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重点内容整理.docx
- 文档编号:1321014
- 上传时间:2022-10-20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74.96KB
儿科护理学重点内容整理.docx
《儿科护理学重点内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护理学重点内容整理.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护理学重点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儿科护理学:
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科学
2.儿科护理学的任务:
从体格、智能、行为和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和保护小儿,对小儿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以增加小儿的体质,降低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和促进小儿健康,提高人类的整体健康素质。
3.儿科护理学范围:
正常小儿身心方面的保健、小儿疾病的预防和护理,并与儿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有着广泛联系。
4.胎儿期:
从卵子和精子结合、新生命开始到小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怀胎8周为胚胎期,是小儿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时期。
妊娠早期,12周。
是小而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时期。
流产或先天畸形的高发期。
妊娠中期,13至28周。
肺泡结构基本完善。
妊娠晚期,29至40周。
肌肉脂肪的累积。
5.新生儿期:
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至生后28天止称新生儿期。
围生期:
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包括了胎儿晚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期,死亡率最高。
6.婴儿期:
出生后到满一周岁之前为婴儿期,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生长发育第一次高峰。
头长占身长的1/4.6个月以后,胎盘获得的被动免疫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应有计划的预防接种。
消化吸收功能不完善。
7.幼儿期:
1周岁后-3周岁前为幼儿期,智力发育较前突出。
防病是保健重点。
8.学龄前期:
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岁)。
加强早期教育
9.学龄期:
从小学起(6-7岁)到进入青春期(12-14周岁)为止。
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已接近成人。
智能发育较前更成熟。
应注意预防近视、龋齿、端正姿势。
10.青春期:
从第2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
第二个生长高峰。
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问题。
11.对营养物质及能量的需求相对比成人多,但胃肠消化功能不成熟。
12.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IgG,六个月后降低,到6-7岁达到成人水平。
新生儿IgM浓度低,易患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
婴幼儿期SIgA缺乏,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
13.缺乏维生素D,婴儿佝偻病,成人骨软化症;肺炎球菌,婴儿支气管肺炎,成人大叶性肺炎。
14.起病急、来势凶、缺乏局限能力易发败血症,后遗症较成人少。
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
1.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⑴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出生后头三个月出现第一个生长高峰,至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高峰;⑵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
神经系统发育的较早,生殖系统最晚,淋巴系统则先快后回缩;⑶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⑷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2.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①遗传②性别③孕母情况④营养⑤生活环境⑥疾病和药物。
3.追赶生长:
通常2岁以内的小儿,疾病痊愈后,如营养充足,会出现“追赶生长”,即小儿身高、体重等短期内加快增长,以弥补患病期间造成的损失。
生长:
