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唐代绝句艺术特点.docx
- 文档编号:1317155
- 上传时间:2022-10-20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91KB
略论唐代绝句艺术特点.docx
《略论唐代绝句艺术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唐代绝句艺术特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略论唐代绝句艺术特点
略论唐代绝句艺术特点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
绝句,就是在这一时期定型并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诗体。
总观整个唐代诗坛,绝句的创作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绝句就是整个唐诗的缩影。
清代王士缜就称“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
”同时由于绝句“篇只四语,而倚声为歌,能使听者低徊不倦。
”(沈德潜<<说诗粹语>>)所以在唐代就曾广泛传唱。
“考之开元、天宝以来,宫掖所传,梨园弟子所歌,旗亭所唱,边将所进,率当时名士所为绝句尔。
”(王士缜<<唐人万首绝句选序>>)直到今天,绝句仍是人们喜爱的诗歌样式。
那么,这种四句型的小诗,何以能千百年流传不衰呢?
究其原因还在于唐代绝句具有灵活轻便、节短韵长、宜于抒情、便于吟诵的艺术特点。
同时,为克服绝句短小而篇幅和它要尽可能容纳较多的内容这样一个基本矛盾,有唐一代诗人充分施展了他们的艺术才华,以高度的艺术概况力和成熟的诗歌技巧,大力挖掘绝句体裁上的艺术潜力,使绝句达到了“语短意长而声不促”(施补华<<岘佣说诗>>)的艺术妙境,从而化其体裁的特点为艺术上的优美。
一、短小精粹
“离首即尾,离尾即首”,是绝句的体裁属性,也就是短的属性,因为它只有四句,最少二十字,最多也只有二十八字,所以绝句篇幅上的限度,决定了绝句作者在写作上不可能大肆铺陈,纵横开阖,必须在概况凝炼上下功夫,以使绝句做到“微尘中显大千,刹那间见终古。
”的表达效果。
这样,便形成了绝句短小精粹的特点。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
“言之精者为文,文之精者为诗,绝句又诗之精者也。
”绝句所固有的精粹特点,使得它在表现手法和表达内容上必须比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为严格地选择表达角度,尽量摄取表达内容中最典型的片段加以表现;同时更严格地锤炼字句,以求达到“一语胜人千百”(清代赵翼<<瓯北诗话>>)的效果。
李白曾以庐山瀑布为题材写过两首诗,题目都是《望庐山瀑布》。
一首是古风: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歙如飞来电,隐若百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缧射,左右洗清壁。
飞珠散轻霰,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远辞人间。
一首是绝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一首古风由于篇幅不限,作者可以自由抒写从如何到庐山写起,然后写仔细观察到的瀑布的形态和气势,再写作者的感觉,最后以表达愿望收尾。
描写曲尽其态,使读者从诗文的字里行间直接领略到庐山瀑布的壮丽风光,并体会到作者的意趣旨向。
而后一首绝句,篇幅上只有二十八字,因而作者只有以凝炼的笔法,选取庐山瀑布最精采的场景加以描绘。
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就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典型特征和气势,又概括了古风中“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的场景。
“疑是银河落九天”又恰恰相当于“歙如飞来电......半洒云天里。
”“海风吹不断......流沫沸穹石”的描写。
这样,绝句以十四个字,就概况了古风百字的内容,并收到了同古风一样的表达效果。
而且由于绝句的短小精粹,使李白的这首绝句远比古风更为人传诵。
再如白居易的七绝<<夜筝>>,就似乎以二十八字,演说了一篇<<琵琶行>>:
“紫袖红弦明月中,百弹百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
诗人抓住筝乐最使人心荡神摇的顷刻,以无声衬有声,以“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收到了同“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一样的艺术效力,有力地表现了弹筝者的情绪,从而使绝句具有缩龙成寸之妙。
唐人绝句中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绝句的短小精粹也并不只体现于以不同的体裁写同一题材内容上,这只是最能说明绝句短小精粹的一个方面。
有唐三百年,所有的优秀绝句,几乎都具有短小精粹的特点,这也是绝句流传千古而不衰的原因之一。
二、以小见大
社会生活与自然景物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给人以丰富的诗意感受,其中好多内容不足以施之长篇,而通过短小灵便的绝句反映出来,便可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在唐人绝句所涉及的众多题材当中,许多名篇是只就一件生活小事的表面描绘,或是一个社会角落的点滴渲染,便从诗中反映出一个重大的社会主题,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以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其一)为例:
“长安回望秀成堆,三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这首诗只抓住了杨贵妃爱吃荔枝这件事发挥想象,通过几幅典型的画面,极生动地揭示出李杨生活的荒淫奢侈。
杨贵妃是唐玄宗极为宠爱的妃子,为了讨其欢心,玄宗不惜民力从蜀地“十里一置,五里一堠”,飞马送上“风枝露叶如新采”的鲜荔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就写出:
为了博得贵妃一笑,不知有多少人“奔腾死亡”于路途当中,诚所谓“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苏轼<<荔枝叹>>)。
而“无人知是荔枝来,”便道出了这种罕见的享乐,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是无法想象的,不可思议的。
诗人通过这一生活现实,便引导人们去思索:
宫里过着如此荒淫享乐的生活,国家又怎能长治久安呢?
