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186282
- 上传时间:2022-10-07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0.78KB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季氏将伐颛臾》错(形容词)
故尝与过宋将军
《大铁椎传》拜访、访问
三、词类活用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来、安,”,使动用法)
四、古今异义:
1.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
古义——以……为=使……担任
今义——认为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
古义——指有军事行动
今义——有事情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
古义——诸侯的封地
今义——国家
家:
古义——卿大夫的封地
今义——家庭和住所
4、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安:
古义——社会不安定
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
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
五、成语
1、虎兕出柙:
兕:
犀牛一类的野兽。
柙:
关兽的木笼。
虎、兕从木笼中逃出。
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2、分崩离析:
分:
分开。
崩:
倒塌。
离:
离开。
析:
分开、瓦解、离散。
形容国家或集团等分裂离散,不能保持团结统一。
亦作“分崩荡析”。
3、既来之,则安之: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4、季孙之忧:
季孙:
鲁国大夫;
忧:
忧患。
指内部的忧患。
5、祸起萧墙:
萧墙:
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六、特殊句式:
①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
②龟玉毁于椟中
(被动句)
③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
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
53、鱼我所欲也
【白话译文】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
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
正义,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
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
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
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
(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
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
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
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
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
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
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54、非攻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
这为什么呢?
因为他损人利己。
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
这是什么原故呢?
因为他损人更多。
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
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
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
因为他损人更严重。
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
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
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
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
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
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
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
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
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现在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
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辩别苦甜的了。
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
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
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
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其不仁兹甚(“兹”通“滋”,增加)
拖其衣裘(“拖”通“脱”)
2、一词多义
国:
今至大为攻国(国家)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国都)
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域)
故:
是何故也(原因,缘故)
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
以:
以亏人自利也(因为)
乃入见,问:
“何以战?
”(凭,凭借)
作《师说》以贻之(来,用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
3、古今异义
众闻则非之(古义:
非难。
今义:
不对,过错)
苟亏人愈多(古义:
如果。
今无此义)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古义:
重,大。
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
从而誉之(古义:
反而。
因此,就,表示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词类活用
以其亏人愈多(亏,名词用作动词,损人)
5、特殊句式
此何也?
以亏人自利也。
(设问句)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反问句)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句)
55、庖丁解牛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
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
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
“嘻,好啊!
(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
“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
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
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好啊!
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一、通假字
1、砉然向然(“向”通“响”)
2、技盖至此乎?
(“盖”通“盍”)
3、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
二、词类活用
1、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
(名做状,每年,每月)
2、而刀刃者无厚(形做名,厚度)
三、一词多义
之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取独,助词)
(的,助词)
2、方今之时(代词,这)
3、技经肯綮之未尝,(助词,表提宾)
4、今臣之刀十九年矣,(的,助词)
5、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代词,解牛成功这件事)
6、善刀而藏之。
(代词,它,代刀)
7、吾闻庖丁之言(的,助词)
以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介词,用)
2、以无厚入有间(介词,用)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因为)
而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
(转折连词,却)
而况大軱乎!
(递进连词,更)
3、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转折连词,可是)
4、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转折连词,可是)
5、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6、提刀而立,(修饰连词,)
7、善刀而藏之。
(承接连词,然后)
其
1、因其固然(代词,它,代牛)
2、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语气副词)
3、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代词,它,代族)
四、古今异义
1、虽然,每至于族,(虽然这样)(碰到)
2、行为迟(行动因为)
五、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1、(我庖丁)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
2、视为(族)止,行为(族)迟
3、謋然已解,(牛的身体)如土委地。
(二)倒装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
【语段品味】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动作触(手按)、倚(肩靠)、履(足踩)、
(膝抵)有条不紊,配合协调
声音砉然、向然合乎音律
比喻“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由声音富有舞蹈节奏,想象动作之优美和谐。
在这里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写得简直如入化境,自然地导入下面一段对话。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庖丁自叙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点出寓意。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总结下文)庖丁的观点。
他好的是“道”是指解牛规律,运用前后对照的方法,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掌握解牛之“道”的过程。
2.解牛的三个阶段勤学苦练的过程。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这种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
3.良庖、族庖、自己的比较,用前二者反衬庖丁。
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
都是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语文 读本 一册 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