一般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发育:
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改善和功能上的成熟。
4.生理性体重下降:
出生后第一周内由于摄入不足、水分丧失及派出胎粪,体重可下降3%-9%,约在生后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常于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水平。
5.新生儿平均体重3kg体重公式:
1-6月:
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7kg。
7-12月:
体重kg=6kg+月龄*0.25kg。
2-12岁:
体重kg=年龄*2+8kg
体重:
为各器官、组织及液体的总重量。
小儿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
6.身高:
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到2岁时约85cm2-12岁身长公式:
身高cm=年龄*7+77cm
坐高:
从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高度。
中点:
出生,脐上。
两岁,脐下。
6岁,脐与耻骨联合之间。
15岁,耻骨联合上缘
7.头围:
指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与脑和颅骨发育密切相关。
出生时相对较大约33-34cm,1岁时46cm,2岁时约为48cm。
较小头围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快则提示脑积水。
8.胸围:
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胸围大小与肺、胸廓发育密切相关。
出生时32cm,1岁时头围胸围相等。
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
9.上臂围:
指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圈的长度,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
>13.5cm,营养良好。
小于12.5cm,营养不良。
10.头颅骨的发育:
颅骨缝出生时尚分离,约3-4个月时闭合。
前囟约1.5*2.0cm,1-1.5岁时闭合,不迟于2岁。
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
前囟迟闭或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前囟饱满提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等。
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后囟至迟约生后6-8周闭合。
11.脊柱:
3个月,颈椎前凸。
6个月,胸椎后凸。
1岁,腰椎前凸。
6-7岁,韧带发育
12.长骨的发育:
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其岁数+1。
骨龄落后见于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肾小管酸中毒等;骨龄超前见于中枢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13.牙齿的发育:
乳牙共20个,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最晚2.5岁出齐,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为月龄减4~6,12个月未出牙视为异常,6岁左右开始出第1颗恒牙即第一磨牙。
12岁左右出第2磨牙。
14.神经系统的发育:
胎儿时发育最早,出生时脑重1500g,成人的25%,7岁时接近成人。
4岁时神经纤维鞘化完成。
脊髓下端胎儿时位于第2腰椎下缘,4岁时移至第一腰椎,出生时小儿即有觅食、吸允、吞咽、拥抱、握持等一些先天性反射和对强光、寒冷、疼痛的反应,小儿出生后2周左右即可形成第一个条件反射。
第三章儿童保健
1.计划免疫:
是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情况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婴幼儿体中,以确保小儿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2.主动免疫:
是指给易感患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产生相应的免疫能力。
3.被动免疫:
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
主动免疫制剂在接种后经过一定期限产生的抗体,在持续1~5年后逐渐减少。
4.我国实行的计划免疫有:
①结核②脊髓灰质炎③麻疹④百日咳⑤白喉⑥破伤风⑦乙型脑炎
5.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接种后剩余药液应废弃,活疫苗应烧毁;一般接种活疫苗后需隔4周,接种死疫苗后需隔2周再接种其他活疫苗或死疫苗;接种活疫苗、菌苗时,只用75%乙醇消毒;应及时记录,避免重接、漏接,未接种者必要时进行补种。
6.常用疫苗接种方法及时间
结核病
脊髓灰质炎
麻疹
白、百、破
乙肝
接种方法
皮内
口服
皮下
皮下
肌肉
初种年龄
出生后2-3天到2个月内
