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物理书的特点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225191
- 上传时间:2022-10-0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90.01KB
苏科版初中物理书的特点Word文档格式.docx
《苏科版初中物理书的特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初中物理书的特点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与“上海科技出版社”分别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开发、编写了两套实验教材(简称“人教版”和“上科版”),已于2001年8月出版发行,供全国各实验区进行第一轮教材实验。
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与教育的进一步发展,2001年8月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物理室根据《标准》的实施建议和相关要求,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由刘炳升和李容任教材主编,开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八年级上、下)两册,2002年10月经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已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苏科版”),供全国各实验区选用。
为了便于全国各实验区更好地了解“苏科版”实验教科书编写理念、指导思想,进一步感受教科书的内容特色和教材风格特点,为各实验区合理选择和使用各种版本的实验教材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及决策依据,下面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下册》为例,着重对“苏科版”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特色、教材风格特点做一些介绍,以飨读者。
一、“苏科版”教材编写原则和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贯彻党中央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努力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思想,进一步落实《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所提出的课程理念。
“苏科版”的编写努力遵循“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着力体现《标准》的基本思想,教材编写的具体原则是:
·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加强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突出“科学·
技术·
社会”(STS)的观点。
“苏科版”较好地反映了国际初中理科教材特点和发展趋势,在融入国内、外优秀理科教材特点的同时,教材的编写切实以《标准》为依据,力求体现《标准》的基本理念,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同时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
因此,整个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着力突出“三条主线”,即:
一条是“科学探究”,突出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是坚持“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
三是从“能量”的层面来深刻认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突出自然、社会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的知识体系及特点
1、教材的知识体系
本套教材的体系结构以“物质”、“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构成不同层次又相互联系的教材结构体系,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并回到生活、社会中去。
教材体系有两条“主线”:
一条是以物理知识的构成为一定的逻辑线索,用“能量”贯穿始终;
另一条是以“探究活动”情景和“人文背景”的展开为线索。
教材体系结构框图如下:
就具体教材而言,“苏科版”《八年级上、下册》教材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其中《上册》安排了四个章节,《下册》有五个章节。
除了《上册》的“引言”(安排了“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体验科学探究”)外,教材第一部分是“奇特的声”,介绍了声音是什么、声音的特征,噪声以及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等有关声的知识;
第二部分是“漫游世界的小水滴”,主要介绍生活中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热现象,具体包括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物质三态的相互转化以及水循环等热学知识;
第三部分是“在明媚的阳光下”和“拓展视力的神镜”,主要介绍了光的色彩、颜色之迷、人眼看不见的光、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透镜及其奥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眼睛与视力矫正、光的折射等,光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
第四部分是“千里江陵一日还”,重点介绍了物体的运动,主要包括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速度、匀速直线运动、世界是运动的等有关运动的基本运动学知识;
第五部分是“走进物质世界”,从“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两个维度向读者简单介绍了分子世界、比分子更小的微粒世界以及宇宙的探秘;
第六部分是“联系宇宙万物的纽带”和“意想不到的作用”,主要介绍力学的基本知识,其中包括弹力和弹簧测力计、重力、摩擦力、力和力的相互作用、压强、液体和气体的压强、浮力等力学初步知识。
两册教材从整体上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内容编排主要从声、光、力、热四个从生活中容易觉察到的物理现象入手,逐步展开物理知识,并把一些抽象的电磁学、能量等知识安排在《九年级全册》中,这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物理学习的认知过程,又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
2、教材特点
“苏科版”从总体上看,能密切联系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内容,更加丰富、贴近生活实际;
而且大部分内容都是由学生亲自进行探究后而获得的,并且探究过程显得比较自然、灵活、不是千篇一律,使学生在学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初步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将热爱科学、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其中。
教材具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整体上建构教材的结构体系,既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又有利于实现物理课程目标
“苏科版”教材体系的建构是以系统论为基础,以整体观来构思教材的单元结构,不拘泥于学科知识的逻辑线索,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
