自己的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这也许是我们容尽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问题。
但是,走进《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与王先生晤谈,却能得到一点启示:
关注教育现象,揭示教育问题,为了我们光荣的育人职责,执着地思考,教育智慧将从中汩汩生成。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三)
这个学期,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
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
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
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
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
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
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
告诉他:
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
或者要求他:
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
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
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
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
干涉式教育"
并且评价说,"
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
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
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
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
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
那么怎么办呢?
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
帮助式教育"
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
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
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
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
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
其实仔细想一想,这正是一线老师的写照?
在王老师看来,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遇到难题,首要的任务是了解情况,进行分析,锁定问题性质,然后才可以根据性质进行干预。
万不可上来就管,那样容易下错药。
王老师分析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一种是"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
一种是"
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
然后提出:
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
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
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几乎每天都会碰到,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
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
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更多,也会让我们惊喜。
每每看到这本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愤懑就会少点,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
教师之间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等,有时候想一口气读完它,有时候想反复地读某一个案例,觉得老师的无奈,老师的智慧,老师的爱心,都在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认识。
这是一本轻松愉快的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场景是我们所熟悉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智慧 哪里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