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
- 文档编号:13171237
- 上传时间:2022-10-07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32.50KB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所以,成功的翻译关键是必须要具备对国家文化差异深入的认识,而且对社会背景知识等领域的相关了解.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不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两个民族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的:
面对同一物体,用以概括的概念也有出入,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
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的概念。
英语“black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而叫“红茶”;
“brownbread”是“黑面包”,而不是“棕色面包”。
汉语的“青衣”,“青天”同是一个“青”字,翻译成英文就只能分别译作“blackdress”和“bluesky”。
汉语“黑眼睛”,英语为“darkeyes”;
英语的“blackeyes”,汉语为“挨打后出现的黑眼圈”;
汉语“黄色影片”,英语为“bluefilm”(蓝色风光片);
汉语的“红眼病”,英语为“green-eyed”。
此外,英汉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
英文句子Youcannotbetoocarefulintheexam.若直译为“考试时你不要太细心”。
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从句法上看,它是一个双重否定结构,从思维方式上看,它是一种逆向思维。
其正确译文是:
考试时你要特别细心。
再如,Theplasticcontainerisfivetimeslighterthanthatglassone.其正确译法为:
这个塑料容器比那个玻璃容器轻五分之四。
如果直译,这个塑料容器的重量比那个玻璃容器要轻四倍,在汉语中是说不通的。
英语习惯上说“减少n倍”,即是汉语说的减少了n-1/n,如英语说减少3倍,即是汉语说的减少2/3。
这种情况显然是由于英汉思维方式不同而造成的。
因此,对于这一类因思维差异而引起的表达不同的概念,译者同样要越过表达形式的局限进行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两个民族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如,英语中的“thelatestnews”译成中文就不能译为“最后消息”,而只宜译为“最新消息”。
类似的例子如thelatestdiscoveryofsth(最新发现),thelatestdevelopmentofsth(最新发展)等。
再看下面的例句“可是我们已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
“故事的后面”不能译成“behindthestory”,英文不这么说,英语里表达相同意思的地道说法是视角相反的“aheadofthestory”(把后面的故事提前说了)。
因此,这个句子可以译成“Butwearegettingaheadofthestory.”译者如果缺乏对英汉民族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作深入的了解,就会导致错误或误译。
三、宗教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欧美人信基督教的居多,认为上帝(god)可创造一切, 因而有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的说法。
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词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脚”等。
再如谚语: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要神形并茂地译成英语并不容易。
主要问题在于信仰基督教的英语国家对“和尚”这个概念比较陌生,而有关和尚的典故更是鲜为人知。
因此,译成英语时形意很难兼顾。
所以只能传意或重形取其中一种,传意可用英语中现成的语:
Oneboy’sboy;
twoboysarehalfaboy;
three boysarenoboy.再看下面实例:
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 the 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如果直译为“老师一直在创造中,犹如泥土开始呼吸”是错误的,因为信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是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
因此,英语中的creation往往与“上帝”有关,而dust或clay则常指“上帝创造的人”。
由此可见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
如果译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深刻了解,就难以鉴别句子的文化内涵,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生存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民族生存环境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一个表现是习语的运用。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由于地理方面的差异,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道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例如,形容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restone one’soars(暂时歇一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tobeallatsea(不知所措)等等。
另外,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中国人心目中的东风是温暖的,是春天的风,只有西北风才是寒冷的。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看下面的例子:
HowmanywinterdayshaveIseenhim,standingblue-nosedinthesnowandeastwind?
(在许多冬日里我总看见他,鼻子冻得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
钱哥川在《翻译漫谈》一书中认为此句的eastwind(东风),译成汉语应改为北风(朔风)或西风才好,这正是地理环境原因造成的不同文化氛围。
不同的文化氛围造成的表达差异同样表现在:
在中国人心目中,夏天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的夏季显得温暖明媚,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象中国的春天一样,给人一种美丽、温馨、可爱的感觉。
这在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中表现出来,他将爱人比作夏天:
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
Thouartlovelierandmoretemperate.(我可否将你比作夏日,你更可爱又更温柔).
可见,英汉两个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不同,他们观察事物,反映客观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并不一致。
所以翻译切忌照词典上的词义逐词逐句对译,不合习惯的词使会使信息出差错或觉得美中不足。
五、比喻和联想意义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所有的语言中都有比喻。
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
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比喻性词语,由于社会习俗,文化传统、劳动方式的不同,其比喻及联想意义也有差异。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大家知道,英美人都喜欢养狗,视狗为知己、伴侣;
立有狗户口,供应狗粮食,并且还辟有葬狗的墓地;
他们认为“狗”是man’sbestfriend。
因此,就有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之日)但对中国人来说,一方面认为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它有用但并不可爱,狗忠实、可靠,勇敢。
另一方面,狗又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它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
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大都含有贬意:
“狗狼养的”(Sonof**!
)、“狗东西”(Thatcur!
)、“狗改不了吃屎”、“狗腿子”(henceman)、“狼心狗肺”等。
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不过要注意到,西方人并非总是说狗的好话,如“Thatcur!
”(那个狗东西),“Sonof**!
”(狗狼养的),这些都是常说的骂人话。
不过这些骂人话并不影响狗的地位,在英国和美国,狗仍然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再一个是英语中的“dragon”在英汉两个民族所赋予它们的不同联想,也颇具代表意义。
在西方,dragon所引起的联想与“龙”给中国人的联想大相径庭。
他们认为dragon是邪恶的象征,是一种恐怖的动物(英语词典的释义为mythicalmonsterlikereptile)应予消灭。
在英语最早的文学作品《贝奥武甫》中,主人公所经历的最后一次冒险就是与一个代表邪恶势力的dragon博斗。
在《圣经》里,dragon也肯定是与邪恶、恐怖相联系的。
然而在汉语言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代表一种气势磅礴的民族精神。
中国人历来把它视为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因而有“龙飞凤舞(boldcursivecalligraphy)、“龙颜(faceofemperor)、“龙袍”(imperialrobe)、“龙腾虎跃”(sceneofbustlingactivity)、“望子成龙”(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age)的说法。
所以,在互译中英作品时,一定要把握好词语的文化内涵,否则将严重损害原作的内容。
在中英文里,比喻和联想意义差异的情况还有很多。
比如,中国人用鼠,英国人用chicken比喻人胆小,中国人用泥鳅,英国人用eel表示人滑头;
中国人用牛,英国人用fiddle比喻一个人强壮等等,另外,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所以,翻译有关比喻词语时,要透彻理解其在源语中的文化涵义,然后可根据情况进行套译、直译加解释或者是意译。
六、日常谈话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称谓的翻译
称谓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它们反映了习俗风尚和表达习惯。
英文里的称谓比较笼统,比较模糊,在使用上表现出相对的随便,它不象中文里的称谓,非得把身份分得一清二楚,这与西方社会的“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及中国文化传统的“重名分”有关。
如父辈的男性亲属,英语中概以“uncle”称之,而汉语则有“叔、伯、姑父、舅舅和姨父”等称谓;
“cousin”一词也可对应于中文里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姐、表妹”等称谓,因此英译汉时,就必须视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
此外,我们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尊称,谦称词或词语,如“×
×
君、×
先生、×
公、×
老”以及“小人、寡人、鄙人”等等。
要把这些词语翻译好,恐怕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英语里几乎没有与此相对等的尊称、谦称词语。
因此,在翻译时,只好将就按英语习惯表达,译成Mr.×
而不能把“某某君”译成gentleman×
把“某老”译成senior×
orol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文化 差异 翻译 影响 精品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