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报告46页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205757
- 上传时间:2022-10-08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922.56KB
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报告46页Word文档格式.docx
《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报告46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报告46页Word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后查明露天矿采坑边坡所处的地质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坡体结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
4、查明不稳定边坡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
5、查明露天矿采坑边坡和排土场人工边坡空间分布范围及形态特征、厚度大小、变化及发育情况,分析评价边坡的稳定性,预测其发展趋势。
三、分析评价依据
(一)任务依据
1、《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报告编制委托书》;
2、《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报告编制合同书》。
(二)主要技术标准依据
国家及行业标准:
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32864—2016);
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3、《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
6、《滑坡、崩塌、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
8、《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9、《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地方标准: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B62/T1792-2009);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源厅2003年5月)。
(三)资料依据
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煤矿设计院,2012年4月);
2、《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地质矿产勘查院,2009年12月);
3、《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地质环境监测院,2007年12月);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2012年12月);
5、本次调查成果资料。
四、矿山基本情况
(一)露天矿概述
根据2012年2月15日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xxxxxxx),露天矿矿区范围由6个拐点圈定(表0-1),开采深度由2370~2180m标高。
表0-1矿区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
点号
X坐标
Y坐标
1
2
3
4
5
6
注:
坐标系为1980西安坐标系
(二)资源储量
根据《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及评审意见书,露天矿矿权范围内可采煤层一层(煤一),截止2009年12月25日矿井总资源储量为A万t,其中已动用资源储量B万t,保有资源储量为C万t,其中122b类储量Dt,333类E万t。
在该矿前期露天开采范围内,根据设计圈定的工业资源储量F万t,露天矿采出率按95%计算,则可采储量为:
G万t(其中2.76万t为前期露天境界内总压帮煤量);
后期H万t(其中包括减去采区最西端少部分损失煤量、端帮丢煤量及剥采损失量等),合计I万t。
(三)露天开采主要技术方案
1、露天采场
矿山露天开采前期(一采区)开采设计规模原煤G万t/a,设一个露天采场(工作面),其初始拉沟位置位于煤层浅部向斜轴东头,矿区境界边缘,走向拉沟倾向推进,采掘场占地面积约7.49hm2,开采标高:
+2250~2340m。
2、开采境界的圈定
根据开发利用方案的设计,矿区煤炭资源分两期开发,方案重点对前期(一采区)露天开采做了详细的开发利用方案设计,对于后期(接续采区)露天开采,方案建议在一采区开采结束后,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接续采区的开发利用方案设计。
由于矿区可采煤层(煤一)赋存深浅不一,前期(一采区)露天开采涉及的范围仅为矿区境界的一部分,一采区位于矿区东部,其范围南北长约320m,东西宽约230m,占地面积7.49hm2,设计开采标高2350~2250m,采深100m。
3、开采与开拓
煤一主要集中在矿区中部的向斜轴上,向斜主轴近东西,煤体分布呈一三面(东、北、西)环绕由外向内的锅底形状,西边被断层隔断。
根据该煤层赋层条件、地形地貌,同时考虑矿山的后续发展,开发利用方案对一采区确定的开采方案为:
沿向斜轴顶头由东向西开采,沿煤层走向拉沟开门子,揭开煤层后沿倾向顺台阶递降的开采方式(图1-5)。
图1-5开采方式示意图
露天开采参数如下:
(1)台阶高度:
10m
(2)台阶坡面角:
70°
(3)工作平盘最小宽度:
33m
(4)采场路面宽度:
(5)炮孔直径:
Φ145mm
(6)钻孔深度:
12m
(7)超钻深度:
2.0m
4、开采工艺
根据开采工艺选择原则以及对其影响因素,结合煤层赋存条件和岩性特征,方案确定露天开采工艺为单斗-汽车工艺。
5、剥离量与剥采比
一采区露天工程共发生剥离量为612.98万m3,各水平剥离量见表0-2。
表0-2剥离量汇总表
开采水平
剥离量(万m3)
备注
该矿露天开采前期总剥离量X万m3,可采煤量Y万t,平均剥采比为14.39m3/t。
6、排土场
矿山露天开采前期(一采区)开采设一个外部排土场,布置于矿区及露天采场境界外正东,露天采场总出入沟位于采场北西角,与外排土场相距不到200m,剥离车量经总出入沟进入外排土场,设计外排土场占地面积13.56hm2。