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以此来反映物理科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但是,又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
例如:
在“光学”部分,改变了从“光的反射”到“平面镜”和从“光的折射”到“透镜成像”的传统演绎体系,而是从“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开始,上升到与“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本质联系,便于揭示物理现象的物理本质与内涵,让学生真正体会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又如在“物体运动”一章中,改变了从“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的参照物”开始的逻辑结构,而是从具体的“长度、时间测量”、“运动快慢比较出发”,最后回到“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相对”的这个较为深刻的主题。
类似的思路还在教材“物质的物理属性”、“力”以及“压强和浮力”等章节中有所体现。
但这种思路并非唯一,九年级的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演绎型的结构。
在教材的微观结构设计方面,较好地突出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之间关系的处理,将探究的过程与单元的“知识梳理”相辅相成(如设置了“知识梳理”栏目);
对方法技巧的点拨和指导以隐性渗透为主,适当的显性点拨为辅(设置了“方法·
技巧”栏目);
对某些重要的技能培养,教材较多地给予学生充分的反复训练与逐步提高的机会。
例如,图像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数学工具,在物理课程中应当有所加强。
因此,在教材中做了整体性的安排,即:
从“声现象”单元中开始让学生观察不同乐器的声波波形,首次获得一些图像的基本印象;
接着在“温度的测量”一节中安排了使用温度计测量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气温,记录在8支平行放置的温度计图中,这为认识和描绘图像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在“物态变化”第二节中特别安排了“活动”——“观察水的沸腾”,要求学生能描绘沸腾图像;
在第三节“熔化和凝固”一节中,又进一步要求描绘冰和松香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并比较两种图像的特点;
而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设计了“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上升的规律”的活动,要求学生能够独立画出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线等。
通过这一系列分阶段、分层次、有计划的“活动”安排,使学生在“图像”这方面的技能得到逐步地培养和提高。
另外,“苏科版”围绕物理课程目标,着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做了整体性考虑,即:
通过每个章节内丰富的自然、科技、社会等图片,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满足感及兴奋感;
以教材为媒介,通过教材的信息传递让学生学会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能通过一系列有序的探究活动,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等等,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使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在解决问题或做出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与科学研究方法;
同时,教材通过设置“生活·
物理·
社会”栏目来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使之能独立思考,培养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勇于创新,并有根据地怀疑,尊重事实、大胆想象,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而初步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以科学探究为载体,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情景,力求避免“科学探究”形式化
由于传统教学长期过分强调“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从而呈现出对物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不强。
两册教材依据《标准》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重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形式,注意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正确引导,将科学探究活动贯穿教材的全过程,力求在探究活动的情景设计中体现“科学探究”要素的内涵;
在注意循序渐进的进行科学探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探究活动中分析论证、合作交流以及评估等环节引导,从而实现重要物理知识的意义建构。
如果想有效的避免探究活动的形式化倾向,那么,关键在于是否真正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物理过程。
为此,“苏科版”关于“科学探究”的设计与编排,表现出“五个较多”,即:
较多的创设一些学生意想不到的探究情景。
如,在“引言”中,设置了“在装满水的杯里还能放入多少回形针”的活动,可多达数百只,使学生惊讶不已。
又如,第二章“声现象”中特意安排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细绳倾听敲打衣架所发出的声音,在实验中学生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受,可谓“天籁只惠实践人”。
较多的创造一些学生探究、思考、动手的机会。
例如,充分利用“活动”栏目,在“令人厌烦的声音”中设计了“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的活动。
教材先让学生去感受闹钟指针走动时声音的音调和响度,比较闹钟放在鞋盒内声音的变化情况,接着要求学生收集各种阻隔声音的材料,预测一下所给各种材料隔声性能的好差,并自己动手设计一种简易的方法来比较材料阻隔性能的差异。
教材没有给出具体的比较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归纳出:
要比较不同阻隔材料的隔声性能,可以采取在同一距离聆听,比较隔层的厚度,或者在隔层厚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比较听不到声音时的距离等方法,但不强求学生把所有的方法一一列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又体现了问题适度的开放性。
又如,在“透镜”中安排了“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视力的矫正”、“通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等系列活动中,都留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能够适度探究,但又不过分拔高和放任。
另外,在一些探究活动中,还要求学生能根据探究过程中观察的物理现象,学会记录数据,并在教材上填写部分内容,教材不是立即给出答案,这提高了教材与学生、探究活动三者之间的融合性。
较多的鼓励学生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
除了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自主探究等方面重视学生的合作和交流外,对于一些影响结果因素较多的实验,教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科版 初中 物理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