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1310912
- 上传时间:2022-10-20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167.67KB
青海省西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青海省西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西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海省西宁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2019届期中考试
语文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语言能力测试)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成为新的社会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分析大数据在国家治理领域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数据的运用可以帮助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水平,为治理模式创新提供新的工具和手段。
传统的行政模式受技术条件限制,往往基于宏观情况开展决策、实施监管和提供服务,这容易造成决策不够科学、监管不够充分、服务不够细致等问题。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政府工作过程可以实现全流程数据化记录,为深度分析、过程回溯、事后监管、优化服务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并为快速落实责任,及时发现、处置问题提供便利条件。
同时,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中存在社会主体有效参与程度不足、情况发现和处置不及时等问题。
运用大数据,可以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
对社会运行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也有助于更全面、快捷、直观地了解社会运行情况,从而使社会治理更加精准、更有预见性。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精准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将成为可能,通过分析用户的个人属性数据、网络行为数据、以往服务数据等,可以判断用户的需求特征,进行精准化和个性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大数据在我国国家治理领域的运用逐步深入,日益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然而,从总体上看,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有的地方、部门对大数据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认识不清晰、不到位,缺乏主动利用大数据进行治理创新的意识和勇气。
二是大数据给国家安全、公民隐私保护带来巨大挑战。
大数据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数据收集、存储和应用模式,给信息安全、国家安全、公民隐私保护等带来风险。
三是数据的整合与共享面临诸多困难。
比如,对数据的归属权、管理权和使用权还缺乏清晰界定,一些地方、部门往往对能否共享数据、能否使用数据存在疑虑。
数据管理和交易规则仍不完备,对数据流转过程中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明确界定。
为了更好发挥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当前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强化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也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
应充分理解大数据的意义,加强对大数据的学习研究,增强运用大数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识和本领。
其次,着力构建数据整合共享机制。
改革各自为政的数据资源管理模式,明确数据资源采集、存储、管理、使用等各环节的责任分工,建设国家大数据平台,实现国家治理领域大数据资源的全面汇聚、整合、共享和应用。
进一步推进数据开放,适当吸纳社会力量进行政务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政府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成本,降低大数据工作的技术难度。
再次,尽快构建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优化组织体系,强化安全与隐私保护,规范大数据的运用与发展。
(摘编自孟庆国《运用大数据提升治理水平》,《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6日07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新的社会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
B.大数据的运用与传统模式相比具有快捷精准解决问题等优势,已能精准化、个性化提供公共服务。
C.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安全风险、数据整合共享等问题,无法深入推进。
D.大数据在当前国家治理中要发挥好作用,需强化大数据思维、构建整合共享机制、健全法律制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证过程中通过大数据运用和传统治理模式情况的细致对比,有其突出的现实性。
B.文章论证了大数据在我国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具有辩证性。
C.文章分析大数据的意义及研究探索阶段的困惑,指出大数据运用的远景,论证结构清晰。
D.文章立足国家战略的高度,论证了为更好发挥大数据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的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的行政模式如果基于微观情况进行决策、监管和服务,就会使决策科学、监管充分、服务细致。
B.因为当前对数据的归属权、管理权和使用权还缺乏清晰界定,所以数据的整合与共享面临诸多困难。
C.想要提高社会主体有效参与程度、及时发现情况并处置,可以借助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精准治理。
D.大数据是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研究运用大数据的意义重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热闹
李利君
张太并不太在意对门住的是什么人。
她想,总也不会是什么本事大的人。
因为,这栋楼东侧是100平方米大小,而自己住的这西侧则是130平方米的。
她的家经常要在夜间接待一些来访者。
张太并不是很烦,因为来访者都是毕恭毕敬的,并且都会带一些价值不菲的礼物。
没办法,张先生是这个城市的“上层建筑”,住在这套房子里已经算是很廉洁的了。
因为门经常开关,她有时会看到对门其实也经常有人来,似乎并不比来她家的人少。
不同的是,她家的来访者总是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可是对门的人却是春风满面地来,又春风满面地走。
这让张太有一点点的意外。
中秋前几天,张太家似乎更忙碌了。
人们几乎是排着队进来的,坐上一分钟就离开。
张太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
对门的上访量却还和旧日一样。
张太劳累的心不知为什么有一点小小的自得。
然而,这自得没有两天,就被无情地撕破了。
对门一下子宾客如云,并且,还不时有笑浪传过来。
张太心里就有点烦。
她其实也希望来自己家的人能带来一些欢笑,而不是什么鱼翅、红包之类的东西。
可是,这些人却像前世就修行好了的奴才一样,皮笑肉不笑,搓着手,不知所措的样子。
张太脸上早没了什么好颜色,她木然地送上一杯茶水后,就顾自去看电视。
张先生经常不在家的。
张太知道来访者没话找话其实只有一个目的——让她转告张先生来者是谁。
张太的耳朵里却不时传来对门的欢笑声。
她的心早就飞过去了。
送客的时候,张太破天荒第一次把客人送出了门,看那个人诚惶诚恐地下了楼,她有点忍不住地站在门口,想听听对门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么快乐。
声音非常年轻,但不能肯定那是些什么人。
这时,楼道里有脚步声,她赶紧进了门。
门铃响了。
张太一动不动,看看偌大的客厅,她的心里忽然一阵凄凉。
在她听来,门铃声不过是势利的探询而已。
她的眼圈有点潮湿。
张先生一步一步奋斗到今天这个位置。
前些年,张太跟着他没少受罪,那时他们可是同甘苦共患难的。
可是,自从张先生突然不用那么辛苦了,她就一下子闲了起来。
开始的舒适早已荡然无存,张太觉得自己心里缺少了很多东西。
门铃响过几声之后平静了下来。
张太静静地靠在沙发上,对门的声音又传过来。
她听着那些声音,记起自己也曾经有过这种快乐的时光。
那时他们年轻,无忧无虑,心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种种美妙的幻想,那时她的内心满是把握这个世界的豪情壮志,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今天,她已经成功了。
凡是了解这个城市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先生的今天,有一半是她的功劳——其实一直以来,张太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就也非常满意。
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
她拉开门,看看外面没人,忍不住把耳朵竖起来,仔细地听对门传出来的欢笑声。
楼道里有初秋的风穿堂而过,吹在人的身上已经有几分凉意。
张太双手用力抱住双肩,缩起身子。
外面是无边的灯火。
张太想,张先生可能在干什么呢?
