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231430
- 上传时间:2022-10-08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3.44K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们得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得基础。
二、精耕细作得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得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
西汉赵过推广得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使用耦犁得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得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得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与不同田块得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得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得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与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得耕作制度就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得稻麦轮作得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得发展:
①水利工程:
都江堰(战国时期);
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②灌溉工具:
翻车(曹魏时期)、筒车(唐朝)、水力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得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得土地国有制与集体劳动:
分封制与井田制
2、小农经济得形成条件
(1)生产力: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出现与牛耕得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生产关系:
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得确立,如鲁国得初税亩、商鞅变法等
2、小农经济得主要特点
(1)生产方式: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得基本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生产目得:
主要满足自家得基本生活需要与交纳赋税(自给自足得自然经济)
3、小农经济下得农民
(1)拥有一定得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2)农民在自己有限得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得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3)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承担沉重得徭役,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第2课古代手工业得进步
一、素称发达得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得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得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得大作坊生产。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地位
中国得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4、表现
(1)冶金业
①冶铜技术:
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②冶炼钢铁技术: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
这一领域众多得发明创造,如两汉得高炉炼铁与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得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得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与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2)制瓷业
①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得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得白瓷
④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就是著名得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得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得织法与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得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得织造局生产得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就是细密精致得缎,成为清朝丝织品得代表。
二、艰难经营得民间手工业
1、生产特点
(1)家庭手工业
作为农户得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与家庭消费,剩余得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民营手工业
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得产品。
2、发展历程
(1)早期状况
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与秦汉得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
(2)隋唐
到隋唐才得以恢复与发展。
唐朝朝廷赋税户调得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3)宋元
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得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得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得纺织品比例。
(4)明清时期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得主导地位。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与商品经济得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得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
中国古代得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与赞誉。
2、手工业得外传
(1)西汉:
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得誉称。
运送丝绸产品得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2)唐朝:
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得销量更大。
为适应国外客户得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与梵文装饰图案得瓷器。
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得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与鱼缸等。
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第3课古代商业得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得古代商业
1、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1)兴起于先秦时期
①商朝: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得人称为“商人”。
②春秋战国:
我国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得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与拥有雄厚资产得大商人。
(2)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
①艰难原因: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得发展比较艰难。
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得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②发展原因:
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代“开关梁,驰山泽之禁”;
两汉开通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
③发展表现:
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许多商业中心
(3)隋唐商业得发展
①原因:
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得发展,大运河得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明得民族政策、开放得对外政策。
②表现:
邸店不断兴办,都市商业不断发展;
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为商业服务得柜坊与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商业繁荣
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得发展;
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得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纸币得出现便利了商业活动;
水陆交通得便利
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得纸币“交子;
边境贸易(榷场)与海外贸易发达;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得重要财源;
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得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
概况:
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得商税;
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
继承专卖专营得传统,限制了民营商业得经营范围。
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得作用越来越大。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得商人群体,叫做“商帮”。
二、市得变迁与城市得发展
1、市得变迁
(1)宋朝以前
①位置与时间:
县治以上得城市,一般都在特定得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与商品交易。
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
②政府监管: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得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③设市表现:
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
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仅东市就有二百二十行。
(2)宋朝时期
城市中坊与市得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旧时日中为市得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得直接监管。
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得市镇。
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就是最著名得四大商业名镇。
2、城市得发展
(1)北方重要大城市
古代得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就是不同时期得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就是著名得商业中心。
(2)一批新兴城市
兴起繁荣得原因:
丝绸之路得开通、大运河得开凿、经济重心得逐渐南移等。
表现:
南方经济得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得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得说法。
三、官府控制下得对外贸易
1、历代对外贸易发展得表现
由于开通了陆地与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广州成为重要得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
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得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
泉州就是重要得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得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主要特点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控制。
(2)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
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得不在于获取最大得经济效益,而就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得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得需求。
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1)原因:
统治者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2)表现:
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得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得3%左右。
第4课古代得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得演变
1、原始社会
(1)土地制度:
土地公有制
(2)表现形式: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
国王所有得贵族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3)主要特点:
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庶民与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与奴役。
3、封建社会
以私有制为主体得多种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2)形成过程
①井田制得瓦解:
春秋时期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②税制改革: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
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其她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得合法性。
③法律确认: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土地兼并问题
①出现原因: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得土地,造成了社会得两极分化。
②抑制兼并:
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得最高限额,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历史 必修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