收容量1700万m3。
7、废石弃渣的排放
外排土场选择在露天采场东侧不远处,沿南岔沟排开,排土场距露天采场直线距离50m,排土运输距离近,便于排弃。
由于该处地形变化较大,既有平缓地带,又有低山环靠,方案建议排土场采用平地堆筑式和依背山坡相结合的排弃方式,外排土场参数如表0-3。
表0-3外排土场参数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占地面积
hm2
最终排弃标高
m
松散系数
台阶高度
最小排土平盘宽度
排土台阶坡面角
度
7
排土场收容量
万m3
因煤一特殊的赋存状况,露天开采后期形成的矿坑空间有限,该矿不设内部排土场,露天开采结束后,对矿坑掩埋覆盖回填所需用土取自相距采场不远的排土场。
为充分利用地形和方便排弃,方案设计排土场布置成阶梯状,相邻两排土线标高相差10m。
最小排土平盘宽度为50m。
为排土作业安全,上下排土工作线不能同时作业。
排土场排弃方式为自卸汽车在排土工作线上卸载后,大部分排弃物自溜至坡下,少量遗留在坡顶的排弃物,用装载机将其推至坡下。
五、工作程序与工作方法
(一)技术路线
根据勘察调查目的及任务,参照有关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工作思路是由粗到细,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在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在已有的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调查基础上针对边坡的现状特征。
在取得土体指标和分析已有岩石指标和排土松散堆放物抗剪指标的基础上,综合对比分析后对确定不同工况下边坡的稳定性,保证提交资料的可靠性。
(二)工作布置、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中确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工作中首先明确了思路,熟悉工作程序,确定工作重点,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1、资料收集与分析
接受甲方委托后,我公司成立了专门项目组,在现场调查前收集了《露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等资料,初步掌握了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和矿山概况。
收集了区内有关地形、地质等图件作为评估工作底图和野外工作用图,结合矿山特点,分析已有资料,确定需要补充的资料,初步确定野外主要调查内容、调查路线和方法。
2、野外调查
在对收集的资料初步分析后,项目组于2017年9月18日-9月19日进行了野外调查。
在甲方工程师的配合下、查明了矿山生产现状,查明了露天矿边坡分布的特征,查明了排土场的现状特征和后续收纳弃土情况及回填作业方式等。
确定了本次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的范围。
对露天矿采坑周边的边坡和排土场边坡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野外调查采用1:
10000地形图为底图,对重点地段的地质环境问题和主要地质现象点进行实测描述,调查分析其发生时间、基本特征、危害程度,并对其进行GPS定位、数码拍照等工作,并及时调整室内设计的野外调查路线,优化野外调查工作方法。
3、室内资料整理及综合分析
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编写了《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报告》。
六、完成主要工作量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如表0-4。
表0-4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表
单位
说明
调查面积
km2
15.3
矿区及四周
调查路线
km
2.8
包括穿插路线
灾害调查点
处
滑坡
收集利用资料
份
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等
现场访问
人.次
现场工作人员
地质照片
张
9
数码
第一章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一、工作区地理位置
露天矿位于XX市XX县XX乡东北部XX境内。
地理坐标:
东经XXXXXX,北纬XXXX。
G30高速和G312国道从矿区东北通过,矿区有长15km简易公路与国道相通,矿区距XX市80km,距XX县城20km,交通较为方便(图1-1)。
二、自然地理条件
(一)气象
矿区位于河西冷温带干旱和祁连山高寒半干旱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矿区总的气候特点是:
日温差较大,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常年多风,气候干燥。
区内年平均气温3.6℃,年最低气温-23.5℃,最高气温+37.8℃;
年平均降水量250~350mm,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增大,梯度为10.1~15.9mm/100m;
无霜期83天,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为冰冻期,最大冰结深度可达0.95m,一般0.4~0.7m;
区内常年多风,风向一般为东南或西北,风力2~4级,最大6~8级。
(二)水文
矿区无长流地表水系,有西大口沟及两条支沟南岔沟和雁坎沟,均为季节性洪沟,仅在降雨时节有水流,其余时段为干沟,除此之外,区内小型冲沟发育,沟短、坡降较大是其主要特点,剖面形态多呈“V”型。
(三)土壤
矿区土壤类型主要为棕钙土和新积土,棕钙土以第四系残坡积层为物质基础,广泛分布在矿区半山至坡脚处,新积土分布在沟道内,其余地段为裸露基岩。
区内棕钙土具典型的冷温带草原植被土壤特点,具有草原向荒漠过度的特征,地表多砂砾石,剖面上部呈褐棕色,下部为粉末层状或斑块状灰白色钙积层。
具有薄的腐殖质松软表层,其下为棕色弱粘化,铁质化的过渡层,在0.5m深度内出现钙积层,并有石膏在底部聚集,其土壤pH值8.5~10,一般碱化层及钙积层较高,含石膏的土层偏低。
新积土属初育土纲,矿区内分布在沟道地带,土壤的洪积成因明显。
生物、植物参与成土过程作用甚徽,无自然发生层和明显的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稳定性 分析 评价 报告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