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3177124
- 上传时间:2022-10-07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27.12KB
农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农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 我国农业公共政策的实施
我国在进行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制定和实施了许多的农业政策,而这些政策的落实以及应用有效程度都需要经过相关数据反馈和审核才能评定。
要想促进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就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而只有落实了政策,才能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并探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相关政策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然后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下面是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某地区农业政策应用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的相关研究探讨(如表1):
表中:
X1是指经济繁荣、X2是指生活提高、X3是指生态文明;
Y1代表农用机械总动力、Y2代表农业总产值、Y3代表乡村水电站个数指标、Y4代表农村用电量、Y5代表农民家庭固定资产数、Y6代表人均粮食拥有量指标、Y7代表有效灌溉面积、Y8代表化肥施用量、Y9代表水资源总量指标[3]o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农业政策影响最大的是农用机械总动力,然后依次是人均粮食拥有量指标、农业总产值以及乡村水电站个数指标等。
所以我国农业政策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总值的提高,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加大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
三、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调控方式有限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控方式相较于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调控手段有限。
目前国家采取的农业调控手段主要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三种。
其中,最先应用的就是行政手段,其作为传统调控手段的延续,缺乏对市场结构和市场实际需求变化的综合分析,早已经不适应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目前我国采用最多的是利用经济手段来进行农业发展的调控,并且在市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有时候由于市场失灵,导致经济手段失效,无法正常的进行调控;
而法律手段由于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所以需要综合其他手段共同使用,法律调控方式的不足,也导致行政管理信息缺乏真实性、可靠性,使得行政管理措施更多地是依据人为主观判断而执行。
第二,调控范围有限。
过去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资源的充足供给,使得我国农业发展调控范围主要局限在生产能力这一方面,而在农产品生产质量、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及生态平衡等方面缺乏合理的调控措施,使得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产业化、可持续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
(二)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1.目前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在职能的划分上仍然具有传统职能划分的特点,就是依据不同等级、不同时节、不同内容将职能进行了具体明确的划分,但是国家只注意到职能的全面性,而没有注重职能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这种被分割的细化职能管理,使得不同职能的人员都只在乎自身的职责和利益,出现了问题互相推诿,有利益可言就向占为己有,这样不仅会降低农业行政管理的综合效率,而且可能会在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中形成管理真空区,导致有关企业能够垄断农业市场,而限制了市场经济的平衡持续发展。
2.地方政府与中央在农业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存在很严重的同构化现象,这种模式单一化、等级层次清晰化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结构,没有综合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缺乏差异化发展,无法推进地区特色农业以及主导产业的发展建设,也不利于农业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对农产品品牌效益和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农业高效化、产业化生产需要依赖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环境资源,所以,国家要因地制宜的建设地区农业行政管理机构,才能综合提升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我国农业行政管理职能过分的干预农业市场经济的资源分配,利用行政手段强制性的进行市场调控,既破坏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市场调控规则,又无法进行资源科学合理的有效配置,已经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生产、可持续化发展、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4.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分为决策层、中间层和执行层,而执行层作为基层组织在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中力量过于薄弱。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的基层目前处于没人员、没资源、没自主思维的局面,不仅执行效果不理想,而且无法为农业市场提供贸易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
(三) 农业行政管理法制建设不完善
在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中,不论是农业生产的群众,还是执法的行政管理人员,对法律的建设和利用都比较模糊。
行政管理人员自身较差的执法态度加上群众淡薄的法律意识,降低了法律在农业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权威性、有效性和指导性,使得许多农业发展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都无法落实到位。
由于法律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在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中,出现了任人唯亲、利益趋势的管理模式,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而且部分官员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利用自身的职权来谋取额外的利益,不仅影响了农业行政管理法制体系的建设,而且破坏了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四) 农业中介组织发育滞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目前的小农分散经营模式陷入了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的局面,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国际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需求。
而且,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技术指导和公共服务建设,都不能及时快速的在农民团体中得到响应,这主要是由于农业中介组织发育滞后而造成的,使得政府、农户与市场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实现路径。
这样既不利于国内农业市场快速、合理的发展建设,也降低了我国农业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四、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措施
(一) 增强市场服务职能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措施,首先就是要加强行政职能对农业的基础服务意识,其主要分为服务硬件水平和服务软件水平。
提升农业服务硬件水平就是指,大力推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我国较偏僻、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增添更多的投资项目,包括道路、电网、供水等,解决当地农民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
而提高农业服务软件水平则是指,加强农民生产技术的培训,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给农民提供适当的补贴政策和信贷政策,促使我国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科学化、国际化快速发展。
(二) 增强市场调控职能
农业生产十分依赖自然条件和环境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场调控的不稳定性。
而市场调控失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信息共享程度不够,国家不能准确的掌握市场的动态变化,而农民也不能对国家采取的措施和政策做出及时的响应,导致农业行政管理职能工作效率低下。
所以,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要综合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加大对农业市场的调控力度,促进信息科学性、准确性、时效性的系统建设,提供公正、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制定集约化、产业化、差异化的农业政策,来确保整个农业市场稳定、快速的发展。
(三) 合理规划权力配置
在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中要明确岗位职能,保证权责一致。
行政权力和行政职责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行政职责就是确立工作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而行政权力就是实现其目标而具有的控制协调手段。
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我国行政管理结构从金字塔型逐步转变为扁平型。
所以,要注重农业体制中基层组织的建设,要为基层组织提供更多的权利的扶持力度,这样才能充分的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基层组织具有的信息优势和结构优势,及时有效的实施国家政策和指导方针,提高国家的市场宏观调控能力。
(四) 加强行政管理法制建设
加强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法制的建设,要确保三个基本要求:
第一,是明确职责要求。
农业行政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自身具有的行政权力,不能逾越自身权利范围行使职能,也不能将权利和责任分开,要努力的运用自身的职能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的发展;
第二,遵纪守法。
不仅是行使的对象受到法律的约束,而且行使人员自身也要严于律己,不能明知故犯,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破坏市场结构,损坏农民利益;
第三,加大惩罚力度。
对于利用不合理手段垄断行业、哄抬价格的企业要进行打压,对侵犯国家法律法规的现象要严惩不贷,确保农业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建设全面化、系统化、智能化、时效化、科学化的信息系统,来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建设,实现行政组织机构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完成农业服务和行政协调管理。
同时,要建立与农民互动的反馈机制,确保信息的共享程度、传播速度、执行力度更加高效。
五、结语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许多次的改革和完善,已经逐渐趋于成熟,但是要实现农业生产国际化、产业化、标准化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农业行政管理市场职能,合理规划权利配置,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加强
信息化建设,构建政府、农民、市场一体化的建设,确保
农业市场稳定、快速的发展。
农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2】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
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则基础牢;
农村稳,则社会安;
农民富,则国家昌。
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这是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前提。
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
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
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
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
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这五者缺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 行政管理 专业 毕业论文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