2个月以上:
第1次2个月
第2次3个月
第3次4个月
8个月以上易感儿
3-12个月以上
第1次3个月
第2次4个月
第3次5个月
第1次出生时
第2次1个月
第3次6个月
7.预防接种需严格掌握禁忌症:
急性传染病、慢病急发作,过敏和免疫皆为禁忌症;发热和腹泻,禁服脊灰症;神经家族史,忌打百日咳。
8.预防接种的反应:
一般反应:
⑴局部反应:
注射部位红肿热痛,有时伴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管炎,2.5cm以下为弱反应,5cm以上为强反应,一般持续2∽3天。
⑵全身反应:
24小时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
37.5℃以下弱反应,37.5-38.5℃中等反应,38.6℃以上强反应。
潜伏期(5-7天)后体温上升。
头晕、恶心呕吐、腹泻。
9.异常反应:
①超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1:
1000肾上腺素)、过敏性皮疹(抗组胺药)②晕厥③全身感染。
第四章儿童营养
1.能量的需要:
基础代谢(1岁以内55kcal/kg。
7岁,44kcal/kg。
12岁,30kcal/kg)、食物的热力作用、生长所需、排泄消耗。
总能量:
1岁以内110kcal/kg,每增加3岁减去10kcal/kg。
15岁,60kcal/kg1kcal≈4.2kj
2..三大产能营养物质: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3.脂溶性维生素可储存于体内,易造成中毒。
人体的微量元素:
铁、铜、碘、氟。
4.水:
婴儿每日150ml/kg,每3岁减少25ml/kg。
成人40-45ml/kg。
5.乳汁成分:
蛋白质,乳清蛋白为主,与酪蛋白比4:
1
脂肪:
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婴儿髓鞘形成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初乳:
产后4~5天以内的乳汁,内含脂肪少而以含有免疫球蛋白的蛋白质为主,维生素、牛磺酸和矿物质的含量丰富。
过渡乳:
6~10天的乳汁,总量增多,脂肪含量高,蛋白质和矿物质逐渐减少。
成熟乳:
11天~9个月的乳汁,总量达到高峰每天可达700~1000ml,但蛋白质更少。
晚乳:
10个月以后。
6.母乳喂养的优点:
①母乳中不仅含有适合婴儿消化且比例适宜的营养素,还具有多种免疫物质,可增强婴儿的抗病能力②母乳喂养经济、方便、温度及泌乳速度适宜。
③母乳新鲜无污染④母乳喂养可密切母子感情,有利于婴儿心理及身体健康⑤母乳喂养可加快乳母产后子宫复原,减少再受孕机会。
连续哺乳6个月以上还可使乳母孕期贮存的脂肪消耗,促使乳母提醒恢复至孕前状态。
7.婴儿乳量充足的表现:
每次哺乳时能听到咽乳声,喂后能安静入睡,每天有1次量多或少量多次的软便,十余次小便,体重按正常速度增加。
8.糖4kcal婴儿能量110kcal/kg需水量150ml/kg
人工喂养的注意事项:
选用合适的奶嘴,测试乳液的温度,避免空气的吸入,加强食具卫生,及时调整乳量。
鲜牛乳需经稀释、加糖、煮沸。
酪蛋白为主、甲型乳糖、矿物质较多
9..一般生后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4个月以上的婴儿在每天乳量达1000ml或每次哺乳量超过200ml时应添加辅食,断奶时间一般在生后10~12个月,不超过1岁半。
添加原则:
1.添加方式:
从少到多从稀到稠从粗到细从一种到多种逐步过渡到固体食物。
2.添加时机:
应是小儿身体健康时。
3.食物质量:
食物应单独制作。
4.注意观察:
小儿的大便有无异常,掌握其消化情况。
添加目的:
补充乳类营养的不足,利于食物性状的转换,促进小儿生长发育。
第五章住院患儿护理及其家庭支持
1.等渗性脱水表现:
轻度:
精神状态无明显改变,皮肤弹性差,口腔黏膜稍干燥,眼窝前囟轻度凹陷,有眼泪,尿量略减少,无周微循环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占体重5%以下
中度:
烦躁或萎靡,皮肤弹性差,口腔黏膜干燥,眼窝前囟明显凹陷,眼泪少,尿量明显减少,周围循环衰竭不明显,有代谢性酸中毒,占体重5%-10%
重度:
昏睡或昏迷,皮肤弹性极差,口腔黏膜极干燥,眼窝前囟凹陷极明显,无眼泪,少尿或无尿,周围循环衰竭明显,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占体重10%以上
2.等张液:
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溶液。
等渗液:
1.4%碳酸氢钠溶液,1.87%乳酸钠溶液。
3.补液的原则:
三定:
定量、定性、定时。
三先:
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三见:
见酸补碱、见尿补钾、见惊补钙(镁)
4.补钾的注意事项:
①不宜过早:
见尿补钾,轻度缺钾可进食含钾丰富的食物,每日口服氯化钾,严重缺钾可静脉补钾②不宜过浓:
不超过0.3%③不宜过快:
全日总量不超过300-450mg/kg均匀分配于全日静脉补液中,时间不短于8小时④不宜过久:
患儿能经口进食,尽快停止静脉输液,改为口服,一般补钾连续4~6天。
5.静脉补钙的注意事项:
用10%葡萄糖酸钙5-10ml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1-3倍缓慢泵入或滴注,时间不少于10分钟,注意观察心率,当婴儿心率小于每分90次,年长儿小于70次需暂停使用。
1.新生儿适宜的室温:
22~24℃,婴幼儿为20~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科 护理 重点 内容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