这就从更深一层上反映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道,是祸国殃民的根源。
这正应了<<骚坛秘语>>中所说:
“作绝句如窗中览景,立处虽窄,眼界自宽。
”
这是以生活小事反映重大社会主题的例子,是以小见大的一个方面。
唐绝句中还有许多作品,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小事,表达出自己的某种感情,同样有以小见大的效果。
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国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中描写的是诗人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一件平凡小事:
在一次旅行途中,诗人偶然碰到了到京城长安去的使者,正受着思乡之情煎熬的诗人,因为马上相逢,没有纸笔,便请使者捎个口信,报说自己平安,以免家中惦念。
这是古代旅外之人常常遇到的事情,但付诸诗人的笔端,以寥寥数语,便反映出一个旅外之人思念故国,想念亲人的深厚感情,从而使之成为旅人思乡作品中的佳作而为人广泛传诵。
所以,唐代诗人发扬保持绝句体裁的优长,利用它的短小,表现小题材的社会生活内容,创造出了这种富有特色的艺术魅力以小见大。
三、含蓄蕴藉
诗歌离不开抒情表意。
绝句的出现,为中国古典诗歌提供了一种“抒情诗的最好形式。
”(郑临川述<<闻一多先生论唐诗>>)然而,由于绝句体裁上的特点,直抒胸臆往往使作品趋于浅漏,从而难以产生持久的艺术魅力。
例如初唐王梵志的五绝,大多直抒其情,以至于直述真事,就存在这种艺术缺点。
绝句要避短用长,这就要讲究诗意的含蓄蕴藉。
沈德潜在<<说诗粹语>>中说: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之,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往。
”
古代诗歌重凝炼含蓄,这是从诗经就奠定的优良传统,唐代绝句诗人在继承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作绝句“于六义多取风兴,故视它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尚。
”(刘熙载<<艺概.诗概>>),因此,含蓄蕴藉又成了唐代优秀绝句的普遍特色。
例如杜甫的<<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诗是赠给当时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的。
他因平定枝州刺史叛乱有功而居功自傲,在自己的府上放纵宴乐。
诗中表面是赞叹花府乐曲美妙,有如仙乐,实际上却是蕴有讽谀深意的。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里“天上”二字实指天子所居的皇宫。
如此美妙的乐曲只有在皇宫里才能停到,在民间是不应“得闻”的,而现在不但“得闻”,而且整日不休,远播四方,直冲九霄,这样其僭妄之罪便隐露笔端。
正如明代杨慎所说:
“杜公此诗,讥其僭用天子之乐,而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之旨。
公之绝句百余首,此为之冠。
”(<<升庵诗话>>)对杜甫绝句的评论众说纷纭,而这首诗是他为数不多的受到一致好评的绝句之一,原因就在于此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耐人咀嚼,比直接了当地谴责花卿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他的如王昌龄的绝句,大都具有含蓄蕴藉的特色。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论其绝句:
“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谓之唐人<<骚>>语可。
”尤其是他的宫怨、闺怨诸绝,特别显得曲折蕴藉,含蓄不尽。
总之,含蓄蕴藉,是唐绝句的再一艺术特点,它使得一些绝句诗情无限辽远,诗情无限悠长,耐人揣摩,经人咀嚼,这也是唐绝句百代不朽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四、融情入景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总是要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和表现作家一定的生活感受的。
因此,在作法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
胡应麟在<<诗薮>>中指出:
“作法不过情、景二端。
”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也说: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
绝句体裁短小,又追求诗意的含蓄蕴藉,而借助景物抒情达意常常具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功效。
所以融情入景便成为唐人在绝句作法上的一大特色。
融情入景表面看来是表现为景语,然而,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所说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透过诗中作者所写的景物,人们可以体味到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通常,融情入景的绝句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通篇写景,情寓景中。
这种形式的绝句几乎句句是景,把所要表达的感情全部都蕴含于所写的景物之中。
典型的如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
这四句诗,几乎全是景语,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二句写的是天空景,三句是近处景,末句则是远方景。
把这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相互关连,融合为一,便组成为一幅画面谐和,富有情味的江天月夜图。
然而,这首诗不是咏物绝句,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景物气氛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在送别之后留连顾望,凄凉寂寞之情。
诗的首句写“乱烟”,既是形容夜烟迷漫的状态,也表达出作者的一种心情的迷乱。
次句的“飞月”既是说的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三句的“离亭掩”前面加“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
而最后一句中的“寒”字,既写出当时环境的凄冷,也表达出了作者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所独有的内心感受。
因此,整首诗,以特定的景物画面,加上几个富有感情色彩的字眼,就把作者送别后的孤寂惆怅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从而使诗篇显的空灵蕴藉,耐人揣摩。
因而这首绝句可算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
另外韩屋的七绝<<寒食夜>>、柳宗元的五绝<<江雪>>,也是通篇写景,景中藏情之作。
第二,前面写景,以景托情。
这类作品,先布景,后言情,先用景物渲染出一定的气势,为后面托出感情作好铺排。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逸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这两首绝句都是前面写景,后面抒情,在写景抒情的比例上是前后各半,两相映衬。
但是两诗的情景衬托方式却有差异。
<<送元二使安西>>以渭城朝雨,客舍柳色的清新悦人的景物,从反面衬映此去阳关万里,远离故人的旅怀别绪。
也即是王夫之在<<诗译>>中所说:
“以乐物写哀”“倍增其哀”的形式,从而,以“西去阳关无故人”为中心,使所写的景和说抒的情都染上了黯然销魂的色彩。
而<<别董大>>是以黄云堆雪北风吹雁的苍凉景色,从正面烘托气氛,渲染行色,从而,以“莫愁前途无知己”为中心,使所写的景与所抒的情给人以开朗昂扬的感觉。
这种以景染情的方法,在唐绝句中都很常见,也都各有特色,从而效果也就各有千秋。
第三,后面写景,以景结情。
沈义父说:
“结句需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绝句强调含蓄,而有些情况下不可能句句写景,因而除了前面写景,以景染情的方法外,最常用的是结尾写景,以景结情。
诗人不在结尾直接点明题意,而让题意藏于景中,让人在品味之后得到其意趣,使得诗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略论 唐代 绝句 艺术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