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教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31743
- 上传时间:2022-10-04
- 格式:DOCX
- 页数:87
- 大小:175.85KB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教学教案.docx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教学教案.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概述
教学内容
一、 健康及健康教育
二、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掌握健康及健康教育的含义;
2.了解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3.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特殊之处;
4.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与途径;
教学重点
1.掌握健康及健康教育的含义;
2.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特殊之处;
3.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与途径。
教学难点
1.掌握健康及健康教育的含义;
2.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特殊之处;
3.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与途径。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
课时数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健康及健康教育
一、健康的内涵
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方面全部良好的状态。
这一表述正是基于人类对自身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标志着人类对健康的认识逐步科学化、立体化。
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于个体而言,健康乃第一要义。
健康是个体认识世界、发展自己的物质基础,具有唯一性。
个体所具有的智慧与创造力、个体所能感受到的幸福、个体在世界的所有经历,都必须依赖健康的存在。
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
“身体健康
是1,其他因素为0”这一比喻生动地诠释了健康之于个体的重要性。
于社会而言,健康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个体的聚合构成社会。
个体的健康状况决定了整个社会的运行状态。
幼儿园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在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和积累教育实践经验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任何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都离不开一定量的教育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感知实践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一阶段,学生进入学前教育机构中进行观摩与体验,熟悉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组织管理及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初步了解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形成对幼儿教育的初步认识。
二、 健康的标志
身心具备怎样的状态才可谓之为“健康”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包含三个维度: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可见,健康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状态。
“身体健康”即生理状态良好,各器官与系统功能正常,无疾病与残缺,精力充沛;“心理健康”,即情绪稳定,观察问题客观现实,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社会适应良好”则表现为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行为都能与社会环境的要求保持协调。
林崇德等(2003)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对“健康”给出了3方面的评定指标。
1.生理标准
身体强壮,各系统功能良好且相互协调,以目前的检查手段未发现病理性改变。
2.心理标准
心理功能正常、协调一致,主观感觉良好,精力充沛、情绪稳定,应付环境自如,有积极的人生观。
3.社会标准
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功能和职业功能良好,能享受生活和工作的乐趣。
三、 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
本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将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纳为生物、心理、社会3个方面。
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影响健康的首要因素。
生物因素又具体包括:
一是遗传因素,这是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
某些先天的缺陷和变异会导致身体发育畸形,功能出现异常。
二是围产期1①间的保健不当,致使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受到损害,导致发育障碍甚至残疾。
母亲孕期的酗酒、服药、吸烟或婴儿刚出生时受到的感染与服药,都是影响婴儿健康的危险因素。
三是后天生长过程中由病原体引发的疾病,以及身体机能衰退导致的病变。
2.心理因素
心理状态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维度。
早在我国古代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曾提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20世纪初,美国生理学家坎农(Cannon)的实验表明:
外界压力可引起个体情绪改变,使机体分泌大量“交感神经素”,以应对紧急状况。
加拿大学者汉斯·塞利(HansSelye)将此一系列反应称之为“全身性适应综合征”。
机体若调节成功,则恢复平衡,否则,会引起疾病等不良反应。
这个调节的过程即为“应激”。
除了应激外,性格、情绪状态等因素也影响到健康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脾气暴躁易发怒的人极易引发心脏病。
人在愤怒时,肌体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会导致心率加快、动脉扩张,即使在愤怒情绪平息很长时间后,其精神也仍处于慌乱的状态。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生活方式、环境因素。
首先,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生活方式是人们长期接受一定文化、经济、习俗、规范的影响,特别是家庭影响后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与健康意识。
如今,不良生活习惯对人们健康的影响日益加深,“慢性病”2②一旦防治不及时,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的危害,不容忽视。
其次,环境从更大的角度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环境是身心发展的背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大到空气、水,小到所住小区的绿化,都属于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刚需;社会环境的范畴也很广,从文化教育到人际关系,均属于社会环境。