她想不出。
又一阵秋风吹来,我们的主人公张太回转身加了件衣服,又站回到了门口。
客厅里和这空旷的走廊一样的凄清。
她突然只想站在这里。
尽管走廊里的灯是新换的,可是,依然显得有几分暗淡,尤其是不时有笑声从对门飘出来的烘托,张太的身影就显得颇有几分萧瑟。
正当张太像一个贪婪的人沉醉在金子的光芒中的时候,对门的门开了。
张太没有准备,她感到一股热乎乎的气流扑面而来,仿佛是春天吹向小草的风一样。
她赶紧退回身,脚步在地上滑了一下。
她赶紧站稳。
就在门将要关上的一瞬间,她听到许多人的声音响起:
老师,再见!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小说开头通过张太家的来访者和对门人家来访者的鲜明对比,折射出两个家庭迥异的生活状态,设置了悬念,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张先生虽然在文中是个隐形人物,只是提到他是市里的“上层建筑”,但是这些并没有阻碍读者对他作为一个腐败官员形象的理解。
C.小说的视角聚焦在一个小小的门洞,巧用心理、肖像和动作等描写手法,虽然有一个人物张太出现,却隐隐展现出了一幅社会画卷。
D.作为小说的另一个隐形人物,张太对门的那户人家充满的神秘感,文未那句,“老师,再见”才揭示他的身份,短短的一句话意蕴无穷。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张太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轨迹。
(5分)
6.小说以“热闹”为标题,有哪些作用?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近日,ETCP智慧停车产业研究院联手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共同发布《2017中国智慧停车行业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停车难”问题的症结,并不仅仅在于车位数量少。
虽然我国停车位缺口率已经达到50%,但与此同时,车场的平均空置率也高达51.3%,存在严重的停车资源浪费现象,这正是导致停车难的另一大关键原因。
《报告》提供的详细数据显示,各类停车场高峰期以外的时间段的车位使用率过低,其中,商务写字楼、公共场馆、医院、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的停车场日均使用率均低于50%。
尤其是商业综合体类停车场,其日均使用率仅为37%,低于平均水平的43%。
《报告》以十大核心城市(武汉、成都、苏州、上海、重庆、广州、长沙、北京、西安、深圳)作为数据研究的主要样本,结果显示,2017年8月份城市车位最高使用率仅有55%(深圳),最低至38%(武汉)。
综合来看,国内各大城市车位利用率之低,令人咋舌。
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报告》通过数据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在车位使用率提升到80%的情况下,重庆、上海两个城市单纯通过提升车位使用率,就能满足2019年的全部车位需求。
也就是说,只要车位使用率提高到一定水平,未来两年内,即便这两个城市不再新建车位,也能满足车主的需求。
摘编自《都说停车难,车位竟50%闲置?
大数据报告揭露真相》2017年12月22日搜狐新闻
材料二: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停车难问题产生的实质是稀缺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即有限的车位资源和日益增长的汽车需求间的矛盾。
因此,解决思路主要在于需求侧与供给侧两种模式。
”重庆规划展览馆规划研究中心总经理常延聚说。
常延聚告诉记者,从国际经验来看,需求端主要以经济手段和替代手段为主。
前者通过收费等形式抑制停车需求,如英国伦敦为限制车辆进入中心城区,从2000年起提高市区停车费用,且进入者要缴纳额外的“拥堵补偿费”。
“此外,1962年日本出台法律,规定车主在上车牌时必须提供车库证明,确保在距离住宅直线距离2公里内有存车场所。
伪造车库证明、有车而没车位都属于违法行为。
北京市曾在1998年推行类似的‘有位购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海省 西宁市 届高三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