随着时代发展,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机相融,相互影响,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四、健康教育的含义及重要性
健康教育,即通过信息传播与行为干预,引导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具有系统性以及完整的评价体系,其核心是引导人们树立健康观念,并自愿形成良好的、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使人们在面临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的健康问题时,有意识、有能力做出科学的选择。
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教育放在首位。
健康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一样,都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在主动参与的状态下接受教育的过程。
其主要目标是保护和促进幼儿健康,有效促进幼儿身体发育与机能发展,初步形成安全感与乐观的人生态度。
《纲要》明确指出,健康的身心状态包括“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
这些既是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一、学前儿童的身心发育规律
学前儿童的身心发育规律是指学前儿童群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般现象。
虽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幼儿之间会出现个体差异,但仍然存在一些规律。
幼儿生长发育状况是反映其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
1.生长发育由量变到质变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是由不明显的细小的量变到突然的质变的复杂过程,不仅表现为身高、体重的增加,还表现为全身各个器官的逐渐分化、功能的逐渐成熟。
量变和质变通常是同时进行的,但各有一定的缓急阶段。
以消化系统为例,在新生儿成长为成人的过程中,消化系统的各器官在不断长大、长重同时,结构和机能也逐渐复杂和完善起来。
新生儿的胃容积小、胃腺数目少、分泌液量少、胃酸的浓度和胃蛋白酶的效能低,只能接受少量流质食物。
随年龄增长,其消化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加强,逐渐能够消化固体食物,效能大大提高。
由此可见,幼儿不是成人的缩影。
幼儿情感简单,是一个没有成熟、缺少经验的机体。
他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对自身的保护,以及各种知识及能力,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加强。
因此在进行保教工作时,必须结合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来安排具体措施,绝不能脱离幼儿的实际,以成人的标准来安排幼儿的生活和教育。
2.生长发育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独有的特点。
各阶段按顺序衔接,不能跳跃。
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任何一个阶段的发育受到阻碍都会对下一阶段的发育带来不良影响。
例如,新生儿出生时只能吃流质食物,只会躺卧和啼哭,到1岁时便能吃多种普通食物,会走路和说单词。
这是很明显的变化,但在这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变化。
如幼儿在说单词之间,必须先学会发音,同时,要学会听懂单词;能吃固体食物之前必先能吃半流质食物;会走路之前必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站立等发育步骤。
婴儿期身体各部位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3.生长发育的速度具有不均衡性
一个人身体的生长发育是快慢交替的,因此发育速度曲线并不是随年龄呈直线上升,而是呈波浪式上升的。
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全身和大多数器官、系统有两次生长突增高峰。
第一次是在胎儿期,第二次是在青春发育初期,而且女性青春期比男性大约早两年出现。
以身高、体重为例,由胎儿到成人的两个突增阶段。
第一个突增阶段:
由胎儿中期开始到1周岁。
表现为头尾发展规律。
胎儿中期(4~6个月)时,身长增加最快,是一生中身长增加最快的阶段。
胎儿后期(7~9个月)皮下脂肪积累很快,是一生中体重增加最快的阶段;2岁前的婴幼儿的身体增长速度仍比后几年快些。
2岁后,身高和体重增长速度急剧下降,直到青春发育期前,一直保持平稳的,较慢的发育速度。
第二个突增阶段:
青春发育期,表现为向心发展规律。
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生长速度不完全相同,因此身体各部位的增长幅度也不一样。
一个人从出生到发育成熟,头部增大大约1倍,躯干增长约2倍,上肢增长约3倍,下肢增长约4倍。
从身体形态上看,一个人的身体形态从出生时较大的头颅、较长的躯干和短小的双腿,逐渐发展为较小的头颅、较短的躯干和较长的双腿。
4.生长发育具有统一性与协调性
身体的不同器官或系统的发育不是同时进行的。
某一些器官发育得较快,另一些器官发育得较慢,有的器官在一定阶段趋于退化,呈现出不同的发育趋势。
(1) 神经系统领先发育。
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在胎儿期和出生后一直是领先发育的。
婴儿出生时脑重约350克,相当于成人的25%,而同期的体重仅为成人的5%左右;6岁幼儿的脑重已相当于成人的90%。
在这段时间里,伴随着大脑的迅速发育,幼儿的各种身体机能、语言发展和动作发展也是比较快的。
(2) 淋巴系统发育得最快。
淋巴系统的发育速度在人生第一个10年中非常迅速,在第二个10年间逐渐减缓。
因为学前时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弱,需要淋巴系统来保护,所以出生后淋巴系统的发育特别迅速,一般在10岁左右达到高峰。
10岁以后随着其他各系统的逐渐成熟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强,淋巴系统逐渐萎缩。
(3) 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人在出生第一个10年中生殖系统发育缓慢;在第二个10年,特别是在青春期生殖系统迅速发育并达到成人水平。
身体各系统的发育时间和速度虽然各有不同,但机体是统一的整体,各系统的发育并非孤立地进行,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
因此任何一种对机体起作用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多个系统。
例如,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促进骨骼肌肉的发育,也促进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5.生长发育具有个体差异性
幼儿的生长发育有一般的规律,但由于幼儿的先天遗传素质与先天、后天的环境条件并不完全相同,因而无论是身体的形态还是机体的功能都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的体型(高矮胖瘦)、生理功能(强弱)和心理特点(智力高低)是各不相同的。
没有两个幼儿的发育水平和发育过程完全一样,即使在一对同卵双生子之间也存在微小的差别。
先天因素决定一个孩子发育的可能性,后天因素决定其发育的现实性。
在评价某个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时,不能简单地将其指标数据同标准平均数比较,并由此做出片面的结论,而应考虑到个体发育的差异性,将他们以往的情况与现在的情况进行比较,观察其发育动态,才更有意义。
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改善幼儿的后天环境条件,使每个幼儿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遗传潜能,使他们的生长发育达到应有的水平。
6.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密切联系
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是统一的。
生理发育是心理发育的基础,而心理的发展也同样影响生理功能。
生理状态会影响心理的发展。
生理上的缺陷会引起幼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 学前 儿童 健康 教育 活动 指导 教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